胞質分裂通常在核分裂後期,染色體接近兩極時開始,這時紡錘體出現了形態上的變化,在二個子核之間連續絲中增加了許多短的紡錘絲,形成一個密集著紡錘絲的桶狀區域,稱為成膜體。成膜體作為支架(scaffold)使來自高爾基體的小泡形成細胞板。其組成包括微管、微絲以及內質網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膜體
- 外文名:Phragmoplast
- 組成:微管、微絲以及內質網成分
- 作用:使來自高爾基體的小泡形成細胞板
Phragmoplast
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等高等植物細胞質分裂時所出現的一種構造。分裂後期,在各對染色體向兩極移動後的紡錘體中間區域(interzonal region)分化成為成膜體,以後膨脹呈桶形。在生活細胞中,沿紡錘體軸表現出強的復屈折性,在微分干涉顯微鏡下能看到較粗的纖維狀構造。及至末期在成膜體的中央部位出現多隔體(phragmosome或紡錘體spin-dle),在電鏡下呈小泡聚集,並本身增大相互融合而形成所謂細胞板的膜層。結果分為兩個子細胞。細胞板初期以果膠質為主,但在進行分裂時,細胞板作為中間片層,在其兩側纖維素成層狀沉積而形成初生細胞壁。隔膜形成後,成膜體便進行細胞質化而消失。用咖啡鹼等處理,可阻礙成膜體的形成,結果變成雙核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