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直解

成唯識論直解

《成唯識論直解》是2007年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玄奘。

基本介紹

  • 書名:成唯識論直解
  • 作者:玄奘
  • 譯者: 林國良
  •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成唯識論直解
書號: 9787309024104
發行時間: 2007年02月0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成唯識論》為佛教論書。又名《淨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玄奘糅譯印度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分別對《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而成。10卷。傳說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廣收十家注釋(每家各10卷),並獨得玄鑒居士珍藏的護法注釋的傳本。回國後,原擬將十家注釋全文分別譯出,後採納窺基建議,改以護法注本為主,糅譯十家學說,由窺基筆受,集成一部。
譯者對原著進行了譯註和評析。今譯部分,根據唐代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所提供的資料,對原著艱澀簡略的論述,以加括弧的方式,補充了必要的內容,使其具備可讀性及一定程度的通俗性;注釋部分,力求簡明扼要;評析部分,對原著各段文字的難點作了解說,對複雜的論述作了歸納,對其思想與佛教內外各學派思想的異同作了分析,並將唯識學的理論與心理學、哲學等現代學術作了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玄奘(公元602~664),名陳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師,僧人,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貞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行程5萬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經,帶回佛經52筐.657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 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 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魯迅先生曾高度讚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論破我執與法執
[卷 一]
第一節 概 論
第二節 破我執
第三節 破法執
[卷 二]
第四節 余 論
第二章 論第八識
第一節 第八識綜述
[卷 三]
第二節 第八識存在的證明
[卷 四]
第三章 論第七識
第一節 第七識綜述
[卷 五]
第二節 第七識存在的證明
第四章 論前六識
第一節 六識的名稱和性質
第二節 六識的心所
[卷 六]
[卷 七]
第三節 六識的現行活動狀態
第四節 八識相互關係總結
第五章 論一切唯識
第一節 論唯識所變
第二節 論識之緣起
[卷 八]
第三節 論眾生生死相續的原因
第四節 論三種自性與三種無性
[卷 九]
第六章 論修行證果
第一節 論修行明道
第二節 論修習位
[卷十]
第三節 論究竟位
附錄: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唯識三十頌》直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