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遵循兒童心理學的發展歷史,通過許多生動有趣的兒童心理故事及經典實驗,對兒童心理的多方面內容,如印刻、守恆、模仿、道德等作了詳盡的介紹和科學的解釋,既揭開了人們對於兒童某些行為、心理的困惑,也有助於父母或教育者與孩子的溝通、交通,幫助其健康成長。
基本介紹
- 書名:戀上布母猴:兒童心理學的故事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K_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66頁
- ISBN:9787547811467
- 作者:蔡蓓瑛 孔克勤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奇特的視覺偏愛》;《碎杯子裡的道德天平》;《6周嬰兒知大小》;《情緒的課堂》;《眼不見,心卻在想》;《彼得不再怕小兔》;《新生兒的辨音本領》;《不知有他的孩子》;《生活就是遊戲》;《與陌生人的距離》;《與生俱來的脾氣》;《鏡子面前找“自我”》……《戀上布母猴(兒童心理學的故事)》(作者蔡蓓瑛)既揭開了人們對於兒童某些行為、心理的困惑,也有助於父母或教育者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幫助其健康成長。
圖書目錄
孿生兄弟的爬梯競賽
認人為父的小鵝
戀上布母猴
面臨視崖的嬰兒
奇特的視覺偏愛
碎杯子裡的道德天平
6周嬰兒知大小
情緒的課堂
眼不見,心卻在想
彼得不再怕小兔
新生兒的辨音本領
不知有他的孩子
生活就是遊戲
與陌生人的距離
與生俱來的脾氣
鏡子面前找“自我”
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最善於模仿的生物
孩子的暴力
不知守恆的六齡童
海因茲偷藥的是是非非
善解人意的兒童
甜糖卻“苦”味
天生音樂家
學會助人為樂
認人為父的小鵝
戀上布母猴
面臨視崖的嬰兒
奇特的視覺偏愛
碎杯子裡的道德天平
6周嬰兒知大小
情緒的課堂
眼不見,心卻在想
彼得不再怕小兔
新生兒的辨音本領
不知有他的孩子
生活就是遊戲
與陌生人的距離
與生俱來的脾氣
鏡子面前找“自我”
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最善於模仿的生物
孩子的暴力
不知守恆的六齡童
海因茲偷藥的是是非非
善解人意的兒童
甜糖卻“苦”味
天生音樂家
學會助人為樂
文摘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躺在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一首家喻戶曉的童謠唱出了,母愛的真諦,也唱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繫——依戀。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孩子,孩子在吃飽後也露出滿足的笑容,躺在母親的懷裡甜甜地入睡。如果要問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如此親近、依戀母親,許多人會認為嬰兒接受母親餵奶是最重要的因素。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也都一致強調嬰兒同母親的情緒聯繫和依戀行為是由母親的餵食引起的。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大量的調查研究集中於餵奶是用乳房餵還是用奶瓶餵好、是按制定的時間表餵還是根據嬰兒的需要餵好、什麼時候從用乳房餵轉到用奶瓶餵等問題,希望證明母親的餵食方式在依戀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但是,它們之間有關聯的證據並沒有被發現。
到底依戀與母親的什麼行為有關呢?195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著名動物心理學家哈洛設計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羅猴實驗,終於找到了初步的答案。實驗中,哈洛和他的同事們製造了兩種假母猴來代替真正的母猴。一位“母親”是“金屬母猴”,它用冰涼的金屬絲圍繞而成,頭部是畫有兩個眼睛的一塊木頭。他們在“金屬母猴”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頭,幼猴可以從隆起的橡皮奶頭上吃到奶,但躺在“金屬母猴”懷裡吃奶時,無法獲得溫暖的感覺。另一位“母親”是“布母猴”,在當做它身體的圓筒外包有一層柔軟的絨布,且畫有比較精緻的面部表情,但“布母猴”沒有食物可以供幼猴吃。哈洛把幼猴與兩位“母親”放在一個籠子裡,兩隻“母猴”相隔一段距離,幼猴可以在籠子裡自由活動,自己選擇接近哪位“母親”。
對於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先構想一下,幼猴喜歡待在哪個“母猴”身邊:根據“餵食引起依戀”的理論來推理,“布母猴”沒有食物可滿足幼猴,而“金屬母猴”身上有奶可吃,那么幼猴大部分時間應該待在“金屬母猴”的身旁,解除飢餓帶來的不適感。然而,哈洛觀察到的結果恰恰與此相反,幼猴大部分時間是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只有在飢餓時才跑到“金屬母猴”那裡去進食(圖3)。可見,幼猴更喜歡接觸“布母猴”,以求得舒適和溫暖,而冷冰凍的“金屬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無法提供安全和溫暖的感覺,幼猴似乎很難對它產生情感上的依戀。
為了進一步證實幼猴與兩位代理母猴的依戀程度,哈洛在“布母猴”身上也裝上餵奶裝置,由兩位代理“母親”各自獨立撫育一隻幼猴。他把幼猴與兩位“母親”分離一段時期,然後再把幼猴放回原來的籠子中,觀察幼猴回到兩位“母親”身邊的行為。研究發現,由不同“母親”撫養的兩隻幼猴,行為表現很不一致。由“布母猴”餵養的幼猴回到原處似乎感到了一種安慰,它馬上依偎在“布母猴”的身邊,撫摸、擁抱它,不願分離,而由“金屬母猴”餵養的幼猴回到“母親”身邊則無任何親熱的表現,反而顯得十分焦慮不安,在籠子中來回跑動或是躲在角落裡。顯然,這兩隻幼猴的情感發展已出現了很大的不同。
實驗表明,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對嬰兒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他們,要使寶寶健康成長,還要為他們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使嬰兒能夠感到養育者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慰。
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遇到意外事情時,如果有依戀對象在旁,他會有安全感,並且在確信自己的安全後願對事物進行探索。對於這個觀點,哈洛還設計過另一個著名的試驗:他把一個木製的大蜘蛛放進籠子裡,面對這位身材高大、形狀怪異的不速之客,籠中的幼猴顯得十分緊張,“布母猴”餵養的小猴會立即跑到“布母猴”身邊,緊緊地抱住它,似乎尋找到一個安全的依靠。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它會大著膽子去觸碰這位不速之客。而由“金屬母猴”餵養的幼猴,一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它不是逃向“金屬母猴”,而是猛力地揮手想把怪物推開,然後躺在地板上,或者緊靠著籠子去摩擦身子,顯得十分不安。這進一步證實了形成依戀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P9-11
到底依戀與母親的什麼行為有關呢?195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著名動物心理學家哈洛設計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羅猴實驗,終於找到了初步的答案。實驗中,哈洛和他的同事們製造了兩種假母猴來代替真正的母猴。一位“母親”是“金屬母猴”,它用冰涼的金屬絲圍繞而成,頭部是畫有兩個眼睛的一塊木頭。他們在“金屬母猴”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頭,幼猴可以從隆起的橡皮奶頭上吃到奶,但躺在“金屬母猴”懷裡吃奶時,無法獲得溫暖的感覺。另一位“母親”是“布母猴”,在當做它身體的圓筒外包有一層柔軟的絨布,且畫有比較精緻的面部表情,但“布母猴”沒有食物可以供幼猴吃。哈洛把幼猴與兩位“母親”放在一個籠子裡,兩隻“母猴”相隔一段距離,幼猴可以在籠子裡自由活動,自己選擇接近哪位“母親”。
對於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先構想一下,幼猴喜歡待在哪個“母猴”身邊:根據“餵食引起依戀”的理論來推理,“布母猴”沒有食物可滿足幼猴,而“金屬母猴”身上有奶可吃,那么幼猴大部分時間應該待在“金屬母猴”的身旁,解除飢餓帶來的不適感。然而,哈洛觀察到的結果恰恰與此相反,幼猴大部分時間是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只有在飢餓時才跑到“金屬母猴”那裡去進食(圖3)。可見,幼猴更喜歡接觸“布母猴”,以求得舒適和溫暖,而冷冰凍的“金屬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無法提供安全和溫暖的感覺,幼猴似乎很難對它產生情感上的依戀。
為了進一步證實幼猴與兩位代理母猴的依戀程度,哈洛在“布母猴”身上也裝上餵奶裝置,由兩位代理“母親”各自獨立撫育一隻幼猴。他把幼猴與兩位“母親”分離一段時期,然後再把幼猴放回原來的籠子中,觀察幼猴回到兩位“母親”身邊的行為。研究發現,由不同“母親”撫養的兩隻幼猴,行為表現很不一致。由“布母猴”餵養的幼猴回到原處似乎感到了一種安慰,它馬上依偎在“布母猴”的身邊,撫摸、擁抱它,不願分離,而由“金屬母猴”餵養的幼猴回到“母親”身邊則無任何親熱的表現,反而顯得十分焦慮不安,在籠子中來回跑動或是躲在角落裡。顯然,這兩隻幼猴的情感發展已出現了很大的不同。
實驗表明,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對嬰兒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他們,要使寶寶健康成長,還要為他們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使嬰兒能夠感到養育者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慰。
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遇到意外事情時,如果有依戀對象在旁,他會有安全感,並且在確信自己的安全後願對事物進行探索。對於這個觀點,哈洛還設計過另一個著名的試驗:他把一個木製的大蜘蛛放進籠子裡,面對這位身材高大、形狀怪異的不速之客,籠中的幼猴顯得十分緊張,“布母猴”餵養的小猴會立即跑到“布母猴”身邊,緊緊地抱住它,似乎尋找到一個安全的依靠。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它會大著膽子去觸碰這位不速之客。而由“金屬母猴”餵養的幼猴,一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它不是逃向“金屬母猴”,而是猛力地揮手想把怪物推開,然後躺在地板上,或者緊靠著籠子去摩擦身子,顯得十分不安。這進一步證實了形成依戀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P9-11
序言
究竟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這是我們這套心理學故事叢書要回答的問題。常有人問我:“心理學是不是就是算命的?”或者:“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么你說,我現在心裡想的是什麼?”這些其實是對心理學的誤解。並沒有真正系統地了解心理學的人常常認為,學習心理學就意味著可以洞察別人的思想,改善人際交往,在商業活動中贏得顧客,在心理治療、諮詢活動中,神奇地治癒某些藥物都無能為力的心理問題或身心疾病等。其實這些都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但遠不是心理學的全部。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世界上不僅存在物質現象,而且也存在精神現象,那時人們開始研究人的內心世界,描述人的心理現象。但是許多世紀以來,心理學都被包含在哲學之中,心理學的問題大多由哲學家來進行思辨式的研究。直到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從哲學母體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很吸引人的學科,它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現象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人的任何活動中都有心理現象存在,而且正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下,人們的其他各種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恩格斯將心理活動喻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心理現象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熟悉它。但對心理活動何以發生、如何發生,我們卻不一定能說清楚。心理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從理論上弄清楚人的心理活動的本質,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利用這些規律,充分發揮人們主觀因素的作用,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心理現象是指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能力、氣質、性格等我們日常熟悉的現象。它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可分為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三個小方面。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如眼睛看到物體的形狀、大小,耳朵聽到聲音等,這就是感覺。而且,人還會把感覺到的事物的不同屬性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比如,看到一隻小白兔時,會把小白兔白色的毛、紅色的眼睛、長長的耳朵等特徵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小白兔形象,這就是知覺。人們認識事物時,會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這種思考活動就是思維。這些都是人的認知活動。人在認識世界時,還會伴隨有一定的態度,如滿意、不滿意或者無所謂等,還有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這就是情感過程。人們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困難,這時就要下決心克服困難,以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指人的意志過程。
心理現象的另一方面是指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徵。人們在通過心理過程認識事物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個人的不同特點。比如,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脾氣暴躁,有的人性情溫柔,這些不同的特點構成人們在心理面貌以及外在行為表現上的差異,從而將人們彼此區分開來。正如古語所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些主要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差異,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比較穩定的。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這兩方面心理現象的規律。如果能精確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就可以預測人的行為。但是,從心理學誕生到現在這一百多年裡,心理學的研究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仍沒有進步到可以用儀器直接觀察大腦是如何產生心理活動的,人類心靈的奧秘還遠沒有揭開。
現代心理學處於一系列學科的結合點上,是一種交叉學科。它與各種不同的領域都有密切聯繫,形成了許多不同分支,分別研究不同領域的心理現象。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廣泛地為社會實踐服務。例如,醫學心理學告訴人們,心理狀態的健康與否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臨床心理學用心理測驗診斷病症,也研究藥物對記憶、思維等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更合理的學校課程計畫,指出應當教授哪些課程,按什麼樣的順序教;工業心理學研究生產工具的設計、生產程式的安排是否符合人的心理需要,什麼樣的安排最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商業心理學研究某個產品的包裝是否對顧客具有吸引力,職業顧問要幫助他們的顧客找出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他們;運動心理學研究運動員的訓練和教育,在現在體育競技水平差距日趨縮小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運動員的心理能力,以取得競賽的勝利。心理學甚至被用來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支付能力,以幫助銀行決定是否可以貸款給此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一些心理學的規律。比如:路邊廣告牌新穎的設計可以吸引行人的注意;學習一段時間後休息一會兒,其效率要比長時間不間斷學習的效率要高等。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靈。”有人把21世紀稱為“心理學的世紀”,認為心理學將會在本世紀的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如果本叢書能幫助讀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規律,在工作、生活中加以套用,那么,我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世界上不僅存在物質現象,而且也存在精神現象,那時人們開始研究人的內心世界,描述人的心理現象。但是許多世紀以來,心理學都被包含在哲學之中,心理學的問題大多由哲學家來進行思辨式的研究。直到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從哲學母體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很吸引人的學科,它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現象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人的任何活動中都有心理現象存在,而且正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下,人們的其他各種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恩格斯將心理活動喻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心理現象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熟悉它。但對心理活動何以發生、如何發生,我們卻不一定能說清楚。心理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從理論上弄清楚人的心理活動的本質,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利用這些規律,充分發揮人們主觀因素的作用,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心理現象是指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能力、氣質、性格等我們日常熟悉的現象。它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可分為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三個小方面。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如眼睛看到物體的形狀、大小,耳朵聽到聲音等,這就是感覺。而且,人還會把感覺到的事物的不同屬性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比如,看到一隻小白兔時,會把小白兔白色的毛、紅色的眼睛、長長的耳朵等特徵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小白兔形象,這就是知覺。人們認識事物時,會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這種思考活動就是思維。這些都是人的認知活動。人在認識世界時,還會伴隨有一定的態度,如滿意、不滿意或者無所謂等,還有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這就是情感過程。人們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困難,這時就要下決心克服困難,以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指人的意志過程。
心理現象的另一方面是指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徵。人們在通過心理過程認識事物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個人的不同特點。比如,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脾氣暴躁,有的人性情溫柔,這些不同的特點構成人們在心理面貌以及外在行為表現上的差異,從而將人們彼此區分開來。正如古語所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些主要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差異,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比較穩定的。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這兩方面心理現象的規律。如果能精確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就可以預測人的行為。但是,從心理學誕生到現在這一百多年裡,心理學的研究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仍沒有進步到可以用儀器直接觀察大腦是如何產生心理活動的,人類心靈的奧秘還遠沒有揭開。
現代心理學處於一系列學科的結合點上,是一種交叉學科。它與各種不同的領域都有密切聯繫,形成了許多不同分支,分別研究不同領域的心理現象。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廣泛地為社會實踐服務。例如,醫學心理學告訴人們,心理狀態的健康與否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臨床心理學用心理測驗診斷病症,也研究藥物對記憶、思維等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更合理的學校課程計畫,指出應當教授哪些課程,按什麼樣的順序教;工業心理學研究生產工具的設計、生產程式的安排是否符合人的心理需要,什麼樣的安排最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商業心理學研究某個產品的包裝是否對顧客具有吸引力,職業顧問要幫助他們的顧客找出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他們;運動心理學研究運動員的訓練和教育,在現在體育競技水平差距日趨縮小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運動員的心理能力,以取得競賽的勝利。心理學甚至被用來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支付能力,以幫助銀行決定是否可以貸款給此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一些心理學的規律。比如:路邊廣告牌新穎的設計可以吸引行人的注意;學習一段時間後休息一會兒,其效率要比長時間不間斷學習的效率要高等。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靈。”有人把21世紀稱為“心理學的世紀”,認為心理學將會在本世紀的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如果本叢書能幫助讀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規律,在工作、生活中加以套用,那么,我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