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柯靈所著散文,全文由六部分主成,分別是江樓、得月、枕畔歌聲、漁舟上的喜劇、采菱、暴風雨中的孤舟,這六幅圖畫構成了作者對江樓的回憶。且運用蒙太奇手法。此篇文采飛揚、富有詩意、耐人咀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江樓》
- 創作年代:八十年代
- 作品出處:《柯靈散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柯靈
- 作者別名:高季琳,筆名朱梵、宋約
原文,江樓,得月,枕畔歌聲,漁舟上的喜劇,采菱,暴風雨中的孤舟,點評鑑賞,作者簡介,藝術手法,後話,
原文
江樓
這是臨流的小樓一角,兀立在潯陽江畔,白塔洋頭。
江樓並排五間,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積不大,建築樸素簡陋。南面一排紙窗,窗欞上雕著拙樸的圖案。窗外卻是一幅曼妙無比的天然圖畫:連綿起伏的青山橫亘在前,青翠撲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帶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綠樹叢中;早晚升起縷縷炊煙,斜陽影里,織結遙遠的夢境。村外田疇一片,碧浪無垠。一條晶瑩的小河,穿過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橋,兩岩烏桕,把小河迎進村里。
窗下是鎮日潺潺的潯江,對岸有一座路亭,亭邊系一隻挪亞方舟式的渡船。東望白塔洋,煙波浩淼,白茫茫一望無際。普照寺玲瓏透剔的琉璃閣矗立其間,遠處是隱約蒼茫的天涯雲樹。
這不是什麼名山勝水,地圖上找不到,方誌中無記載,卻在唐宋人的畫境中似曾相識。它未經名人雅士的諷詠禮讚,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它不是珠圍翠繞、搔首弄姿的名媛閨秀,而是蓬門篳戶中光彩照人的碧玉,荊釵布裙,風鬟霧鬢,自有她天生雋秀的氣韻。
“故鄉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
我抄下劉大白的詩句,張之素壁 ,當作“江樓銘”。
得月
看月最宜在水邊,江樓正是此中佳境。
月明之夜,與友人三五,在門前的石凳上閒坐。暮色初合,靜看一輪鵝黃的圓月,給普照寺琉璃閣的塔尖輕輕挑起,去霞靉靆,月影朧朧。天上人間,縱談今古,這是一景。
黃昏在江邊漫步,秋水盈盈,一彎新月,像金鉤斜掛半空。微風不動,水波不興,天上一牙,遙對水底一牙,看自然盈虛,察世態升沉,這又是一景。
下弦月冉冉升起,遠村更鼓初傳,已經是夜靜時分。萬里長空,一碧無雲,皎皎明月光,給整個天地鍍了銀,又像把偌大的人寰裝進了水晶瓶里。月光灑遍粼粼的江上,閃閃爍爍,泛起萬點螢光。極止遠處,月下有一二輕舟,靜悄悄不聞櫓聲,只見小小的一葉黑色剪影,輕移緩進,槳楫一動,便激起一朵耀眼的銀花,我在窗台上靜靜地坐著,如醉如痴,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
這是神奇的宇宙的淨化,心靈的淨化。
我是物質和精神的窶人子,卻是大自然的寵兒。大自然是我的母親,正是她哺育了我孱弱的靈魂,使我懂得受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枕畔歌聲
夕陽一落,這世界便完全安謐了。都市人以晝為夜,以夜為晝。在農村里,雖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歲月早已破產,日入而息的流風遺韻,卻至今猶存。
小樓夜靜,燈火青熒,一卷在手,心醉神怡,固然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熄了燈,無憂枕上,黑甜鄉里,好夢不驚,更是最好的將息。
但在更深夜闌,萬賴無聲的時候,卻常有斷續的歌聲,夾在小舟的欸乃聲中,送到了枕畔,破碎了無邊的恬靜。
歌聲如飄風,如一縷搖曳的遊絲,在夜空中遙遠地傳來,漸行漸近,漸漸的清越,終於到了窗下,歌詞也清晰可辨了。咿呀的槳聲,夾著激盪的水聲,緩慢地為歌聲擊節。然後歌聲又漸漸遠去,漸漸地微弱,漸漸的模糊,終於輕煙般在靜夜中消失。
歌聲是輕快飄忽的,但聽起來卻覺得蒼涼。因為歌聲是夜行的舟子,在長夜迢迢的旅途中,為破除岑寂而歌。這是最動人心弦、耐人尋味的人間天籟。
聽了枕畔歌聲,我常常想披衣而起,打開窗戶,祝福他一路平安!
漁舟上的喜劇
隔江村落里多是漁家,小河縈迴,大小的漁船泊在岸邊,錯落中見齊整;密密的帆檣,是村裡的天然屏障;村頭村尾,還高高地晾著漁網。
接連幾天秋雨,江水新泛,悄悄地爬上了石磡。前村的漁舟,忽然都到了江樓的窗下,縱橫錯列,星羅棋布。
漁舟靜靜地停在江上,漁網沉沉地下在水裡。船上都有漁人二三,屏息凝神,等待魚兒上網。生涯一艇,維繫著全家老小的饑寒飽暖。不關痛癢的岸上旁觀,看來卻只覺得瀟灑安閒,很好的點綴了秋江景色。
寂靜中忽聽得水聲激盪,東過的一艘船上,網罟起處,鮮靈活跳的大魚在網裡亂蹦,看去至少有二三十尾。接著西邊的一艘,一網也撈了許多,銀鱗映著秋陽生輝。一時江上噪聲鵲起,幸運的漁人春風滿面,重新下網。許多失利的漁人,只索訕訕地向他們送過艷羨的眼色。原來漁人和游魚一樣,同是浪蕩江湖,幸與不幸,名不相同。
半天夕陽,把江水染得橙紅。豐收的漁船派出瓜皮小艇,把漁獲先送回村里。小艇過去,就常有這樣的對話在漁舟間傳送:“今天交運啦!有二三百斤吧?”“瞧你說的,哪有這么多!”“二百斤,少不了,用不著遮瞞啊!”“今天不知明天事,下回好運該輪到你了!”結束這種談話的,常常是一陣笑聲。
瓜皮小艇滿載著喜悅與慶幸,輕劃緩槳,在前村的小橋紅樹中隱沒了。
采菱
秋風起了,江邊一棵亭亭如蓋的大樹底下,常有賣菱角的小船出現。賣菱人是藝術家,悠長舒徐的叫賣志,便是一曲動人的“秋聲賦”。
一天傍晚,我們借到一隻小船,到南湖采菱。沿湖一帶都是烏桕,桕葉正在由翠綠漸轉霜紅。紋風不動,草木無聲,天地澄澈。晚霞落入水底,南湖沉醉在金紫輝煌的夢裡。羽毛金碧的翠鳥在水面飛翔,聽到槳志,倏忽間驚飛遠處。眉黛般的青山擋在前面,沒有巉岩峭壁的奇偉,卻自有入骨的秀媚。
把船停在菱塘邊,我們伸手舷外,翻開叢叢的菱葉,摘下菱角,隨剝隨吃。菱殼是淺綠微帶暈紅,菱肉像脂潤的白玉,美妙的色彩更增加滋味和鮮嫩。
“喂,誰在采菱呀?”
忽然聽得一聲叫喚,尋聲向岸上望去,發話的是一位姣好的農家少婦。我覺得面善,卻不認識,不過猜測她是菱塘的主人,大家發窘,一時無言答對。誰知她一見我們,笑容可掬,揮動一隻手,大聲說道:“只管吃吧!摘點菱不要緊,可得留神,別把菱蓬弄斷。斷了蓬就不長菱了。”
沒想到她這么慷慨好客,我們道了謝,但畢竟也不好意思再無幫打擾人家了。更沒想到,第二天清早,有個小女孩來到江樓,送來了兩籃新摘的菱角,說是她母親送給我們嘗新的。不容我們遜謝,她就倒下菱角,挽著空籃飛奔而去。
我們都感到納悶,也不知怎樣回報這過分的殷勤。過了老半天,一位同寓的朋友忽然想起,指出了我的健忘:原來那農家少婦曾來過小樓,請我代筆寫過一封信,寄給她出門在外的丈夫。說也慚愧,只是這不值半分的秀才人情,卻贏得了農家這一份溫醇的情誼。
暴風雨中的孤舟
夜來忽然起了風,像千百頭怪獸張牙舞爪,齊聲狂吼。江濤襲岸,發出震天價世響。狂宿江樓,恍如寄身一葉扁舟,只覺得天搖地動,屋宇不信震撼,一下子會被風捲去。
我再也不能安睡,一夜直到天明。同樓的寓客,像是為了同舟共濟,躲避災難,清早就不約而同,齊集在一間房裡。
狂風越來越猛,暴雨也接著來了。平日澄明如鏡、舟楫如織的潯陽江上,完全斷絕了交通。急雨在空中翻騰,像萬箭齊發,時而攪成一團,時而隨風亂卷。波濤滾滾,黑色的浪頭帶著白冠憑空騰躍,一起一伏,互相衝撞,互相吞噬,到了岸邊,就轟然一聲,紛紛涌到岸上。
江邊的樹木,狂亂地搖擺腰肢,振臂號呼,奮力掙扎,有的連根拔起,破空而飛。連阡成熟的稻田,金黃的谷穗全部偃伏,在地母的懷裡哭泣。遠處的山巒村落,已經無影無蹤,只剩下濃重的烏雲,如萬馬奔騰,擁塞低空,天宇會隨時坍陷。
對岸的渡船顛簸起落,載浮載沉,水已經侵入船里,繫船的繩索勢將被風颳斷。我想起《創世紀》里淹沒世界的洪水,濟人渡世的挪亞方舟。這方形的野渡既不是避難的慈航,眼看得本身就要遭到覆沒的命運。
我向普照寺的方向望去,不覺全身肌肉緊縮,目瞪口呆。友人也同時看到了那情景,失聲驚呼:“哎喲,危險!”原來普照寺就在白塔洋口,洋面廣袤數十里,白浪滔天的景象,江樓也能遙見。這時卻偏有一艘孤舟,在風波萬丈中艱苦奮鬥。看它被暴風颳得東倒西歪,被巨浪拋得忽上忽下,船篷契碎了,船身常常傾斜得像要翻天,浪頭在船舷上,一陣又一陣的激起雪白的水花。我們久久望著它,看它只顧頑強地掙扎,卻總是逃不出那除惡的困境。
生活中常有不測的風濤,大自然也難免發生暴動,但在這種天地易色的時刻,卻總有勇敢的人頂風逆浪,奮不顧身,向強大兇惡的勢力挑戰。遙對白塔洋上的孤舟,我忍不住滿心驚奇讚嘆,肅然起敬!
點評鑑賞
六幅圖畫,雖各有標題,卻連成一體。江樓之美,用詩句“故鄉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得月》一節寫到“看月最宜在水邊,江樓正是此中勝景。”很自然的把《江樓》與《得月》這兩部分結合在一起。既是夜,《枕畔歌聲》不可或缺的。“夕陽一落,這世界便完全安謐了。”可當安謐中,“卻常有斷續的歌聲,夾在小舟的歟乃聲中”,這是夜行舟子的歌聲,讓人不覺叨擾清夢,倒覺得是天籟之音。第四節《漁舟上的喜劇》,講隔江村落里漁家的捕魚生活。最後是《暴風雨中的孤舟》,暴風雨中,那“一艘孤舟,在風波萬丈中艱苦奮鬥”的場景更是奪人心魄,讓人回味無窮。
作者不僅用華麗的詞藻帶給我們六幅美麗的圖,更多的是描繪了人性的一種美。如《得月》中對月景的描寫,感悟到“大自然是我的母親,正是她哺育了我孱弱的靈魂,使我懂得愛美好生活,美好的世界”。《枕畔歌聲》中,作者從舟子的歌聲中聽出蒼涼與感動。不覺驚夢。《采菱》中,只因作者代筆幫一位農家少婦寫一封信的秀才人情,就贏得了農家的溫醇情誼。
作者簡介
柯靈,生於1909.2.15逝於2000.6.19
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廣州。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1926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誌》發表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壇。他筆耕不輟,作品種類繁多,著有短篇小說《心的跳舞》,雜文《玉佛寺傳奇》,散文《憶江樓》,兒童詩歌《幽靜的村莊》等。他的散文將古代文人之韻風與現代作家之詩融為一體,飽含文思,詞藻華美,堪稱散文之大家。紹興有一創辦柯靈國小
藝術手法
因柯靈是電影理論家,熟知蒙太奇藝術手法。本文就採用這種手法把有關江樓的六幅圖畫巧妙疊加在一起,給我們極大的視覺衝擊。願讀者能心領神會,享受此類手法的益處。
後話
此文部分語句更可加以賞析,願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