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成本管理研究》一書,是為滿足會計碩士研究生層次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本書在總結了我們多年科研、教學成果,並且吸收了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其他院校優秀教材精華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成本管理課程是研究生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理論和實務性都比較強,而且隨著社會經濟和管理等學科的發展,成本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在不斷地更新,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在編寫過程中遵循了如下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注意各門學科的聯繫和區別,詳略得當,避免課程之間的重複,使學生能比較輕鬆地掌握成本管理課程的內容。
第二,突出成本管理的理論體系,詳細闡述了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將其貫穿於全書的各個章節,使全書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第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每部分內容,都儘可能地通過例題來加以說明,使學生通過實例來學習成本會計的理論,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本門課程的內容。同時,也為學生日後從事成本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其能更快地適應實際工作。
第四,在編寫時,注意學生學習的習慣,深入淺出,講解詳細,簡明易懂,便於學生自學,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根據國內外成本管理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介紹了一些新的研究內容,使學生能接觸成本管理學科的前沿領域,跟蹤該學科的最新進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目錄
第1章 成本管理概論
學習目標
1.1 成本管理的意義、原則和任務
1.2 成本管理體系和方法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2章 基準管理和持續改進與適時生產制度
學習目標
2.1 基準管理和持續改進
2.2 適時生產制度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3章 作業成本計算法
學習目標
3.1 作業成本計算法的產生及基本原理
3.2 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基本程式及適用條件
3.3 作業成本計算法舉例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4章 質量成本與環境成本管理
學習目標
4.1 質量成本管理
4.2 環境成本管理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學習目標
5.1 戰略成本管理概述
5.2 戰略成本管理的工具
5.3 戰略成本管理的實施
5.4 戰略成本管理的業績評價
5.5 戰略成本管理制度的維護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6章 技術成本管理
學習目標
6.1 產品設計成本管理
6.2 工藝設計成本管理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7章 人力資源成本管理
學習目標
7.1 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模式的衝擊
7.2 人力資源成本的內容
7.3 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
7.4 人力資源成本核算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第8章 資本成本管理
學習目標
8.1 資本成本與企業籌資決策和投資決策
8.2 資本成本的估算與管理
8.3 資本成本的套用
總結與結論
練習題庫
補充閱讀資料
……
第9章 成本預測
第10章 成本決策
第11章 變動成本計算法
第12章 成本控制
第13章 降低成本專題研究
第14章 成本考核與成本審計
第15章 企業社會成本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畫、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職能。
目的
充分動員和組織企業全體人員,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產耗費取得最大的生產成果。
作用
企業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系統而全面、科學和合理,它對於促進增產節支、加強經濟核算,改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成本管理過程
要搞好成本管理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首先要認真開展成本預測工作,規劃一定時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標,對比分析實現成本目標的各項方案,進行最有效的成本決策。然後應根據成本決策的具體內容,編製成本計畫,並以此作為成本控制的依據,加強日常的成本審核監督,隨時發現並克服生產過程中的損失浪費情況,在平時要認真組織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項基本工作,嚴格執行成本開支範圍,採用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安排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正確評價各部門的成本管理業績 ,促進企業不斷改善成本管理措施,提高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要定期積極地開展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挖掘降低生產耗費和節約成本開支的潛力。 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修訂版)
進行成本管理應該實行指標分解,將各項成本指標層層落實,分口分段地進行管理和考核 ,使成本降低的任務能從組織上得以保證,並與企業和部門的經濟責任制結合起來。
成本是體現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一個綜合指標。因此,成本管理不能僅局限於生產耗費活動,應擴展到產品設計、工藝安排、設備利用、原材料採購、人力分配等產品生產、技術、銷售、儲備和經營等各個領域。參與成本管理的人員也不能僅僅是專職成本管理人員,應包括各部門的生產和經營管理人員,並要發動廣大職工民眾,調整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實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業降低成本的潛力,提高企業整體成本管理水平。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各種工業產品(包括產成品、自製半成品、 工業性勞務等)、自製材料、自製工具、自製設備以及供應非工業性勞務要發生各種耗費, 這些耗費稱為生產費用。為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稱為產品成本。
成本管理理論
作業成本管理
上世紀70年代初Staubus教授首次提出了作業和作業 會計 的概念,但是當時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8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們認識到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實際。Cooper和Kaplan等人在 分析 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弊端後,提出了作業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將 企業 發生的各種費用通過成本動因更為精確地分攤到產品成本中,從而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更為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 作業成本計算是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作業成本管理使用作業成本的信息,其目的不僅要使所銷售的產品和服務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明確改變作業與過程以提高生產力。它將成本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供應鏈作業層次,儘可能消除“非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最佳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從成本最佳化的角度改造作業和重組作業流程;並且對供應鏈中的各項作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確定關鍵作業點,對關鍵作業點進行重點控制。應該說作業成本管理的出現使人們眼前一亮,它突破了傳統的人們對於成本的種種認識,並為管理者拓展了企業降低成本的途徑。
戰略成本管理
20世紀80年代初由英國學者Simmonds提出了戰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認為戰略成本管理是“用於構建與監督企業戰略的有關企業及其競爭對手的管理會計數據的提供與分析”。Wilson將戰略成本管理定義為:“是明確強調戰略 問題 和所關注重點的一種管理會計方法。它通過運用財務信息來 發展 卓越的戰略,以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從而更加拓展了管理會計的範圍。” 戰略成本管理是將企業的成本管理與該企業的戰略相結合,從戰略的高度對企業及其關聯企業的各項成本行為,成本結構實施全面了解、分析、控制,從而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決策信息,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區別於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戰略成本管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成本 內容 不斷拓展,企業更多關注的是所處環境及其環境因素對企業的 影響 ,包括企業優劣勢、競爭對手的威脅等,並依據自身所處的競爭地位及時調整競爭戰略;成本範圍不斷延伸,從企業內部價值鏈延伸到企業外部價值鏈;成本管理手段不斷豐富,已超越了傳統的格式化的成本報告、成本分析模式,注重定性因素對企業的影響,並利用財務的和非財務的各種成本信息服務於企業管理,促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論
上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國防部為了控制國防經費,努力使物資的採購成本及在購買後整個使用期間的使用成本和廢棄處置成本儘可能得低,從而產生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指在企業內部及其相關聯方發生的全部成本,具體指產品策劃、開發、設計、製造、行銷與物流等過程中的產品生產方發生的成本,消費者購入產品後發生的使用成本、維護成本,以及產品的廢棄處置成本。70年代起產品生命周期成本作為一種管理 會計 實踐,開始由軍事 工業 向民用工業傾斜。 企業 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力求使用戶的使用、廢棄處置成本儘可能低,因而越來越重視全生命周期成本。這一概念體現了企業作為 社會 中的 經濟 細胞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符合可持續 發展 的觀念。產品生命周期 理論 的產生促使企業從產品開發和設計的源頭上控制產品的成本,逐步形成了成本設計的方法體系。
成本規劃
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的豐田公司為了控制產品的成本,在新產品的開發階段,就開始對成本進行估計,逐步形成了包括協作企業在內的一體化成本規劃活動。這種方法是一種用於在產品設計階段降低成本的方法,它要求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階段,為滿足整個公司的利益,規劃滿足顧客質量要求的產品,在一定的中長期目標利潤及市場環境下,決定產品的目標成本。之後的年份里,這種方法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被廣泛 套用 在了企業實踐中。
全面成本管理
20世紀80年代,Ostrenga全面地論述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論思想和構成全面成本管理的管理過程 分析 、ABC、連續改善等主要方法,認為要在一個企業中實現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從管理過程分析的角度,全面審視企業現有的經營過程,並從中尋找存在的 問題 ;其次要持續改善,全面地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進。 這些成本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中產生的,它們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產品的成本,為決策者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這些理論和方法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它們各自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不斷的完善;另外,各方法之間也缺乏一定的系統性,需要後來人投入更大的精力將各種方法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