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姓

成王姓,源於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王姓
  • 拼音:chéng wáng
  • 注音:ㄔㄥˊ ㄨㄤˊ
  • 郡望:江陵郡、豫章郡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成王[成王,讀音作chéng wáng(ㄔㄥˊ ㄨㄤˊ)]
成王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據史書記載,周朝時期周文王姬昌的孫子姬誦為周成王后(公元前1042~前1020年在位),其支庶後裔中有人以周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也有部分成王氏族人簡改為單姓成氏。例如,唐朝晚期著名的弘農郡人(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絳州萬泉縣(今山西萬泉南部)縣令成琮,就是該支周成王的成王氏後裔子孫,他在任期間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以謚為氏,是中國歷史上姓氏的重要淵源之一,例如,周王朝貴族多生有爵位,死有諡號,“謚”遂也成了這些貴族後裔子孫的姓氏。
以謚為氏形成的單姓或複姓,大致有四種情況:
⑴.直接以謚為氏,大多是以帝王國君的帝稱、王稱、諡號為氏,多為單姓。以謚為氏的有莊氏、嚴氏、敬氏、康氏、武氏、文氏、哀氏、宣氏、昭氏等等二十五氏。
⑵.以謚爵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生前的爵位與逝世後的諡號複合為新的姓氏,皆為複姓。以謚爵為氏的有成王氏、成功氏二氏。
⑶.以邑謚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被分封的采邑謚稱為新氏,皆為複姓。以邑謚為氏的有苦成氏、古成氏、庫成氏、丁苦氏等五氏。
⑷.以謚氏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逝世後被封或賜的諡號與原氏複合為新的姓氏,皆為複姓。以謚氏為氏的有顏成氏、共叔氏、惠叔氏、尹文氏、士成氏等八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周朝時期楚國國君楚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記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人,很有學問,曾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熊氏。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荊楚,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建立了楚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勢力擴展至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到了先秦時期的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君王的後人多以熊為姓氏,稱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荊楚熊氏。據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記載,楚國國君楚成王(熊惲,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的支庶旁遠後裔,當時不得姓熊氏,他們乾脆就以楚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少部分人簡改為單姓成氏。
成王氏族人大多尊奉楚成王熊惲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的趙國,是從趙烈侯一代稱侯立國的,經過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到趙武靈王時開始自稱為王,然後傳至趙惠文王,再傳至趙孝成王。周郝王姬延四十九年(趙惠文王趙何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逝世後,兒子趙丹即位(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是為趙孝成王。趙孝成王在位期間出現了藺相如、廉頗、趙括等著名人物,發生了秦、趙之間的上黨、長平等著名戰役,發生了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圍等歷史事件,產生了“坑卒四十萬”、“紙上談兵”等成語典故。
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其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在趙孝成王的其它支庶後裔中,有以趙孝成王的諡號為姓氏者,亦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朱氏,出自明朝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屬於以官稱職位為氏。在明朝中葉的“土木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所率明軍被蒙古大軍擊敗,自己也成為了蒙古瓦刺部酋長也先的俘虜。時為監國的其弟明成王朱祁鈺在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支持下登位明代宗景泰皇帝,粉碎了也先欲挾持明英宗要挾明朝政府的企圖。當也先挾持明英宗率大軍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城的時候,于謙親率官軍二十二萬,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迎擊來犯的強敵。先後在德勝門、西直門、彰儀門外展開激戰,相持五日,大敗瓦刺軍,也先的弟弟孛羅也被明軍炮火擊斃,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徹底勝利。
公元1450年,退居塞外的也先,見明朝已經立了新皇帝,挾持明英宗已毫無意義,便主動求和,並把朱祁鎮送回。朱祁鎮返京後,被安排在“南宮”頤養。但他不甘心做太上皇,就勾結宦官曹吉祥和宦官黨羽徐有貞、石亨等人,在明景泰八年農曆1月(公元1475年12月),乘明景泰帝朱祁鈺病危之際,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元天順。明英宗“南宮復辟”後,逮捕並殺害了于謙、范廣等保衛北京城立功的大臣,還把明景泰帝降為成王。明景泰帝被廢黜不久即死去。為此,朱祁鈺的一支後人和部分忠僕憤而改姓“成王”,自稱成王氏。
公元1465年,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卻認為,他的叔父朱祁鈺“戡難保邦,奠安宗社”,“仁恩覃被於寰區,威武奮揚于海宇”,於是在“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農曆12月戌子,命復成王帝號”,“昭叔父之盛烈,副皇考之素心”。並且“上尊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皇后為“貞惠安和景皇后”,還在墓地行天子之葬制,將原來的成王墓擴建為皇陵,建成享殿、神庫、神廚、宰牲亭、內官房等。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又改建了朱祁鈺陵寢的陵體,並把綠色的琉璃瓦換成帝王專用的黃色琉璃瓦。至此,朱祁鈺的那支後人方將姓氏由成王氏改回朱氏。這支“成王氏”存在了五十餘年,兩代人。到了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明世宗朱厚熜又下詔改建了明代宗朱祁鈺陵寢的陵體,並把綠色的琉璃瓦換成明朝帝王專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是,規模依然很小。
至此,那支成王氏後人方將姓氏改回,朱祁鈺一系改復為朱氏。該支朱姓“成王氏”存在了六十六年之久,四代人,幾近百口。而當年那些改為成王氏的忠僕們,有乘機改為國姓朱氏者,亦有改為王氏、成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在中國歷史上,簡化為王氏的古代姓氏,至少有十四個之多,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等等。不過,一般成王氏族人皆以楚成王熊惲為得姓始祖。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姓氏了,有也是由“成”姓.“王”姓組合成的雙姓。

得姓始祖

姬誦(周成王)、熊惲(楚成王)、趙丹(趙孝成王)、朱祁鈺(明成王、明代宗、明景泰帝)。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在月光下,有一隻老虎趴在當道。當時他嚇了一跳,趕緊取出隨身弓箭,拉弓取箭就射去,一矢中的,但那挨了一箭的老虎卻一動未動。他走近一瞧,箭射進虎身有幾寸深,用手拔也拔不出,再定睛仔細看,原來是一塊大石頭。後來熊渠又退回原地試著再用手中的弓箭射那石頭,卻怎么也射不進去了。此事被其一支後人引以為“射石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