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成就激勵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於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他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鬥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後的個人的成就感,他們並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個體的成就需求與他們所處的經濟、文化、社會、政府的發展程度有關,社會風氣也制約著人們的成就需求。
麥克利蘭發現高成就需求者有三個主要特點:
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歡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憑運氣獲得的成功,不喜歡接受那些在他們看來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工作任務。他們不滿足於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和隨遇而安,而總是想有所作為。他們總是精心選擇自己的目標,因此,他們很少自動地接受別人——包括上司——為其選定目標。除了請教能提供所需技術的專家外,他們不喜歡尋求別人的幫助或忠告。他們要是贏了,會要求應得的榮譽;要是輸了,也勇於承擔責任。例如:有兩件事件讓你選擲骰子(獲勝機會是1/3)和研究一個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是1/3),你會選擇那一樣?高成就需求者會選擇研究問題,儘管獲勝的機率相同,而擲骰子則容易得多。高成就需求者喜歡研究、解決問題,而不願意依靠機會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選擇目標時會迴避過分的難度。他們喜歡中等難度的目標,既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一點成就感,也不是難得只能憑運氣。他們會揣度可能辦到的程度。然後再選定一個難度力所能及的目標——也就是會選擇能夠取勝的最艱巨的挑戰。對他們而言,當成敗可能性均等時,才是一種能從自身的奮鬥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的最佳機會。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歡多少能立即給予反饋的任務。目標對於他們非常重要,所以他們希望得到有關工作績效的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從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選擇專業性職業,或從事銷售,或者參於經營活動的原因之一。
麥克利蘭指出,金錢刺激對高成就需求者的影響很複雜。一方面,高成就需求者往往對自己的貢獻評價甚高,自抬身價。他們有自信心,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了解自己的短處,所以在選擇特定工作時有信心。如果他們在組織工作出色而薪酬很低,他們是不會在這個組織呆很長時間的。另一方面,金錢刺激究竟能夠對提高他們績效起多大作用很難說清,他們一般總以自己的最高效率工作,所以金錢固然是成就和能力的鮮明標誌,但是由於他們覺得這配不上他們的貢獻,所以可能引起不滿。
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對工作的勝任感和成功有強烈的要求,同樣也擔心失敗;他們樂意,甚至熱衷於接受挑戰,往往為自己樹立有一定難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標;他們敢於冒風險,又能以顯示的態度對待冒險,絕不會以迷信和僥倖心理對待未來,而是要通過認真的分析和估計;他們願意承擔所做的工作的個人責任,並希望得到所從事工作的明確而又迅速的反饋。這類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歡長時間、全身心的工作,並從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即使真正出現失敗也不會過分沮喪。一般來說,他們喜歡錶現自己。麥克利蘭認為,一個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求的人,那么,公司就會發展很快;一個國家如果有很多這樣的公司,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就會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需求的特徵和表現也就不盡相同,對此,麥克利蘭未作充分表述。
2.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
權力需求是指影響和控制別人的一種願望或驅動力。不同人對權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權力需求較高的人對影響和控制別人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喜歡對別人“發號施令”,注重爭取地位和影響力。他們常常表現出喜歡爭辯、健談、直率和頭腦冷靜;善於提出問題和要求;喜歡教訓別人、並樂於演講。他們喜歡具有競爭性和能體現較高地位的場合或情境,他們也會追求出色的成績,但他們這樣做並不象高成就需求的人那樣是為了個人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地位和權力或與自己已具有的權力和地位相稱。權力需求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麥克利蘭還將組織中管理者的權力分為兩種:一是個人權力。追求個人權力的人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圍繞個人需求行使權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時的反饋和傾向於自己親自操作。麥克利蘭提出一個管理者,若把他的權力形式建立在個人需求的基礎上,不利於他人來續位。二是職位性權力。職位性權力要求管理者與組織共同發展,自覺的接受約束,從體驗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滿足。
3. 親和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求。
親和需求就是尋求被他人喜愛和接納的一種願望。高親和動機的人更傾向於與他人進行交往,至少是為他人著想,這種交往會給他帶來愉快。高親和需求者渴望親和,喜歡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工作環境,希望彼此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他們對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更為敏感。有時,親和需求也表現為對失去某些親密關係的恐懼和對人際衝突的迴避。親和需求是保持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麥克利蘭的親和需求與馬斯洛的感情上的需求、奧德費的關係需求基本相同。麥克利蘭指出,注重親和需求的管理者容易因為講究交情和義氣而違背或不重視管理工作原則,從而會導致組織效率下降。
理論發展
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麥克利蘭對成就需求與工作績效的關係進行了十分有說服力的推斷。首先,高成就需求者喜歡能獨立負責、可以獲得信息反饋和中度冒險的工作環境。他們會從這種環境中獲得高度的激勵。麥克利蘭發現,在小企業的經理人員和在企業中獨立負責一個部門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求者往往會取得成功。其次,在大型企業或其它組織中,高成就需求者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只對自己的工作績效感興趣,並不關心如何影響別人去做好工作。再次,親和需求與權力需求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關。麥克利蘭發現,最優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權力需求很高而親和需求很低的人。如果一個大企業的經理的權力需求與責任感和自我控制相結合,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後,可以對員工進行訓練來激發他們的成就需求。如果某項工作要求高成就需求者,那么,管理者可以通過直接選拔的方式找到一名高成就需求者,或者通過培訓的方式培養自己原有的下屬。
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在企業管理中很有套用價值。首先,在人員的選拔和安置上,通過測量和評價一個人動機體系的特徵對於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職位有重要的意義。其次,由於具有不同需求的人需求不同的激勵方式,了解員工的需求與動機有利於合理建立激勵機制。再次,麥克利蘭認為動機是可以訓練和激發的,因此可以訓練和提高員工的成就動機,以提高生產率。
套用實例
大衛.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曾廣泛研究過成就激勵,尤其是關於企業家們的成就激勵。成就激勵理論認為,人們被要按高標準工作或者在競爭中取勝的願望激勵者。麥克利蘭指出,儘管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作出成就的動機”,但是在美國大約只有10%的人受到成就欲的激勵。人們受成就激勵的強弱取決於其童年生活、個人和職業經歷及其所在組織的類型。1、評估成就激勵
麥克利蘭用投影法來測定人們成就激勵的強度,即向被測試者出示非結構性的刺激來引起人們各種不同類型的反應。例如一團墨水污漬,人們可能把它感知為許多不同的東西;或者是一張圖畫,人們會根據此想像各種故事。這種測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被測試者對於世界的認知,它重點測試個人對刺激物的感知,賦於刺激物的意義以及組織這些刺激物的方式。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出示方式,都不能明確顯示測試目的,也不許說明會如何解釋被測者的反應。根據麥克利蘭的說法,儘管不要求被測者談論自己,但是對其反應的解釋常常表現出被測者的世界觀、個性結構、需求和感情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方式。2、成就激勵理論的特點
研究表明,成就激勵理論對於人們需要成就激勵的原因,解釋得不夠透徹。也就是說,麥克利蘭的理論確實清楚地說明了高成就者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類型的相關經驗以及那些因素會影響他們對工作經驗的需要,然而很難看出如何按馬斯洛層次需求的意義把成就視為基本的動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文化背景、組織的習慣做法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人們成就動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