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1954年生於上海,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基本介紹
- 書名: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 作者:茅海建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2-5
書籍出版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書籍目錄,讀者評論,
書籍出版信息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2-5
頁數: 577
定價: 52.00元
叢書: 三聯文史新論
ISBN: 9787108039804
作者簡介
茅海建,1954年生於上海,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師從陳旭麓教授。曾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苦命天子:鹹豐帝奕詝》《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的軍事與外交》。《戊戌變法史事考》(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2009)等。
內容簡介
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相關的研究已經很多,本書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大量檔案材料的披露,資料來源包括收藏於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東京的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故宮博物館文獻處。
重大史實的精心考證與重要場景的細密描述: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中下層官員與民眾對變法的建策;張之洞調京主持朝政與機會錯失;光緒帝的對外觀念;日本政府的觀察與反應。
舊說的認知、補正與修正,新說的展開、論證與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於此。
書籍目錄
自序
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各說的認知、補證、修正
一、學術史與本文之旨趣
二、政變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政治權力關係
事後報告制度
未送慈禧太后的個別重要奏摺
慈禧太后似不掌握全部諭旨的原文
事前請示制度
從張蔭桓彈劾案看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政治權力關係
三、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三日的政治異動
開懋勤殿與七月三十日給楊銳朱諭
八月初一日召見袁世凱
八月初二日給康有為的明發上諭
八月初三日參預新政軍機章京“簽擬”權力受限
四、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
楊崇伊的奏摺與八月初三日晚慈禧太后決定明日回西苑
伊藤博文的覲見
八月初四日光緒帝移居瀛台非為囚禁
八月初五日上午光緒帝單獨處理政務
五、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訓政前後
八月初五日慈禧太后決定回頤和園時間推遲至初十日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訓政
袁世凱告密訊息傳到北京
光緒帝不認可“圍園劫後”說
六、整肅與軟禁
八月十五日慈禧太后決定不回頤和園
八月十九日杖斃太監
八月二十三日起光緒帝被軟禁
九月初四日公布光緒帝病情
七、結論
附錄一:百日維新期間軍機處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附錄二:光緒二十四年正月至百日維新前軍機處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戊戌年張之洞召京與沙市事件的處理
一、徐桐的提議與清廷的用意
二、張之洞與總理衙門對沙市事件的處理
三、召張之洞進京的呼聲再起
四、簡短的結語
戊戌變法期間司員士民上書研究
一、學術目的與方法
二、上奏權、代奏與上書的處置
代奏的規定
六月十五日以後的新規定與罷免禮部六堂官
“參預新政”軍機四章京與上書處置方式的改變
慈禧太后的介入與新規定的取消
三、上書的內容及其評價
清朝政府的制度病
激進、緩進與守舊
議會的概念與設定
西學與中學
鑄幣
稅收與財政
農業改革
追求實效的具體建策
北京的道路河道修建
四、簡短的結語
附錄:司員士民上書的時間、代奏及收藏狀況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
一、德國亨利親王來華促動的清朝覲見禮儀改革
二、為德皇製作寶星與購置世界地圖
三、親擬致日本國書與召見伊藤博文
四、赴韓使節的派出
五、結語
日本政府對於戊戌變法的觀察與反應(與鄭匡民先生合作)
一、戊戌變法時期中日關係之背景
二、戊戌變法前期及高潮期日本政府的觀察
讀者評論
一、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潰》自出版以來,早已經成為近代史研究的名著了。現在凡是要研究鴉片戰爭,大概是無法繞過茅教授樹立的這個不低的標桿的。同樣的,現在如果研究戊戌變法,依然無法繞過茅教授的新一個高度,這便是這本《戊戌變法史事考》。
在書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各說的認知、補正、修正》一章。讓人稱道的是,作者先是系統地回顧和分析了前人先進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作了簡單地評價。接下來按照時間的順序,條分縷析地把政變前近十天的情況一一作了細緻考證和對已有研究的補充。對於未能解決的,如“慈禧為什麼八月初五決定將回頤和園日期推遲到初十日以及為什麼於初六日親政”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茅教授並沒有牽強解釋,而是作了闕疑。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很久以來坊間傳說的,戊戌政變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袁世凱的告密。於是“戊戌六君子”的死袁世凱便必須負主要責任了。由於袁在之後聲名狼藉,人們很自然地堅信他就是劊子手,他是用六君子的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花翎。茅教授顯然支持黃彰健先生在《戊戌變法研究》中的看法,即在初六日慈禧發動政變之時,袁世凱的告密根本無法傳到到宮內,也就是說政變的直接原因並不是袁的告密。告密只是強化了政變本身並且使更多的人受到波及。在今天看來,慈禧最後的反攻倒算幾乎在變法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注定的,差別僅僅是發生的時間遲早而已。
二、這本書是作者對戊戌政變研究的論文集。幾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討論戊戌變法的不同側面。
其中重頭戲當然是戊戌政變發生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這一部分大量引用宮中文檔,細密考證政變前後幾天各方行止,得出結論:政變有一個過程,觸發政變的可能是光緒接見伊藤博文、楊崇伊的密奏,慈禧太后一開始並不打算完全收回權力、康有為滯留京畿激化雙方矛盾、袁世凱告密不是政變發動的起因但促使政變升級。茅先生也很坦率地說明,在政變的關鍵時間:八月初五11時至初六日早朝前,兩宮必有接觸,並直接導致慈禧決定訓政,但這段時間發生的事還未能釐清。茅先生志在釐清錯誤及不可靠的成見,重建史實。其細密考證令人折服。讀這樣的書是一種享受。
以前讀歷史,總覺得慈禧萬惡,若百日維新成功則中國或可走上強國之路。讀完本書對開放中下層官員上書後275件建言的分析,痛感積弊沉疴之國,恐怕不能從內部改良。康有為全無政治經驗,所謂制度局能否起作用另說,制度局之倡議即引起當朝大臣堅決反對,改良從何談起。看上去,康躋身中樞的願望遠大於其治國的良策。從中下層官員的上書看來,大多數上書有趕時髦之嫌,並無創見或從今日看來並不可行。茅先生也檢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策,如鑄幣修路等。總體來看,當時國人對西學的了解僅為皮毛,在此民意官意基礎上,維新恐為空中樓閣。
三、茅老師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嚴謹,每句話甚至每個字都有史料依據,而且對史料當中靠不住的地方都會一一解釋清楚,這種態度不是易“老師”和閻“老師”隨便在cctv-10裡面隨便講講能講出來的,這種對歷史真相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這個浮躁的社會來好好反思的。這樣的作品值得讓人品味,別且能讓人有所得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