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產業培育與發展行動計畫(2017-2019年)》是國務院為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應急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制定的行動計畫。
為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等要求,明確2017-2019年我國應急產業培育和發展重點任務,推動應急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編織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路的要求,以維護國家公共安全和保障突發事件應對為目標,以加快應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策引導和財稅支持力度,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整合科技資源,提升應急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創新成果套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應急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涉外突發事件應急能力;開展應急產業國際交流,助力產品、標準“走出去”,有效提升應急產業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產業支撐能力,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貢獻。
力爭到2019年,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集聚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明顯壯大,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建設20個左右特色突出的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應急服務更加豐富,完成20個以上典型領域應急產品和服務綜合套用解決方案;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建設30個左右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基本建立與應對突發事件需要相匹配、與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產業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應急產業供給水平
1.推進應急產品高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發展。瞄準重大突發事件處置需求,聚焦極端條件下搶險救援和生命救護,重點發展高精度災害監測預警與信息發布產品、高可靠風險防控與安全防護產品、新型應急指揮通信與信息感知產品、特種交通應急保障產品、重大消防救援產品、專用緊急醫學救援產品、事故災難搶險救援關鍵裝備、智慧型無人應急救援裝備、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處置專用設備、先進社會安全保障產品等十類標誌性應急產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應急產品解決方案,推動應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
2.促進應急服務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發展。圍繞突發事件風險評估與預警、隱患排查與治理救援服務等領域,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發揮政府購買服務的引導作用,強化社會保險等工具運用,重點發展應急管理支撐服務、應急專業技術服務、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等三類標誌性應急服務。發展社會化應急救援力量,提升應急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拓展應急服務新類型,探索特許經營等應急服務新模式,推動航空應急救援、緊急醫學救援等相關領域加快改革,鼓勵應急設施建設和運營社會化,加快應急服務向多領域發展。
3.補齊應急產業保障供給短板。繼續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特別是市場需求有限、經濟效益低、但確需發展的專用應急產品支持政策。針對處置突發事件部分應急物資出現峰值需求、生產空缺等情況,開展相關領域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進一步完善國家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鼓勵設立小規模應急產品產能儲備專項扶持資金。發展專用應急產品租賃市場,擴大套用範圍,增加使用頻率。推進應急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高企業生產積極性,增強保障供給能力,實現特殊應急產品關鍵時刻“產得出”。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編織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路的要求,以維護國家公共安全和保障突發事件應對為目標,以加快應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策引導和財稅支持力度,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整合科技資源,提升應急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創新成果套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應急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涉外突發事件應急能力;開展應急產業國際交流,助力產品、標準“走出去”,有效提升應急產業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產業支撐能力,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貢獻。
力爭到2019年,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集聚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明顯壯大,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建設20個左右特色突出的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應急服務更加豐富,完成20個以上典型領域應急產品和服務綜合套用解決方案;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建設30個左右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基本建立與應對突發事件需要相匹配、與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產業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應急產業供給水平
1.推進應急產品高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發展。瞄準重大突發事件處置需求,聚焦極端條件下搶險救援和生命救護,重點發展高精度災害監測預警與信息發布產品、高可靠風險防控與安全防護產品、新型應急指揮通信與信息感知產品、特種交通應急保障產品、重大消防救援產品、專用緊急醫學救援產品、事故災難搶險救援關鍵裝備、智慧型無人應急救援裝備、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處置專用設備、先進社會安全保障產品等十類標誌性應急產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應急產品解決方案,推動應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
2.促進應急服務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發展。圍繞突發事件風險評估與預警、隱患排查與治理救援服務等領域,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發揮政府購買服務的引導作用,強化社會保險等工具運用,重點發展應急管理支撐服務、應急專業技術服務、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等三類標誌性應急服務。發展社會化應急救援力量,提升應急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拓展應急服務新類型,探索特許經營等應急服務新模式,推動航空應急救援、緊急醫學救援等相關領域加快改革,鼓勵應急設施建設和運營社會化,加快應急服務向多領域發展。
3.補齊應急產業保障供給短板。繼續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特別是市場需求有限、經濟效益低、但確需發展的專用應急產品支持政策。針對處置突發事件部分應急物資出現峰值需求、生產空缺等情況,開展相關領域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進一步完善國家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鼓勵設立小規模應急產品產能儲備專項扶持資金。發展專用應急產品租賃市場,擴大套用範圍,增加使用頻率。推進應急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高企業生產積極性,增強保障供給能力,實現特殊應急產品關鍵時刻“產得出”。
專欄1:十三類標誌性應急產品和服務 1.高精度監測預警產品: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監測預警產品。 2.高可靠風險防控與安全防護產品:救援人員防護產品、重要設施防護系統、工程與建築施工安全防護設備、防護材料等。 3.新型應急指揮通信和信息感知產品:應急管理與指揮調度平台、應急通信產品、應急廣播系統、災害現場信息獲取產品等。 4.特種交通應急保障產品:全地形救援車輛、大跨度舟橋、大型隧道搶通產品、除冰雪產品、海上救援產品、鐵路事故應急處置產品等。 5.重大消防救援產品:軌道交通消防產品、機場消防產品、高層建築消防產品、森林滅火產品、消防偵檢產品、高性能綠色阻燃材料等。 6.專用緊急醫學救援產品:航空應急醫療系統、核生化洗消產品、重大傳染病治療性疫苗等。 7.事故災難搶險救援關鍵裝備:人員搜尋與物體定位產品、溢油和危化品事故救援產品、核事故救援產品、礦難事故救援產品、特種設備應急產品、電力應急保障產品、高機動應急救援系統裝備、大型排澇裝備、多功能應急電源產品、便攜機動救援裝備等。 8.智慧型無人應急救援裝備:廢墟搜救與運輸機器人、火災救援機器人、核生化事故救援機器人、排爆機器人、偵檢機器人、無人救援飛行器、無人海上救援船等。 9.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處置專用設備:移動式醫療垃圾快速處理裝置、禽類病原體無害化快速處理裝置、有害有毒液體快速處理技術裝備、移動式可再生能源或水處理裝備、土壤(水、大氣)污染快速處理裝置等。 10.先進社會安全保障產品:反恐防暴產品、社會安全防控設備、信息安全產品等。 11.應急管理支撐服務:風險評估服務、隱患排查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 12.應急專業技術服務:自然災害防治技術服務、消防技術服務、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應急測繪技術服務、安保技術服務等。 13.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緊急醫療救援服務、航空救援服務、應急物流服務、道路救援服務、安全教育培訓服務、應急演練服務、巨災保險等。 |
專欄2: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 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主要指將企業生產應急產品的相關能力(包括技術、設施、設備等)作為應急資源進行儲備,與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共同構成國家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國家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建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瞄準應急物資儲備當前薄弱環節和未來需求,堅持統籌規劃、軍民融合、合理布局、企業自願的原則,發揮政府指導和市場機製作用,形成一個規模適度、品種合適、水平較高、反應快速的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體系。 國家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優先在災害現場生活保障、醫藥用品與疫苗、特種防護材料、特種滅火劑、環境災難處置材料、工程應急處置產品等領域布局。到2019年,建設30家左右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基地。 |
(二)增強應急產業創新能力
4.支持應急產業科技發展。通過科技計畫統籌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科技研發,打造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套用於一體的創新鏈。培育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點瞄準極端災害救援出現的新需求,開展“十三五”應急產業重大科技問題研究。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攻克制約應急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5.健全應急產業創新平台。充分發揮現有應急產業創新平台作用,加強應急通信、航空救援、道路搶通、生命救援、個體防護、應急服務等相關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鼓勵企業建立應急產業研發機構,依託重點企業建立具有影響力的技術中心,創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6.攻克應急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應急產業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方面,解決事故災難機理、典型應急產品設計、應急物流演化、防護新材料等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突破極端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監測預警,重大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和人員防護,災害信息獲取、生命搜尋救護、現場保障、搶險救援處置,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等關鍵技術。在技術轉移轉化方面,加快推進消防、安防、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醫學救援、防災減災、反恐防暴等應急技術工程化,促進物聯網、北斗導航、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套用於突發事件應對並形成新產品、新裝備、新服務。
專欄3:應急產業關鍵技術研究 面向公共安全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圍繞災害機理、應急保障、預防防護、應對處置和應急服務等方面關鍵科技瓶頸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集中突破融合應急通信、航空應急救援、道路應急搶通、水面向公共安全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圍繞災害機理、應急保障、預防防護、應對處置和應急服務等方面關鍵科技瓶頸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集中突破融合應急通信、航空應急救援、道路應急搶通、水域應急救援、無人救援保障、緊急醫學救援、高機動應急車輛、突發環境應急、消防處置救援、建(構)築物廢墟救援、電網應急搶修、生物災害處置、危化品事故處置、重大基礎設施防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救援人員防護、應急指揮平台、應急救援服務、應急計量測試、應急產業標準等關鍵技術,大力提升我國應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綜合應急保障能力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
(三)促進應急產品和服務推廣套用
7.健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推廣套用機制。加快形成政府採購、工程配置、家庭使用為主的應急產品和服務消費格局,實施應急產品和服務推廣示範工程。推動制定政府購買應急服務具體措施,引導應急服務發展,將關鍵應急裝備納入首台套扶持目錄,支持國產應急產品套用。制修訂公共場所、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等配置應急設備設施標準,根據公共安全形勢合理提高設備設施配置水平,帶動應急產品提檔升級,確保先進適用應急產品和服務關鍵時刻“用得好”。出台引導家庭購置應急產品和服務鼓勵政策,設立應急產品及服務專項購置補貼,營造安全應急新型消費良好環境。
8.加快推進應急產品與服務的信息資源共享。針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信息碎片化、孤島化問題,充分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手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構建多種形式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關鍵時刻應急產品和服務“找得到”。支持各種形式的應急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廣交流活動,促進先進應急成果套用。加強與救援隊伍、應急預案等其他應急資源對接,推動應急平台之間互聯互通、數據交換、系統對接,建設國家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綜合平台。
專欄4:重大應急產品和服務推廣示範工程 依託重大應急工程和應急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應急產業展示交流中心,著重推動重大應急產品在地質災害防治、煤礦安全、道路安全、工程安全、水域安全、環境安全、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飲水安全、危化品安全、城鎮安全以及衛生應急、航空應急等典型領域的規模化套用。搭建應急服務眾創空間,運用“網際網路+應急服務”,推動新型應急服務在社區安全、企業安全、學校安全、農村安全、家庭安全等領域的套用示範。到2019年,完成20個以上典型領域應急產品和服務綜合套用解決方案。 |
專欄5: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綜合平台 面向處置突發事件應急產品和服務需要,按照平時服務市場、急時保障供給的原則,建設基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開放式信息服務平台,具備政策發布、供需對接、成果推介、交易服務、案例共享、應急協調等功能,發布政府、企業、產品等信息,形成網站、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軟體等推廣渠道,為各類應急指揮平台(中心)、重點企業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推動應急產品和服務信息資源共享。 |
(四)推動應急產業融合集聚發展
9.推動應急產業融合發展。落實製造強國戰略,推動應急產業與機械裝備、醫藥衛生、輕工紡織、信息通信、交通物流、保險租賃等協同發展,以應急需求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用相關行業成果推動應急產業發展。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促進應急應戰協同發展,發揮國防科技資源優勢,加快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軍工技術向應急領域轉移轉化,發展高技術應急產品和裝備。落實網路強國戰略,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突發事件處置全流程中的套用,大力發展信息化應急管理產品。積極推動應急產業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10.加快應急產業集聚發展。依託具有應急產業發展基礎的現有工業園區(基地)、科技園區、經濟開發區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各具特色的應急產品和服務,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區域應急產業鏈。地方應根據各自發展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對有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和突發事件易發地區,鼓勵其培育和發展應急產業。鼓勵大型企業建設“安全谷”等項目。完善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支持措施,合理規劃專業類示範基地發展布局,探索綜合類示範基地發展模式,研究推進應急產業特色城鎮建設。
專欄6:培育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 示範基地是引領國家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製造、應急服務發展的重要平台,是國家處置突發事件的綜合保障平台。示範基地建設以對應急技術研發、應急產品製造和應急服務發展具有示範、支撐和帶動作用且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區域為主要載體,分為專業類和綜合類。專業類示範基地突出對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廣、創新能力強的支持,重點在關鍵領域布局,突破應急技術瓶頸,引領應急產業發展。綜合類示範基地主要以應對跨區域重大突發事件為需求背景,強化對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和災害多發地區的重點布局。到2019年,以培育20家左右專業類示範基地為主,注重對西南、西北、東南沿海等災害多發地區布局;啟動綜合類示範基地培育試點,成熟一個建設一個。 |
(五)培育應急產業骨幹力量
11.努力營造應急產業骨幹力量成長良好環境。支持應急產業優勢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拓展產業鏈,鼓勵有發展基礎的大型企業發展應急產業,培育具有研發製造、集成創新、工程實施和運營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探索整合優勢資源,推動形成國家級應急產業核心力量。建立重點企業聯繫制度,將重點企業作為重大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試對象,提供政策、法規、標準、指南等公共服務產品。充分發揮骨幹企業示範引領作用,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加速發展,形成大中小微企業相互支撐、協同合作的產業格局。力爭到2019年,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完善應急產業技術等基礎體系
12.健全和完善應急產業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相關標準化技術機構建設,發布應急產業綜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確定急需制修訂的國家、行業和團體應急產品、應急服務和應急物資配置等標準,發揮標準對應急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強標準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企業及科研院所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我國優勢領域的標準升級為國際標準,提升國際話語權。
13.推進應急產業計量和認證體系建設。借鑑節能環保產品、消防產品等新興產業認證模式,發揮現有相關認證機構作用,研究建立應急產業認證體系和管理模式,對涉及人民生產生活安全的應急產品和服務進行分類分級認證,促進應急產品和服務推廣套用。加強認證採信工作力度,帶動認證產品擴大套用。加強具有應急產業特點的量值傳遞和溯源技術、產業關鍵領域關鍵參數的測量、測試技術研究,開發應急產業專用測量、測試設備,構建應急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14.推進應急產業品牌建設。圍繞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客戶服務,引導應急企業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建立品牌管理體系。培育我國應急產業文化,加快應急產業品牌文化建設,引導社會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國產品牌宣傳推廣力度,加速我國應急產業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
(七)加強應急產業國際交流合作
15.積極推動應急產業納入我國對外各類合作機制,支持舉辦和參與國際交流活動,主動設定議題,在世界範圍擴大我國應急產業國際影響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德國、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應急產業國際合作,推動我國應急產品、技術、標準“走出去”。鼓勵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供系統集成、產品供應、應急服務、運營維護等全鏈條保障,在對外援助、境外救援等事項中體現我國應急產業實力和綜合救援能力。將應急產業相關內容納入鼓勵外商投資目錄,吸引國外優秀企業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支持地方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國際應急產業合作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充分發揮應急產業協調機制的組織和領導作用,將行動計畫確定的重點任務納入年度計畫,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確保各項任務落實推進。組建高水平的應急產業專家隊伍,支持應急產業智庫建設,推動應急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制定。加大輿論宣傳,發布應急產業年度報告,營造全社會關注應急產業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
(二)加大資金投入
充分利用現有各類資金渠道,按規定支持應急科技研發、產業化和套用示範,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各類銀行、基金在業務範圍內支持應急產業重點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併購;研究扶持專用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含實物儲備和調用環節),鼓勵社會資本發起並設立應急產業發展基金。
(三)加強行業管理
發布應急產業統計分類目錄,開展應急產業統計調查,加強應急產業運行監測分析。研究促進應急產業發展法律法規,制定應急產品協調保障管理辦法,制定消防產品等行業規範條件。成立中國應急產業協會,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作用,強化行業自律,促進應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