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蘭壕是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為了阻擋敘利亞裝甲旅而挖掘的一種反坦克壕。因為戰鬥發生在戈蘭高地所以被成為“戈蘭壕”
基本介紹
- 名稱:戈蘭壕
- 地點:阿拉伯
- 時間:1973年
- 參戰方:敘利亞、以色列
- 結果:以色列
- 作用:反坦克壕
背景,地點,經過,作用,
背景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阿拉伯國家埃及和敘利亞分別從西、北兩面同時對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拉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在北線,裝備著800輛蘇制T-62主戰坦克的3個敘利亞裝甲旅引導著3個敘利亞步兵師,直奔戈蘭高地掩殺過來。當時,T-62主戰坦克是性能不錯的坦克,裝甲防護也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
面對滾滾而來的鐵甲洪流,防守戈蘭高地的以色列軍隊僅擁有60老式“謝爾曼”型坦克。強弱之勢有如霄壤,看來以軍難逃一劫。不料,開著最大油門前進的敘軍坦克車隊竟被擋在了戈蘭高地的一條壕溝之前,一籌莫展。
地點
位於敘以邊界、總面積為1176平方公里的戈蘭高地形似一座巨大的平台,居高臨下,將整個以色列東部平原盡收眼底,也俯瞰著以色列最重要的水源――― 太巴列湖,對以色列有著生死攸關的戰略意義。為控制戈蘭高地,敘以兩國曾多次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戰。二戰以後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戰就發生在這裡。在那場戰爭中,幫助以色列成功化解敘利亞方面壓倒性裝甲優勢而取得勝利的竟是“土得掉渣”的一道反坦克壕。
經過
這條壕溝是以軍挖的,防守戈蘭高地的以軍雖然人數少、裝備差,卻在戰術打法上大有講究。壕溝口寬6米、底寬4米、深達9米。按一般構築反坦克壕的方法,挖掘出的土應堆在兩側。但以軍卻一反常規,將積土全部堆在己方一側,並壘成了一道兩米多高的鬆軟土堤。
這壕溝讓敘軍傷透了腦筋,用推土機填平它吧,由於積土全部堆在以軍一側,而且戈蘭高地是結實的火山熔岩地,推土機鏟不動硬地,無土可填。無奈中敘軍只得將坦克填入壕中,可填入壕中的坦克僅有2米多高,壕深卻有9米,白白折損了不少坦克,依舊只能“望壕興嘆”。
敘軍只好拿出最後一招,用坦克架橋車架設車轍橋,可是又因為壕的另一端高出了兩米多,架起的橋一頭高一頭低,且高的一端搭在鬆軟土堤上,使得過橋坦克左搖右晃,動不動就翻入壕中。
僥倖過來的坦克命運更加悲慘,因為跨越土堤時車體上昂,把裝甲薄弱的底部暴露在外;當越過土堤下來時,又把脆弱的頂部顯露無遺,“抬頭露肚、低頭露背”,給了以軍兩次絕佳的瞄準射擊良機,成了反坦克炮的“活靶子”。
作用
經過4天的戰鬥,敘軍不僅未進半步,反而在反坦克壕溝兩側,丟下了250 輛坦克和260輛裝甲車。這一帶因此以“淚谷”而名聞中東。以軍就這樣巧用一道反坦克壕,成功地遲滯了敘軍的攻勢,為援軍到來贏得了時間。當以軍轉入反攻時,推土機輕而易舉地將積土推入壕中搭成“土橋”,保障部隊迅速通過發動進攻。戰後,這道反坦克壕成了名噪一時的“戈蘭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