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加升,1946年出生在茶葉世家,雲南戎氏永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戎加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946年出生
人物經歷,媒體報導,
人物經歷
戎加升1946年出生在茶葉世家,從記事開始,長輩就給他講述茶馬古道上的風雨歷程,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加上本身對茶的熱愛,戎加升自小就立志長大後要在茶業上成就一番事業。上個世紀80年代,戎加升開始經營茶葉初制所。在此過程中,他深切的感到家鄉的茶葉資源沒有真正實現其內在價值,只有精製加工才是出路。1992年他創辦了勐庫茶葉配製廠。1999年他成功收購已宣布破產的雙江縣茶廠,成立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11月,打造的550畝有機茶園通過國家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測試中心專家驗收,獲得國家有機茶認證。2005年,“勐庫”牌商標被評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 2006年,他的公司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定為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2007年3月,他投資6000多萬元在臨滄永德縣新建年產量達4000多噸的現代化茶廠,從印度引進最先進的CTC紅碎茶生產線,並組建雲南戎氏永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普洱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等。2007年5月,他的亥公有機茶園被確定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機茶生產、發展與貿易”項目示範基地。(此示範基地中國片區共有四個,為雲南省唯一一個)。2008年,戎加升先生榮獲中央電視台主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影響中國農村改革的30位中國三農先鋒”榮譽稱號。2010年,戎加升先生被中國茶協評為中國茶葉行業年度經濟人物。
媒體報導
戎加升:舉全家之力鑄造茶界傳奇——成就經典卻不改農民本色
前言:
有個農民企業家,當政府和村民對倒閉的茶廠愁眉不展時,他承包下來經營得風生水起;當他上當受騙賠盡了家產還負債累累時,他能忍辱負重、妙手回春,重新站立了起來;當普洱茶市亂象叢生,從高峰跌入低谷,他卻轉身默默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有機運動聯盟、國家茶科所等國際組織及國內權威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打造雲南省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機茶生產發展貿易示範基地。如今,他已經把“勐庫”品牌建設成中國馳名商標,把企業發展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把培養成人的子女納入戰略陣營,讓他們各司其職。
說他樸實嘛,他卻有商人的精敏;說是商人企業家?他卻不改農民本色。且看他的傳奇人生——
前言:
有個農民企業家,當政府和村民對倒閉的茶廠愁眉不展時,他承包下來經營得風生水起;當他上當受騙賠盡了家產還負債累累時,他能忍辱負重、妙手回春,重新站立了起來;當普洱茶市亂象叢生,從高峰跌入低谷,他卻轉身默默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有機運動聯盟、國家茶科所等國際組織及國內權威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打造雲南省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機茶生產發展貿易示範基地。如今,他已經把“勐庫”品牌建設成中國馳名商標,把企業發展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把培養成人的子女納入戰略陣營,讓他們各司其職。
說他樸實嘛,他卻有商人的精敏;說是商人企業家?他卻不改農民本色。且看他的傳奇人生——
上門女婿遭遇“落戶難”
戎加升出生於解放前的1946年6月,籍貫是臨滄市文遠村打雀山,其西側就是優質勐庫大葉茶的種源之地。戎加升的父親墾植農業,兼營茶葉生意,常年往返於下關、昆明和緬甸臘戌。
看似家境不錯,但少年時沒讀幾年書就碰上了大躍進,13歲就開始參加集體勞動,18歲學做木工、土建,直到1968年成家做了上門女婿,從臨滄入贅到雙江縣勐庫鎮的楊家,他才漸漸開始步入人生軌跡,挑起家庭重任,開天僻地、種糧養家、蓋房建業、生兒育女。
期間,他碰到生平第一個挑戰:入贅數年卻不能落戶。為此,他一次次向政府部門提出質樸而睿智的質疑:“嫁娶是平等的,為何娶媳婦都能讓對方落戶,招個姑爺卻要被戶口拒之門外呢?”幾經努力,他最終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解決了在當時算是另類的難題。
茶葉夢始於“滾上山”
戎加升是從16歲開始種茶的,後來也曾以木工的身份給一些茶葉初制所加工木具。當時他就邊拿人家的工錢邊尋思著:自己能不能也承包個初制所?
後來,當他得知有個叫“滾上山”的地方開出承包條件,要求從第一年100元承包費開始每年遞增100元時,他果斷地拿下來經營。
藉助初制所的小小舞台,他開始施展他的商業奇才:別人收購質量好的鮮葉是8毛錢一斤,差的鮮葉是6毛錢一斤,他卻以9毛錢一斤拉高優質鮮葉的價格,然後以5毛錢一斤壓低劣質鮮葉的價格。
那么,被他這么一折騰,市場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由於他的“高拉低壓”策略,好的原料都主動投懷送抱,而差的原料都主動離他而去。最終在產品交易市場上,別人青毛茶單價最多只能賣3.2元,而他卻能賣到4.8元。以至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周邊賣茶的人沒人敢跟他比質量。
後來,他又不滿足於本地銷售,通過跨界銷售賺取了更多的利潤。並在勐庫鎮領導的動員下,承包了另一個被火燒毀的初制所。
創辦配製廠,轉眼深陷“受騙門”
在做茶葉初制的過程中,他深感到,當地優勢的茶葉資源並沒有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臨滄地區,特別是雙江,歷史上是普洱茶的原產地,而茶農收入卻微薄,因此只有精製加工才是出路。”然而,當他在1992年把辦精製廠的想法向當地鎮政府匯報時,有些領導並不支持。
“只要不違法,看好的就去辦。”戎加升相信自己的判斷,並拿出了他的果斷和魄力,憑藉著一股創業勁,硬是忍著“掛靠鄉鎮企業、交管理費”等苛刻要求,以及克服“不讓通關”等障礙把廠給辦了起來。
配製廠的興辦正應了那句話:只要有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戎加升辦了廠後,在產品銷路上又有自己的一套。他寧願多花些路費甚至繞道,也要把產品銷往東北、廣東等地區,他細算說,繞道後每斤的路費可能得增加一二毛,但售價卻可以增加二元。由此可以想像他的致富速度。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4年,當他拉著6大卡車、價值七八十萬的茶葉遠赴江蘇淮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時,沒想到一個巨大的騙局在等著他。都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可他把貨交出去了,錢卻一分沒能拿到。好在,他以最快的速度讓檢察院查封了那個皮包公司的倉庫,暫時保住餘下價值20幾萬元還未被拉走的茶葉。
誰知,禍不單行。在處理餘下的茶葉時,他雖然吸取了教訓,先拿了對方支票,但身為茶農的他根本不懂得提防那張無法變現的“空頭支票”。
又是一場騙局!
一時間,他從一個風光無限的茶商淪為負債累累的窮光蛋。銀行貸款和茶農的貨款壓得他一時回力無天。當時有人甚至嘲笑:“這回戎加升完蛋了,站不起來了。”
身體是本錢,質量如生命
被騙子撞了一下腰的戎加升並沒有氣餒。這或許是出於對經商的自信,也或許是由於他明白一個樸實和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最大的本錢是身體,如果身體不行,那才是真的站不起來了。
在陰影和壓力中,戎加升繼續操起他的老本行,東賒西賣,朝賺夕還。僅用三年時間,他基本還清數十萬的債務。然後僅用兩年時間就又掙了幾十萬。他說:“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我不會因一時挫折而放棄。我相信,只要堅持質量和誠信,一定可以做好茶葉生意。”
起死回生後,戎加升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讚賞。1999年,雙江縣茶廠破產後公開出售,但由於市場不景氣,無人敢問津。具有戰略眼光的他在經過一番分析和調查後,敏銳地看到了廢墟上的無形資產和無限潛力。在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他以270萬元買下雙江茶廠,並組建了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後來的品牌化之道奠定了根基。
據戎加升透露,“質量問題”是他一生最堅持的原則。為了質量,在收購鮮葉時,凡可疑施過化肥的,堅決不要,甚至列入黑名單,任何人說情都不買帳;為了質量,他殺豬請農民吃飯,培訓如何進行茶園管理並強調要對得起消費者;為了質量,他出狠招推行“連坐”,讓村委會幹部替他管茶農和鮮葉質量,給村幹部“發工資”,但收購鮮葉時,先扣下20%的茶葉款,以村為單位檢測,凡有一例出現農殘和其它禁用物質的,提供該鮮葉的全村人都得不到餘款,並讓所有村民回去查找“罪魁禍首”;為了質量,他搞“中央集權”,為了避免初制所在製作過程中茶葉受污染,撤銷所有茶葉初制所,集中收購鮮葉到廠區統一加工製作;為了質量,他高瞻遠矚,提前布局規劃綠色、無公害、有機茶葉,2007年5月,勐庫亥公茶葉基地正式被確定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機茶生產、發展與貿易”項目示範基地,引起貴州茅台鎮領導專門前來學習考察。2007年公司還通過了HACCP-EC-01食品衛生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憑藉著對品質和品牌的孜孜以求,2006年5月公司生產的“勐庫”牌商標被認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2008年“勐庫”牌被認定為雲南省名牌產品,2013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勐庫戎氏企業逐步發展成為雙江自治縣最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
舉全家之力推動戎氏“加升”
戎加升膝下有一子五女,除大女兒由於種種原因沒能上學外,其它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大女婿目前正管理著永德分公司及戎氏永德茶文化體驗館。二女兒學醫,戎加升當時的初衷是希望她能多照顧體弱的老伴,畢業後的二女兒果然不負父願在衛生部門當公務員,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為公司發展毅然辭職助力戎氏企業;三女兒上財校學財務,對此戎加升也是早有安排,希望她學成後能管好家族企業的財務,如今三女兒正擔任公司財務總監;老四(獨子)畢業於山東財經大學,學的是工商管理,一畢業就全心投入企業,通過研發“喬木王”、“博君”等暢銷產品而令人刮目相看,現任副董事長等要職;老五學的是電力,但當戎加升發覺可能將誤女前途時,親自果斷地找校長協商把還沒畢業的女兒領回家,幫她辦戶照讓她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學習考察,隨後讓她負責公司的銷售業務;老六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本有機會出國留學,偏遇上經濟不景氣市場蕭條,她以大局為重回故鄉與夫君共同投身戎氏企業。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戎加升如今的成就除了歸功於他個人的努力和智慧外,也離不開他家人、父老鄉親們的鼎力相助和無私奉獻。至於外界對家庭企業管理方面的憂慮,戎加升有著自己的分析和原則:人如產品,以品質說話。他說,以前同時供幾個娃娃讀書時,孩子他媽曾擔心經濟壓力過大而有微辭,但他反駁說:供孩子讀書不亞於投資固定資產。如今,看著孩子們各個能為公司效力,別提有多欣慰。
歷久彌香,行銷而不炒作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行銷宣傳,但找上門的廣告公司和媒體基本被戎加升婉拒。有一次市里召開會議邀請茶企負責人參加,由於他堅持反對炒作而在會上與力主宣傳的人產生爭吵。戎加升一氣之下離席。沒想到市領導卻叫秘書把他留下來談話。他誠懇地闡述說:“要先抓質量再宣傳,如果姑娘沒養好卻要先把她吹成美女,我覺得羞人。”他說,我也不做廣告,中央台、雲南台來找我都沒做。有時候買了質量很差的產品,看見電視裡打它的廣告,心裡就不舒服。只有質量真正好,才會有長遠的市場。
事後,市領導認可並支持他的做法,那就是:要么不宣傳,宣傳出去的東西就要物有所值。
那么,低調而具有傳奇色彩的戎加升又是如何開展行銷的呢?
2008年,由於普洱茶市場的困難和國際金融危機,給雙江茶農生產、茶葉產業和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戎加升用他“逢熱不趕,逢冷不懶”的戰略眼光提出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行銷策略。走出去,是指組織雙江勐庫茶區百名茶農行程萬里,奔赴昆明、長沙、西安、鄭州、北京、太原等全國茶葉主銷區,舉辦普洱茶推廣促銷活動。請進來,是指開展了“全國茶友勐庫茶鄉行暨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以“追本溯源勐庫茶,品古賞今茶鄉行”為主題,為飲茶、喜愛茶的人們營造了一個更好的了解勐庫茶文化的視窗,搭建了雙江與內地文化交流的橋樑,進一步擴大勐庫茶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熱心公益,愛心無界
2005年至今,戎加升共拿出1700多萬元現金支持社會各項公益事業。他一直心繫茶農,如為雙江茶區修路,解決茶農“睛通雨阻”出行難的問題;為茶區的茶農修建人畜引水工程,讓茶農喝上清潔衛生的飲用水;為收入極低的部分村民把脈找致富路,為他們購買茶苗、有機底肥,培訓指導他們種茶;為貧困學生捐資助學,為雙江的文化建設捐資,為城市用燈投資。通過參與種種公益活動,使公司和民眾、公司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與能力,同時也為公司做強做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是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善良的戎加升先生通過收看新聞時刻牽掛著四川災情。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縣黨委、政府關於抗震救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升先生帶領全體黨員、職工積極奉獻愛心,並親自挑選了上好的原料,為災區災民和在災區參與抗震救災的同志送上了價值130萬元的優質普洱茶。
有人說,戎加升極像一餅越陳越香的普洱,只要環境不至於惡劣,他都能不斷地轉化,從中積澱、發酵,歷久彌香。在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同時又不忘造福家鄉、回饋社會。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他曾於2010年被評為中國茶葉行業年度經濟人物。
他,是茶界的一個傳奇,也是雲茶普洱在歷史發展中繞不開的一段佳話。 (作者:《茶為媒》雜誌主編 王添福)
戎加升出生於解放前的1946年6月,籍貫是臨滄市文遠村打雀山,其西側就是優質勐庫大葉茶的種源之地。戎加升的父親墾植農業,兼營茶葉生意,常年往返於下關、昆明和緬甸臘戌。
看似家境不錯,但少年時沒讀幾年書就碰上了大躍進,13歲就開始參加集體勞動,18歲學做木工、土建,直到1968年成家做了上門女婿,從臨滄入贅到雙江縣勐庫鎮的楊家,他才漸漸開始步入人生軌跡,挑起家庭重任,開天僻地、種糧養家、蓋房建業、生兒育女。
期間,他碰到生平第一個挑戰:入贅數年卻不能落戶。為此,他一次次向政府部門提出質樸而睿智的質疑:“嫁娶是平等的,為何娶媳婦都能讓對方落戶,招個姑爺卻要被戶口拒之門外呢?”幾經努力,他最終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解決了在當時算是另類的難題。
茶葉夢始於“滾上山”
戎加升是從16歲開始種茶的,後來也曾以木工的身份給一些茶葉初制所加工木具。當時他就邊拿人家的工錢邊尋思著:自己能不能也承包個初制所?
後來,當他得知有個叫“滾上山”的地方開出承包條件,要求從第一年100元承包費開始每年遞增100元時,他果斷地拿下來經營。
藉助初制所的小小舞台,他開始施展他的商業奇才:別人收購質量好的鮮葉是8毛錢一斤,差的鮮葉是6毛錢一斤,他卻以9毛錢一斤拉高優質鮮葉的價格,然後以5毛錢一斤壓低劣質鮮葉的價格。
那么,被他這么一折騰,市場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由於他的“高拉低壓”策略,好的原料都主動投懷送抱,而差的原料都主動離他而去。最終在產品交易市場上,別人青毛茶單價最多只能賣3.2元,而他卻能賣到4.8元。以至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周邊賣茶的人沒人敢跟他比質量。
後來,他又不滿足於本地銷售,通過跨界銷售賺取了更多的利潤。並在勐庫鎮領導的動員下,承包了另一個被火燒毀的初制所。
創辦配製廠,轉眼深陷“受騙門”
在做茶葉初制的過程中,他深感到,當地優勢的茶葉資源並沒有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臨滄地區,特別是雙江,歷史上是普洱茶的原產地,而茶農收入卻微薄,因此只有精製加工才是出路。”然而,當他在1992年把辦精製廠的想法向當地鎮政府匯報時,有些領導並不支持。
“只要不違法,看好的就去辦。”戎加升相信自己的判斷,並拿出了他的果斷和魄力,憑藉著一股創業勁,硬是忍著“掛靠鄉鎮企業、交管理費”等苛刻要求,以及克服“不讓通關”等障礙把廠給辦了起來。
配製廠的興辦正應了那句話:只要有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戎加升辦了廠後,在產品銷路上又有自己的一套。他寧願多花些路費甚至繞道,也要把產品銷往東北、廣東等地區,他細算說,繞道後每斤的路費可能得增加一二毛,但售價卻可以增加二元。由此可以想像他的致富速度。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4年,當他拉著6大卡車、價值七八十萬的茶葉遠赴江蘇淮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時,沒想到一個巨大的騙局在等著他。都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可他把貨交出去了,錢卻一分沒能拿到。好在,他以最快的速度讓檢察院查封了那個皮包公司的倉庫,暫時保住餘下價值20幾萬元還未被拉走的茶葉。
誰知,禍不單行。在處理餘下的茶葉時,他雖然吸取了教訓,先拿了對方支票,但身為茶農的他根本不懂得提防那張無法變現的“空頭支票”。
又是一場騙局!
一時間,他從一個風光無限的茶商淪為負債累累的窮光蛋。銀行貸款和茶農的貨款壓得他一時回力無天。當時有人甚至嘲笑:“這回戎加升完蛋了,站不起來了。”
身體是本錢,質量如生命
被騙子撞了一下腰的戎加升並沒有氣餒。這或許是出於對經商的自信,也或許是由於他明白一個樸實和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最大的本錢是身體,如果身體不行,那才是真的站不起來了。
在陰影和壓力中,戎加升繼續操起他的老本行,東賒西賣,朝賺夕還。僅用三年時間,他基本還清數十萬的債務。然後僅用兩年時間就又掙了幾十萬。他說:“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我不會因一時挫折而放棄。我相信,只要堅持質量和誠信,一定可以做好茶葉生意。”
起死回生後,戎加升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讚賞。1999年,雙江縣茶廠破產後公開出售,但由於市場不景氣,無人敢問津。具有戰略眼光的他在經過一番分析和調查後,敏銳地看到了廢墟上的無形資產和無限潛力。在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他以270萬元買下雙江茶廠,並組建了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後來的品牌化之道奠定了根基。
據戎加升透露,“質量問題”是他一生最堅持的原則。為了質量,在收購鮮葉時,凡可疑施過化肥的,堅決不要,甚至列入黑名單,任何人說情都不買帳;為了質量,他殺豬請農民吃飯,培訓如何進行茶園管理並強調要對得起消費者;為了質量,他出狠招推行“連坐”,讓村委會幹部替他管茶農和鮮葉質量,給村幹部“發工資”,但收購鮮葉時,先扣下20%的茶葉款,以村為單位檢測,凡有一例出現農殘和其它禁用物質的,提供該鮮葉的全村人都得不到餘款,並讓所有村民回去查找“罪魁禍首”;為了質量,他搞“中央集權”,為了避免初制所在製作過程中茶葉受污染,撤銷所有茶葉初制所,集中收購鮮葉到廠區統一加工製作;為了質量,他高瞻遠矚,提前布局規劃綠色、無公害、有機茶葉,2007年5月,勐庫亥公茶葉基地正式被確定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機茶生產、發展與貿易”項目示範基地,引起貴州茅台鎮領導專門前來學習考察。2007年公司還通過了HACCP-EC-01食品衛生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憑藉著對品質和品牌的孜孜以求,2006年5月公司生產的“勐庫”牌商標被認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2008年“勐庫”牌被認定為雲南省名牌產品,2013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勐庫戎氏企業逐步發展成為雙江自治縣最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
舉全家之力推動戎氏“加升”
戎加升膝下有一子五女,除大女兒由於種種原因沒能上學外,其它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大女婿目前正管理著永德分公司及戎氏永德茶文化體驗館。二女兒學醫,戎加升當時的初衷是希望她能多照顧體弱的老伴,畢業後的二女兒果然不負父願在衛生部門當公務員,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為公司發展毅然辭職助力戎氏企業;三女兒上財校學財務,對此戎加升也是早有安排,希望她學成後能管好家族企業的財務,如今三女兒正擔任公司財務總監;老四(獨子)畢業於山東財經大學,學的是工商管理,一畢業就全心投入企業,通過研發“喬木王”、“博君”等暢銷產品而令人刮目相看,現任副董事長等要職;老五學的是電力,但當戎加升發覺可能將誤女前途時,親自果斷地找校長協商把還沒畢業的女兒領回家,幫她辦戶照讓她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學習考察,隨後讓她負責公司的銷售業務;老六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本有機會出國留學,偏遇上經濟不景氣市場蕭條,她以大局為重回故鄉與夫君共同投身戎氏企業。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戎加升如今的成就除了歸功於他個人的努力和智慧外,也離不開他家人、父老鄉親們的鼎力相助和無私奉獻。至於外界對家庭企業管理方面的憂慮,戎加升有著自己的分析和原則:人如產品,以品質說話。他說,以前同時供幾個娃娃讀書時,孩子他媽曾擔心經濟壓力過大而有微辭,但他反駁說:供孩子讀書不亞於投資固定資產。如今,看著孩子們各個能為公司效力,別提有多欣慰。
歷久彌香,行銷而不炒作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行銷宣傳,但找上門的廣告公司和媒體基本被戎加升婉拒。有一次市里召開會議邀請茶企負責人參加,由於他堅持反對炒作而在會上與力主宣傳的人產生爭吵。戎加升一氣之下離席。沒想到市領導卻叫秘書把他留下來談話。他誠懇地闡述說:“要先抓質量再宣傳,如果姑娘沒養好卻要先把她吹成美女,我覺得羞人。”他說,我也不做廣告,中央台、雲南台來找我都沒做。有時候買了質量很差的產品,看見電視裡打它的廣告,心裡就不舒服。只有質量真正好,才會有長遠的市場。
事後,市領導認可並支持他的做法,那就是:要么不宣傳,宣傳出去的東西就要物有所值。
那么,低調而具有傳奇色彩的戎加升又是如何開展行銷的呢?
2008年,由於普洱茶市場的困難和國際金融危機,給雙江茶農生產、茶葉產業和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戎加升用他“逢熱不趕,逢冷不懶”的戰略眼光提出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行銷策略。走出去,是指組織雙江勐庫茶區百名茶農行程萬里,奔赴昆明、長沙、西安、鄭州、北京、太原等全國茶葉主銷區,舉辦普洱茶推廣促銷活動。請進來,是指開展了“全國茶友勐庫茶鄉行暨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以“追本溯源勐庫茶,品古賞今茶鄉行”為主題,為飲茶、喜愛茶的人們營造了一個更好的了解勐庫茶文化的視窗,搭建了雙江與內地文化交流的橋樑,進一步擴大勐庫茶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熱心公益,愛心無界
2005年至今,戎加升共拿出1700多萬元現金支持社會各項公益事業。他一直心繫茶農,如為雙江茶區修路,解決茶農“睛通雨阻”出行難的問題;為茶區的茶農修建人畜引水工程,讓茶農喝上清潔衛生的飲用水;為收入極低的部分村民把脈找致富路,為他們購買茶苗、有機底肥,培訓指導他們種茶;為貧困學生捐資助學,為雙江的文化建設捐資,為城市用燈投資。通過參與種種公益活動,使公司和民眾、公司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與能力,同時也為公司做強做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是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善良的戎加升先生通過收看新聞時刻牽掛著四川災情。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縣黨委、政府關於抗震救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升先生帶領全體黨員、職工積極奉獻愛心,並親自挑選了上好的原料,為災區災民和在災區參與抗震救災的同志送上了價值130萬元的優質普洱茶。
有人說,戎加升極像一餅越陳越香的普洱,只要環境不至於惡劣,他都能不斷地轉化,從中積澱、發酵,歷久彌香。在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同時又不忘造福家鄉、回饋社會。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他曾於2010年被評為中國茶葉行業年度經濟人物。
他,是茶界的一個傳奇,也是雲茶普洱在歷史發展中繞不開的一段佳話。 (作者:《茶為媒》雜誌主編 王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