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優勢
沁陽市地處豫西北黃沁河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呈傾斜狀,海拔為110——1116.9米,境域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地形。山地位市境北部,海拔250——1116.9米,區域面積15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5.4%。山勢陡峻、溝壑縱橫,著名山峰、山洞、山口達20多處,有神農山、白松嶺、黃花嶺、丹河峽谷等多處國家和省級景區,太行八陘之一的第二陘就在市區北部30公里處的馬鞍山南端,自古以來為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丘陵區處太行山腳下的紫陵、西向、西萬、
山王莊鎮北部,海拔130——250米,區域面積54.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8%。平原發布在市境中部和南部,海拔110——130米,區域面積410.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5.8%。土地肥沃,排灌便利,主要河道有沁河、丹河、濟河,均系黃河水系,並有廣利、丹西兩大灌區,歷來為河南省糧棉集中產區之一。
自然資源
沁陽市地形齊全,地質古老,礦藏較為豐富。市境地形太行山上蘊藏著銅、鐵、煤、鋰、鋁、礬土、硫磺、長石、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石、白乾石等10多鐘礦產。其中,鐵礦和鋁礬土儲量分別在1000萬噸和5000萬噸以上。鋁礬土品味高達85%,系河南高鋁礦區之一。山丘區和仙神、雲陽、九里、逍遙、龍門等石河,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青石、石子、青沙等優質建築材料。沁南平原一凹陷性盆地,埋藏著儲量可觀的石油資源。
沁陽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適中,適合於動植物的繁衍與生長。平原地區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糧食作物知經濟作物,系河南省糧棉高產開發區之一。尤其是這裡生產的
四大懷藥(地黃、山藥、菊花、牛膝),質地優良,藥效極佳,歷史上承列為"皇封貢品",至今仍聞名於世,行銷中外。太行山區有著種類繁多的動物、植物。主要野生物有狼、獾、狐狸、獼猴、香獐、獐子、野豬、寒號、等150餘種。其中獼猴、金雕、香獐均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主要野生植物有白皮松、領春木、青檀、測柏、赤靈子、東凌草等370多種。白皮松、領春木、青檀又系經過第四次變遷遺留下來的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
經濟發展
農業歷來為沁陽市民之主業。這裡農業資源豐富,南北作物種植鹹宜,有著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秦漢以來,沁陽一直以農業發達而被譽為"富庶之邦"。
沁陽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次之。
糧食作物主要有:穀類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其次是水 、穀子、高粱、大麥;豆類作物,以大豆為主,其次是豇豆、豌豆、綠豆等;薯芋類作物,以紅薯為主,馬鈴薯、菊芋等僅有零星種植。
經濟作物主要有:纖維作物,有棉花,青麻、大麻亦有少量種植,還引種過紅麻等;油料作物,以大豆為主,芝麻、花生、油菜次之,向日葵、蓖麻有零星種植;糖料作物,有甘蔗甜菜等,種種植面積很小;藥用作物,有地黃、山藥、菊花、牛膝、生薑以及零星種植的芍藥、紅花、瓜蔞、麥冬、天麻等;嗜好作物,有菸草;染料作物,有靛青;果樹,主要有蘋果、梨、李、桃、柿子、棗、山楂;竹子,主要是筠竹和斑竹,也有少量甜竹。
綠竹作物有:苕之、田菁、紫雲英、苜蓿。
蔬菜:主要有白菜、甘藍、蘿蔔、瓜類、茄果類、蔥蒜類。
小麥是沁陽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傳統的糧食作物,有悠久的歷史,為本市糧食生產一大優勢,常年播種面積28萬畝左右,占夏播種面積的80%,占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0%。
民俗文化
沁陽是屬黃淮平原冬麥區,可種植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種小麥。早茬播冬性、半冬性小麥,晚茬播春性小麥。主要種植小麥,播種期一般在每年10月5——15日,次年6月上旬收穫。種植制度多為與大豆、玉米輪作或與棉花套種的一年兩熟。
玉米,也叫玉茭草,也是沁陽的主要糧食作物,居秋糧之首。常年播種面積20萬畝左右,占秋播面積的60%。種植有春玉米和夏玉米。春玉米很少,絕大多數為夏玉米。夏玉米多於6月10日前後播種,或麥收前5——10天麥壟點種,9月25日左右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