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希望中學,原名“懷寧縣三橋初級中學”,一九五七年始建,一九五九年秋季正式招生。校址位於318國道558K處,交通便利,環境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寧縣希望中學
- 創辦時間:1957年
- 校址:安慶市懷寧縣三橋鎮
學校簡介,學校特色,德育為首,更新觀念,獎掖青年,求真務實,健康教育,學校榮譽,職高輸送生源名次,其他獎項,
學校簡介
校址位於318國道558K處,交通便利,環境宜人。四十年代初,安慶四中、懷寧中學曾先後遷址於此。半個多世紀來,從這裡走出去的畢業生遍及海內外,成功人士數不勝數。這裡堪稱教書育人,修身學習的理想之地。
一九九一年夏特大暴雨襲擊,校舍倒塌,損失慘重。省市縣領導深切關懷,先後來校視察災情。共青團安徽省委尤為重視,多方聯絡,引進了美國金山南灣區救災基金會的捐款,建造了教學樓一幢。國際友人、社會人士、新老校友以及本校教職工紛紛捐款捐物,以示愛心。
一九九二年懷寧縣人民政府根據共青團安徽省委的意圖,經第二十三次縣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同意將學校改名為“懷寧縣希望中學”。團省委於六月九日下發了同意更名的批覆,並報團中央認定備案。原省委副書記侯永同志親自題寫校銜。中央電視台、安徽電視台、安慶電視台、《安徽日報》、《安徽青年報》、《安徽教育報》、《安慶日報》等新聞媒體相繼作了詳實的報導。
目前,學校占地26800平方米,綠化面積75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960平方米。運動場有280米環行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停車場、棚、農遠室、多媒體教室、閱覽室等。基本能滿足教學基本要求。
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45人,班額符合要求,因學校基建,臨時合併為9個教學班;在校教職工34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學歷12人,高級教師5人,中學一級教師13人,市級“教壇新星”1人,縣級“教學能手”4人,縣先進教研個人1人,先進教研組1個。05-08年共發表或者獲獎論文30餘篇,縣級優質課大賽獲獎5人次。一支年富力強、師德高尚、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行政班子5人,組織齊全,分工明確,協調一致。
學校秉承“科學、時代、 健康”的辦學理念,以“希望有我、我有希望”的校訓,“學會求知、學會做人、 學會合作 、學會創新”的辦學目標。保持穩定,立足長遠,務實求真,規範管理,發展特色,提高質量。突出精細化管理,有明確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規範和相對應的監管體系。不斷強化教職工的責任意識、民主意識、師表意識、服務意識、科研意識。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身心和行為習慣健康的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辦學思想,科學的管理方法,健康的學風,具有時代氣息的教風,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贏得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學校先後獲得“懷寧縣文明單位”、縣“教育文明先進單位”、縣“安全文明校園”、縣“先進基層黨組織”、鎮 “先進黨支部”( 05、 06、 07年度)、縣“先進團組織”等光榮稱號,在“兩基”迎國檢工作中獲二等獎。
學校特色
德育為首
在規範的制度管理中發揮德育的積極功效。“沒有規定不成方圓。”一是抓培訓提高。學校建立了德育校長負責制,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著重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通過校長的思想理念的宣傳,個別談話,思想交流,法規學習等途徑,整體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抓建章立制。為使德育工作進一步科學化、規範化,學校制定一系列的德育工作制度:《教師行為規範》、《民主生活會制度》,使德育工作更趨規範。三是抓檢查考核。學校通過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量化評價教師行為,並與評優評先、年度考核 、晉級晉職掛鈎。
在人文關懷中激發教師德育潛能。“人本善良。”每個人都懷著愛心,缺乏的是激發。校長除了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還要尊重老師,為他們服務。尊重前提平等、互動。還要施德,親切的關懷勝過喋喋不休的說教。常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賞識教育不僅適合於學生,同樣也為老師所接受。寒暑冷暖,一句問候,一聲祝福,一條簡訊,甚至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讚許的表情,都會給老師們一種感動。這樣,老師信任你,你就多擁有一次成功的機會。學校教師30人,年輕居多,是學校教育教學主力軍。學校成立一支12人的籃球隊,課外活動一起切磋,周末、節日組織外出或接待比賽,每期不少於兩次。在運動中享受快樂,陶冶情操。學校把每一位教職工的困難需求放在心上,不論是經濟上的困難,還是心情的不愉快,大到根本利益,小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從不放過,主動幫助。這樣,把學校經營成一個溫馨的家。教職工們氣順了,心情好了,自然境界就高了,工作的熱情就有了。
在系列化的養成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素養。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一新生入學要進行為期一周的《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並加以培訓。該校90%以上為住宿生。學校制定《一日常規》,並精細的規定了大到遵紀守法,小到衣著、頭髮、走路、坐姿、學習和生活起居時間的要求。依據《班級日誌》、《 班主任手冊》、《學校日誌》的記載,對每一位學生的行為做出評定,作為評優和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的量化指標。周一每班輪流舉行升國旗儀式,國旗下寄語。每班只有表現好的學生才能當升旗手和主題講話人。這樣,能升國旗是一個榮譽。大大激勵了學生爭做守紀的積極主動性。
在社會化的德育環境中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成立“家長學校”,每期召開家長會。採用《家校聯繫冊》,每期4次的聯繫。聘請法制副校長,上法制教育課。學生自己開展“名人故事會”勵志自省。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會,接受革命教育。還藉助上級和社會開展的活動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薰陶。三年來,該校開展3次向生病的學生捐款,以及向汶川大地震遇難者哀悼和捐款,“我為奧運做貢獻”活動等。這些社會化的德育教育,讓學生無處不在感受德育氛圍之中。
更新觀念
治校最核心的品質是具有先進科學的辦學理念。它可以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指引方向,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指針。它是學校文化的本質內涵,也是校長之魂。我提出並踐行了希望中學“科學、時代、健康”的辦學理念。
科學。學校無不是知識的殿堂,科學的搖籃。有具備科學知識的教者和和渴求科學知識的學子。科學在校園,大到教書育人,小到一草一木應是無處不在的靈魂。權利、威風和世俗,不可能構建和諧校園,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只有實行科學管理,才能使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時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人才;教育的對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同。教師應該是新的思想、知識、技術、教學方法的先行者,善於終身學習的楷模示範者。否則,難以“學為人師,身為世范”,背離為未來培養人才的教育目的,只能是“複製”過去的人才。更有甚者,成為“庸”師。被學生和社會所不齒。學校要體現鮮明時代特徵,才會生存和發展。不然,就是落後的教育,
健康。基礎教育這個階段,目標和任務不是培養合格可用人才,而是培養能成為合格可用人才的健康的人。健康的身心和行為習慣,會使受教育者終身受用。有了健康的學生,學校也會健康發展。健康,應成為評價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評價標準。
平等對話,規範運作。希望中學師生員工會上說話自由。不管重大問題的討論,還是管理細節的商議,各抒己見。一旦達成共識,形成決議,共同遵守,相互監督。《校務日誌》《部門記錄》《班主任手冊》、《班級日誌》,領導、教師、學生都有記錄本,相互監督,照章行事,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講究程式:自評——量化評分——公示——決定——上報。評優評先,晉級晉職,上者心安,下者誠服。
班子隊伍採取層級式管理。統一領導,分權賦職,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校長不越級行事。行政班子5人共在連通的兩辦公室中辦公,有事必商,重大問題集體研究。每周一次“碰頭”會,有事討論,無事談心,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每學期對各部門進行考核排隊。對管理不善的部門進行討論,整改。學校領導班子結構合理,敬業勤政,團結協作,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開展好分管工作、常規工作的同時,真正在學校內起到帶頭示範、管理服務的作用。行政班子5人,有本科學歷的3人,高級職稱2人,平均年齡45歲,都擔任主科教學。本期5人中就有3人擔任畢業班教學。陳衛東副校長、李躍華主任還擔任初三年級班主任。
多年來學校一直把“質量立校”、“科研立校”作為立校之本。抓科研、促科研,狠抓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育管理方式實行行政管理和科研指導的雙條軌道。在教育教學方面積極推行教學系列新舉措:一是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強化“四個到位”:創新教學理念到位,對教材理解到位,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到位,教學效果與獎懲掛鈎到位。二是實行領導蹲班包組制度,學校主要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與教師共同研討新的教學方法,及時解決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三是實行“推門”聽課制度。規定每學期教師聽課不少於10節,教研組長不少於15節,教導主任和分管校長不少於30節,校長不少於20節。該校老師少,每人的課時量大,就採取課前打招呼隨堂聽課,這樣使老師每堂課的質量都不能馬虎。既進行了教研,又促進了教學。四是領進來,走出去,堅持每學期開展至少一次校際交流活動。近來該校先後與三祝國中、黃墩國中、秀山中學、潛山龍潭中學等校進行了互動教研,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近幾年,該校在師資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中考成績穩居全縣前列。
改變質量觀、人才觀,做好職教招生工作。學生群體由於先天的素質和後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該校回響國務院提出的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的號召,和我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指示,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職教招生納入普通高中獎勵之中,該校的職高輸送生源一直處全縣前列。
獎掖青年
學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教師培養戰略、名師戰略和結對幫扶活動,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帶輻射作用,帶動教師隊伍群體素質的提高。學校每期對所有教師從德、能、勤、績四方面進行量化評分,評選出骨幹教師,參加縣級以上相應稱號的評選,只有校評價中的獲勝者才能有資格參加,以此來引導和鼓勵教師由普通教師向優秀教師的轉變。
學校對教師最大的實惠是幫助其成長,在人力和資金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拿出大量資金用於教師的培訓、學習、參加教研活動。參加論文和骨幹教師評選活動的經費全部由學校承擔,而且抽調領導和其他老師協助,出謀劃策,對獲獎教師還給予物質獎勵,並作為評優晉級的依據。每年學校保證每位教師至少訂閱一份適合自己工作特點的報刊雜誌。
求真務實
學校堅持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實行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結合、政策激勵和制度約束相結合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多層面、全方位、高效率的管理體系,大力營造校內外優良的育人氛圍。
學校實行行政人員帶班值日制,由值班人員帶一名考勤人員和班主任、 學生幹部組成,參與學校管理。通過晨檢,點名,教師考勤,午、夜的巡查,班級日誌的記載,班主任記錄,校務日誌的記載。從考勤、上課、辦公、公務、課間紀律、衛生狀況、晚就寢諸方面對所有師生全方位檢查記錄,上下互動,人人都是管理者,及時解決了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每周分別對學生和教師出一期報告,對發現的當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上報學校,由有關處室或人員及時解決。明確責任,並實行責任追究。這樣,喚起了教師責任意識,充分體現了“我有希望,希望有我”。學校人少,有時不一定能到位處理,學校實行“點圓式”管理模式,每個處室以本身為圓心,以自己的工作職責為半徑畫圓,將自己的工作職能要儘可能放大,擴大了各處室的內涵和外延,增強了教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強化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
健康教育
“安全重於泰山。”學校始終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利用宣傳欄、“兩操訓話”、班會、專題培訓、安全知識講座、安全知識競賽,發放安全知識傳單等形式,多層次長期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定期對學生腳踏車車況、教寢室衛生檢查。與接送車輛和學校門口小店簽訂《安全責任書》,規定他們對學生的行為、時間,讓學生放心消費。指定對門的華春醫院為該校定點醫院簽定協定。三橋是血吸蟲區,該校每年請醫院對全體師生進行血吸蟲檢查和防治。聘請縣交警三中隊警官郭輝為交通安全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宣傳和講座。
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堅持冬季長跑,每天做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正常上好體育課、活動課。保證學生有一小時的鍛鍊時間,學生體質狀況良好,且近視率幾乎為零。
關心每一位學生,關愛“留守”學生,尤其是殘疾、 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的同學,除發放國家下撥的生活補助等經費外,還給予特別關照。902班學生王鋼腿腳不便,在校舍緊張情況下,安排他獨住一間,並派學生陪護,兩孤兒王中元、劉會成在校三年所有費用全免,還額外資助。讓學生在學校物質上得到幫助,精神上得到撫慰。讓家長放心。
改變主要以智育評價學生,把健康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古語云:“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健康既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也指一個人心理上和社會的完好狀態。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學以文載道,明理情,健全人格。除了以上學生的身體、養成教育以外,學校抓住以下三個方面教育:
1、個性化特長教育。成立興趣小組,舉行開放式、豐富多彩的各種適合學生個體特色的活動,如籃球賽、足球賽、演唱會、書畫比賽、文藝匯演等,挖掘培養學生的個體特長,激發學生終生學習的興趣,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2、誠信教育。“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學校無小事,事事關教育,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學生平時的細節入手,用實例現場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誠信的意義,從小具有誠信這個立足之本,坦蕩生活。
3、感恩教育。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和價值取向。教育學生不要認為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常懷感恩之心待人待事,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朋友的相知之恩、老師同學關懷幫助之心。近三年,學校600多學生,2007年為三橋鎮査海兵生病的小孩捐款4018元,2008年4月懷寧中學陳錢同學生病捐款2106元、2008汶川大地震捐款合計15737元,充分體現學校同學的善良和博愛情懷。
學校榮譽
近幾年升學率統計表
學 年 | 全縣重高 升學率 | 該校重高 升學率 | 全縣普高 升學率 | 該校普高 升學率 |
04--05 | 7.99% | 8.67% | 29.85% | 45.34% |
05—06 | 10.05% | 21.35% | 29.14% | 39.89% |
06—07 | 4.91% | 7.58% | 40.98% | 55.31% |
07—08 | 4.94% | 2.9% | 37.48% | 45.29% |
職高輸送生源名次
學年 | 全縣名次 |
04 | 第四名 |
05 | 第三名 |
06 | 第二名 |
07 | 第四名 |
08 | 第一名 |
其他獎項
余世友 | 2005 | 縣級論文一等獎 |
楊小悅 | 2005 |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市級二等獎 |
楊小悅 | 2005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王外明 | 2005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寧潤林 | 2005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李躍華 | 2005 | 縣級論文三等獎 |
胡立華 | 2005 | 縣級論文三等獎 |
陳勝年 | 2005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余世友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二等獎 |
楊小悅 | 2006 | 第四屆縣語文優質課一等獎 |
楊小悅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三等獎 |
楊小悅 | 2006 | 安慶市國中語文優質課二等獎 |
吳延慶 | 2006 | 安慶市中學物理學科論文三等獎 |
吳延慶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一等獎 |
寧潤林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三等獎 |
李躍華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二等獎 |
黃才敏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二等獎 |
胡立華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三等獎 |
丁棟林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三等獎 |
陳勝年 | 2006 | 全縣數學教師新課程優秀課國中組二等獎 |
陳勝年 | 2006 | 縣級教學論文二等獎 |
陳勝年 | 2006 | 《新課程研究》發表論文 |
楊小悅 | 2007 | 縣教學能手 |
楊小悅 | 2007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吳延慶 | 2007 | 縣教學能手 |
吳延慶 | 2007 | 首屆理、化、生教師基本功比賽二等獎 |
胡立華 | 2007 | 縣教學能手 |
胡立華 | 2007 | 市教壇新星 |
丁棟林 | 2007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程春霞 | 2007 | 首屆理、化、生教師基本功比賽三等獎 |
陳勝年 | 2007 | 縣教學能手 |
陳勝年 | 2007 | 安慶市校本教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
陳勝年 | 2007 | 縣級論文二等獎 |
占善西 | 2008 | 物理新課程論文三等獎 |
楊慧 | 2008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吳延慶 | 2008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寧潤林 | 2008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理科組 | 2008 | 縣級先進教研組 |
黃才敏 | 2008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陳勝年 | 2008 | 第八屆電教論文二等獎 |
陳勝年 | 2008 | 縣級先進教研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