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荊山

懷遠荊山

荊山,山名, 於中國湖北省西部、武當山東南 、漢江西岸 。東南谷地寬廣,西北巍峨陡峻盤亘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北始房縣青峰鎮大斷層,南止荊門—當陽一線,長約150公里;西至遠安沮水地塹,東到荊門—南漳一線,寬約20~30公里。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因古代滿山生長荊條,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山
  • 地理位置:安徽省懷遠縣城關鎮
  • 長度:約150公里
  • 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
詞語解釋,地理方誌記載,史書記載,其它荊山,

詞語解釋

地理方誌記載

在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
懷遠荊山懷遠荊山
縣 有 當塗山 , 淮 出於 荊山 之左, 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註:“ 荊山 在 濠州 鐘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築堰之地,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 。”

史書記載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蘇軾《塗山荊山記所見》詩中: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即指此。洞內原有唐胡曾《荊山詩》碑,惜已毀。
清康熙《鳳陽府志》:“今兩崖間鑿痕猶存”;荊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圍十七里,東有卞和洞。”
《中國名勝詞典》: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岩,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岩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岩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是此間寫照。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
安徽、陝西、湖北、河南均有荊山,從《史記》記載的字面理解,和氏璧出自安徽懷遠荊山。
和氏璧到底流落何處?資料記載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
與卞和洞以谷為鄰的是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周圍峰巒疊翠,榴林似海,綠樹掩映,芳草如茵,遠近聞名。
白乳泉原名白龜泉,相傳唐貞元年間,泉內曾有白龜流出,因此得名。宋朝,詩人蘇東坡與其二子蘇迨、蘇過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見泉水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游塗山荊山記所見》詩:“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餘杭,美石肖溫瓚。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漫……”因泉水甘美呈乳色,後人改名白乳泉。

其它荊山

我國有四座荊山,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陝西省富平縣西南、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城關鎮。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