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

成公亮

成公亮(1940年-2015年7月8日),男,古琴演奏家。一九六零年,二十歲的成公亮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的古琴專業,五年後,畢業於該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

他有著圓潤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有著深沉的體驗和鎮定的冥想。他帶著無限的感傷,但又不失天真的心境和平淡的微笑,這一切如果寫成音樂的話,“秋籟”二字是最理想的曲名。 成公亮就是秋籟。

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成公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公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1940年
  • 逝世日期:2015年7月8日
  • 職業:古琴演奏家
  •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
  • 代表作品:《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
人物經歷,廣陵琴派,打譜工作,以琴會友,人物關係,忘憂,秋籟,媒體評價,

人物經歷

廣陵琴派

成公亮先後師承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這個琴派具有三百年的歷史,善於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成公亮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
成公亮成公亮
“秋籟”是一張音色柔和的琴,你在聽秋籟時,琴弦發出的聲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動的聲音,甚至成公亮隨著旋律起伏呼吸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音樂,這時你會很真切地感覺到他彈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當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評價指出了這一特色:他認為成公亮的琴表現了“內心情感的極致”。

打譜工作

執教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彈奏的方法體驗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學者一樣,鑽研琴學理論也是他的當行本色。在這方面,他的打譜工作顯得尤為突出。
畫報畫報
古代的琴譜是用漢字偏旁和筆畫組成的“減字譜”,不直接指示聲音,而是一種手法譜。《紅樓夢》八十六回中,賈寶玉看見琴譜中“‘大’字旁邊‘九’字加一勾,中間又添個‘五’”字。”林黛玉解釋說: “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鉤‘五弦’,並不是一字,乃是一聲。”
成公亮把這種工作稱作音樂考古。不過他認為:古琴的記譜方法儘管神秘而疏簡,但卻合法地寬容了琴人對原譜作適度的靈活處理以體現出自己的理解和個性。歷經數年,他己打出了《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古譜。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樂,又迴蕩在現代的時空之中。
相關文獻相關文獻
打譜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對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脈搏。一九八九年,他費時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為電視劇《孔子》的主題曲。《韓詩外傳》中記載,孔子向魯國樂師師襄子學琴,由音聲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師襄子佩服不已。
這是一首少見的古老而博大真誠的儒家音樂。
一九九七年,在中國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獲得了古代和現代音樂交融後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以琴會友

作為一個現代琴人,成公亮並不想讓他的琴變得十分地孤獨甚至傲慢,他希望用琴來結交更多的朋友,探索更多的表現形式。兩次在歐洲及日本、香港的演出和講學,都引起了人們對古琴的驚嘆。
在歐洲期間,他結識了荷蘭長笛演奏家柯利斯·亨茲(CHRIS HINZE),他們用各自的樂器進行了一次即興的合奏。並且用家鄉的風景把這次演奏稱為“太湖和風車的對話”。
亨茲出版了這次對話的唱片《中國夢》。

人物關係

忘憂

成公亮有一張明代製造的琴,名字叫“忘憂”。
而成公亮往往用她彈奏《瀟湘水雲》、《龍朔操》(《昭君怨》)等充滿憂患、怨恨、淒迷和傷感的曲子。前者表現了一位古代君子佇足煙波雲水之間,凝望殘破的河山。後者表現了一位具有深沉遠智的美人,無奈而忍恨地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歷史去安排,漢家女兒的紅顏,消褪於朔北大漠的風沙之中。這樣的事情,成公亮當然沒有經歷過,但是他和很多中國的君子一樣,在艱辛的生活磨難中,失去了很多個人的自由和家庭的快樂。
他是一個慈父,獨自撫養並教育出了可愛的女兒;他是一個孝子,細心照顧並送走了白髮蒼蒼的老母。
他仿佛命里注定要如此地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使他體驗和把握了那些曲子的內在品質,鍛鍊出愛的精神。他撥動起一根根琴弦,時而深沉,時而悽厲,他把他的生活細細地說給你聽,同時,他的心靈卻在琴弦上得到了升華。那些苦難的事情用琴來訴說,竟充滿了詩意。

秋籟

成公亮最心愛的寶物,是一張叫做“秋籟”的古琴,她出生於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唐玄宗開元三年。
“秋籟”的意思是“秋天的聲音”。這個名字型現了中國一切傳統藝術的哲理:與自然相融合。
成公亮試圖在彈奏中體現這種富有道家意味的精神,因而他的彈奏散發著自由、任性,超越時空的氣息和率真有趣的人情味。儒家往往把琴作為提高道德修養的工具,通過彈琴,使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束縛在高尚的道德和理性之中。故《白虎通德論》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而當社會變得昏暗,道德的內在精神被韁死而虛偽的教條所代替時,相信道家學說的哲人們便會站出來宣布:聖人不必把哀樂之情附著在善惡之中,而應當根據自然和人性的原則流露出一種超越而廣博的情感。故《琴操》認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
成公亮成公亮
這些哲人用琴聲將人們被囚禁心靈呼喚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就象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很多經典的琴曲,如《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酒狂》、《醉漁唱晚》等等,都體現了道家的精神。

媒體評價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1986年5月10日)評價成公亮彈奏的琴,好像是“從大自然中竊聽來的音響和動靜。”不過,中國人不會把西方人那樣把大自然分析得十分複雜,他們只是簡單地分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甚至只歸結為陰陽兩種性質,因為他們更多地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於是他們的“竊聽器”--琴,也只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彈出的聲音有高有低,歸結為清、濁兩個對比,這便是《禮記》中記載的舜作“五行之琴”的原理。宇宙的規律告訴人們,最簡單的法則才能帶來最豐富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