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假說

應激假說

應激假說是指關於種群調節的一種假說。當擁擠程度增加時會產生應激現象。當種群達到高密度時,個體在生存空間受到限制,常常引起個體間攻擊性接觸的增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激假說
  • 外文名:stress hypothesis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關於種群調節的一種假說
  • 產生原因:擁擠程度增加時會產生應激現象
定義,應激,細胞反應,應激源,

定義

應激假說是指關於種群調節的一種假說。當擁擠程度增加時會產生應激現象。當種群達到高密度時,個體在生存空間受到限制,常常引起個體間攻擊性接觸的增加。這種應激引發起丘腦下部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活動過強,從而抑制生殖機能,減弱和遲滯性活動。這些激素變化也抑制免疫系統,使個體易於感病。社群應激可使雌性個體增加子宮內死亡,從而引起不適當的哺乳和阻礙幼體的發育。從而減緩種群數量增長,達到種群調節。

應激

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是決策心理活動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因素。導致應激的刺激可以是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諸因素。但是這些刺激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應激,在刺激與應激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中介因素,諸如人體健康、個性特點、生活經驗、應付能力、認知評價、信念以及所得社會支持的質與量等,均可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應激時,內臟器官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大腦中樞接受外界刺激後,信息傳至下丘腦,分泌促腎上激素釋放因子(CRF),然後又激發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因子皮質激素,使身體處於充分動員的狀態,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都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增加機體活動力量,以應付緊急情況。

細胞反應

1、熱休克蛋白(HSP)
是指細胞在應激原特別是環境高溫誘導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組蛋白。其基本功能為幫助新生蛋白質的正確摺疊、移位、維持和受損蛋白質的修復、移除、降解,被稱為“分子伴娘”。
2、熱休克反應(HSR)
生物機體在熱應激(或其他應激)所表現的以基因表達變化為特徵的防禦適應反應稱為熱休克反應。熱應激可由環境溫度過高(如燒傷、燙傷)或體內的溫度增高(如發熱)所致,熱應激可以激活多條細胞內的信號轉導通路,促進應激基因的快速表達,以合成多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對細胞具有保護作用的應激蛋白。

應激源

應激源指能使個體產生應激反應的刺激物凡需要個體動員自身的心理生理資源或外部:資源進行凋節,重新加以適應的環境改變和生活境遇改變都可以認為是社會心理應激源。根據來源不同,將其分為三類:
(1)外部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兩類因素。屬於自然環境變化的有寒冷、酷熱、潮濕、強光、雷電、氣壓等,可以引起凍傷、中暑等反應。屬於人為因素的有大氣、水、食物及射線、噪聲等方面的污染等,嚴重時可引起疾病甚至殘廢。
(2)個體的內環境:內、外環境的區分是人為的。內環境的許多問題常來自於外環境,如營養缺乏、感覺剝奪、刺激過量等。機體內部各種必要物質的產生和平衡失調,如內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既可以是應激源,也可以是應激反應的一部分。
(3)心理社會環境:大量證據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適應綜合症,具有應激性。尤其,親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應激源,因為在悲傷過程中往往會伴有明顯的軀體症狀。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這一年中,喪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會因素可引起良性應激,如中獎、提升;也可引起劣性應激,如競爭失敗、喪失親人。應激對健康具有雙重作用,適當的應激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但過強的應激(不論是良性應激還是劣性應激)使得適應機制失效時會導致機體的功能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