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市上馬鄉成家山村,位於紫金山上。東與弟家山、西與馬家山村相鄰,南與聞喜縣的張家山,行家山(屬聞喜五合村)相鄰。據傳首先來此地落戶的,是由山東逃荒來的一戶姓成的人家,故名成家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成家山村
- 人口數量:89
- 人均收入:1662元
- 耕地面積:55公頃
簡介,人文環境,
簡介
侯馬市上馬鄉成家山村,位於紫金山上。東與弟家山、西與馬家山村相鄰,南與聞喜縣的張家山,行家山(屬聞喜五合村)相鄰。據傳首先來此地落戶的,是由山東逃荒來的一戶姓成的人家,故名成家山。
人文環境
清光緒曲沃縣誌“戶口”及“里三十六”,沒有成家山村;民國十七年曲沃縣誌記載:成家山屬曲沃縣三區張少村。2000年,成家山41戶,89口人,耕地面積55公頃,人均收入1662元。
成家山的祖始廟,建在村北駱駝山的前駝峰上。原祖始廟院內有北殿、南殿、東西廊房。北殿內供著祖始爺的鐵像,北殿後邊有子孫廟。過去每年農曆三月二十,祖始廟例逢廟會。成家山、馬家山、張家山等參加廟會的村民,敲鑼打鼓,祈禱風調雨順。分餅子、吃粽子,一派祥和歡樂氣氛。現在還能看到此廟的遺蹟。
現遷居張少村、原成家山村民成俊英先生等人,講述了成家山上的幾個傳說。
在成家山的東邊,有個名叫“耬疙瘩”的地方。每年到了種麥子的時節,當夜深人靜時,就會傳來搖耬播種時耬疙瘩的響聲。
在耬疙瘩地北邊有個地方,名叫“公雞峪”。每天晚上,村里人就能聽到從公雞峪傳來的雞鳴聲。
離公雞峪不遠處,有一口水井,水甜而冰涼。井底有塊大石頭,人稱金籮底。傳說金籮底下面有海眼。現在村里人已不在此井吃水了。
建祖始廟時,因山路崎嶇,只能利用羊群駝磚上山,且建築材料只能堆放在駱駝山對面的山崖上。當人們發愁怎么運往駱駝山時,一天晚上忽然颳了一陣大風,第二天一看,磚材已到了駝峰上。
黑水潭後有一自然石洞,深不可測。相傳裡面有個千年老鱉。老鱉有多大?當地人說“身如扇車,腳如簸箕”。
抗日戰爭時期,成家山村民遭受了日軍燒、殺、搶、掠之苦,他們自發地開展對敵鬥爭,打死了一名日本鬼子。1943年,一名侵華日軍軍官,上吊自殺於成家山的祖始廟。
1947年,侯馬二次解放後,於1948年開展了土改運動,成家山派駐的工作隊員叫成懷亭。
成家山,是侯馬市市長張如意同志青少年時期的居住地。
成家山村黨支部、村委會,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在穩定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地多人少的實際,發揮山區的優勢,以種植業為主,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輔以發展養殖業,鼓勵村民小棗接大棗等,使村民增加收入,生活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