懭,拼音kuǎng,注音ㄎㄨㄤˇ,簡體部首忄部,部外筆畫14畫,總筆畫17畫,繁體部首心部,部外筆畫15畫,總筆畫18畫,五筆86NYAW,五筆98NOAW,倉頡PITC,鄭碼UTG,四角90086,結構左右,統一碼61ED,筆順丶丶丨丶一ノ一丨丨一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懭kuǎng(ㄎㄨㄤˇ)
1、強悍。
2、〔懭悢(liàng)〕悵惘,不得志的樣子。
3、恨。
UNICODE
懭字UNICODE編碼U+61ED,10進制: 25069,UTF-32: 000061ED,UTF-8: E6 87 AD。
懭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懭【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5畫
《集韻》苦謗切,音曠。恨也。或通作懬。
又《集韻》苦晃切,音䡉。懭悢,意不得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猛切,音礦。悍也。○按懭與懬通,而實不同。《正字通》必欲合為一字,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