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過姑蘇

憶過姑蘇

《憶過姑蘇》這首詩寫得十分沉重、悲涼,流露出一片亡國之痛感,這也正代表著當時大批知識分子的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憶過姑蘇
  • 作者:函是(1608-1686)
  • 年代:明末清初廣州雷峰寺僧
  • 又號:瞎堂
詩詞原文,注釋譯文,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西風散發闔閭城,回首姑蘇淚暗生①。
孤客不知他日恨,旅懷空愴昔人情②。
秋高葉落吳門冷,夜半潮生海月明③。
三十年來吟望處,江湖繚繞暮雲平④。

注釋譯文

傳蘇州城為春秋吳王闔閭所築,吳都於此。
②他日恨:暗指明亡清立,對漢族人來說是亡國之恨。愴:悲愴,傷感。
③吳門:指蘇州。潮:既指大海之海潮,亦指長江之江潮,兼指太湖之湖潮。
④吟望處:謳歌而嚮往的地方。繚繞:迴環旋轉。此處意謂交錯連結。

詩詞鑑賞

函是禪師是嶺南人,世家於廣州。他對江浙一帶尤其是蘇杭二地的風光美景嚮往了數十年,一直未能親臨觀賞。出家以後,因遊方參學之故,匆匆路過蘇州,卻又是明清鼎革,改朝換代,人事滄桑,風光不再。是公長駐雷峰後,仍時時回憶姑蘇,回憶闔閭古城、吳門落葉、夜半海月、江湖暮雲,心中依然是一片滄涼。老杜曾說過“國破山河在”。其實,滄海變桑田並不容易,決不是幾年幾十年間的事。其實,風光依舊,只是人的境況、心緒已然不同。

作者簡介

函是禪師字,麗中,一作麓中,號天然、丹霞老人,番禺(今屬廣東省)人。俗姓曾,名起莘,號宅師,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公車北上,過廬山,詣歸宗寺謁道獨和尚,落髮為曹洞宗三十四傳。明亡,避居雷峰。歷主華首、海幢、丹霞諸大剎。於詩文深有造詣,著有《瞎堂詩集》等。當時節烈之士如陳子壯、張家玉、陳邦彥、梁朝鐘、黎遂球等均與交遊。明亡後,粵中不願出仕的讀書人,多隱遁空門,即至海幢寺,投於函是門下。晚年主雷峰寺。是公詩風沉雄悲壯,激烈慷慨,多寄亡國之痛,破家之哀,當時詩名甚高。
[說明] 是公出家之後,蟄居廣州郊外。謹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風,率徒躬耕,以求蔬米自給。為此,作了一組《春雨》詩以紀事。詩共六首,今選其之三。這首詩不僅記錄了是公從事辛勤勞作的感想體會,而且表示了他將以此為樂,永遠滿足這種自食其力生活的心愿。詩寫得很質樸,很精練,讀來令人深感平易親切。
[注釋] ①一身句:謂人生存於天地之間。生事:生產與生活之事,生產與生活之需。②山澤句:謂田地莊園我們自己來開發經營。山澤本意為山林和川澤,此處泛指土地。③樂道:樂意學佛向道。匪:同非。乾:關聯,有關。④鄭谷:指西漢鄭子真。鄭隱居於雲陽穀口,漢成帝時大將軍王鳳禮聘之,不應,世稱谷口子真。漢揚雄《法言·問神》:“谷口鄭子真,不屈其老而耕乎岩石之下。”即指此。唐杜甫《鄭駙馬宴洞中》詩:“自是秦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則言鄭駙馬之富貴,非谷口子真之貧賤可比,雖然都是姓鄭。矜貧:以安於貧賤而自豪。袁安(?-92),東漢廉吏。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汝南縣)人。為人嚴謹,州里敬重。舉孝廉,任楚郡太守,平反冤獄。為官清正廉潔,安於貧困,公正不阿,體恤民情。卒於官。《後漢書》有傳。⑤苟:隨便,隨意。支:支撐,對付。泉石:溪泉岩石,指山水。⑥生意:猶言生機。逐:追隨,隨同。⑦暖:天氣轉暖。布穀:播撒谷種。⑧野羹:簡單的飲食,猶言粗菜淡飯。⑨豈但句:謂豈只是耕田種地是這樣的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