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李紫貴口述歷史》由作者口述的。寫的都是20世紀20、30年代南方京劇的許多人物、名劇和演出活動。《憶江南:李紫貴口述歷史》的部分章節曾在《戲劇電影報》上連載,得到良好的反響。李紫貴同志青少年時做演員,演武生、老生,受海派革新精神的薰陶很深。抗戰時期,流轉西南,同新文藝工作者接觸,開始了京劇導演工作。50年代初,他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戲曲導演……
基本介紹
- 書名:憶江南:李紫貴口述歷史
-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 頁數:20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戲劇出版社
- 作者:李紫貴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4035626, 710403562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憶江南:李紫貴口述歷史》由李紫貴口述,蔣健蘭整理,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代序
李紫貴和《憶江南》
李紫貴同志藝術生平
杭嘉湖《水路班子》見聞
班子船
趕台日
要直格的
上海舞台見聞
應節戲《洛陽橋》
上海全堂變景第一天
逼出來的《開天闢地》
三個《狸貓換太子》
以情節、演技抓人的《華麗緣》
《封社榜》中好戲多
武生出手把子的涎生
南派猴
張翼鵬的孩兒戲
幾位演員劇作家
名伶見聞
胤信芳三進丹桂第一台
周信芳的大嗓兒小生
麒德麒藝永垂青
蓋叫天的霸王戲
小蘭麻子的老爺戲
為《狸貓換太子》的新生歡呼
後記
再版後記
李紫貴和《憶江南》
李紫貴同志藝術生平
杭嘉湖《水路班子》見聞
班子船
趕台日
要直格的
上海舞台見聞
應節戲《洛陽橋》
上海全堂變景第一天
逼出來的《開天闢地》
三個《狸貓換太子》
以情節、演技抓人的《華麗緣》
《封社榜》中好戲多
武生出手把子的涎生
南派猴
張翼鵬的孩兒戲
幾位演員劇作家
名伶見聞
胤信芳三進丹桂第一台
周信芳的大嗓兒小生
麒德麒藝永垂青
蓋叫天的霸王戲
小蘭麻子的老爺戲
為《狸貓換太子》的新生歡呼
後記
再版後記
後記
中國戲劇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口述京劇的叢書,其中有由我父親口述,蔣健蘭老師整理的《憶江南》。本叢書的策劃人李鳴春先生囑我寫一篇簡短的後記。
記得上世紀1995年前後,那些年我回北京常見到劉乃崇、蔣健蘭二位老師到紫竹院的家裡和我父親一起聊戲,二位老師按照準備好的提綱發問,並不時抓住我父親談話中的某一點再進行深入的挖掘提問。我父親時而陷入回憶思索,時而興致勃勃地談起南派京劇的往事,談到水路班子,周信芳、蓋叫天、張翼鵬……也說到他早年在杭嘉湖演戲的經歷。見聞。說到興奮處,他還會比劃幾下,做幾個身段造型。很難想像80高齡身體贏弱的父親做起京劇身段來,功架還能如此飽滿,好像在瞬間他就變成了一員虎虎生威的猛將。時隔多年,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如今,我父親和劉乃崇老師、蔣健蘭老師均已作古。《憶江南》將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以京劇口述。歷史的形式再版。在此我們代表我的兄弟姐妹感謝劉厚生老師曾熱情地為《憶江南》這本書作序,並感謝中國戲劇出版社,感謝李鳴春先生為本書再版所付出的努力。
謝謝!
李峻森李燕君
2011年10月30日
記得上世紀1995年前後,那些年我回北京常見到劉乃崇、蔣健蘭二位老師到紫竹院的家裡和我父親一起聊戲,二位老師按照準備好的提綱發問,並不時抓住我父親談話中的某一點再進行深入的挖掘提問。我父親時而陷入回憶思索,時而興致勃勃地談起南派京劇的往事,談到水路班子,周信芳、蓋叫天、張翼鵬……也說到他早年在杭嘉湖演戲的經歷。見聞。說到興奮處,他還會比劃幾下,做幾個身段造型。很難想像80高齡身體贏弱的父親做起京劇身段來,功架還能如此飽滿,好像在瞬間他就變成了一員虎虎生威的猛將。時隔多年,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如今,我父親和劉乃崇老師、蔣健蘭老師均已作古。《憶江南》將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以京劇口述。歷史的形式再版。在此我們代表我的兄弟姐妹感謝劉厚生老師曾熱情地為《憶江南》這本書作序,並感謝中國戲劇出版社,感謝李鳴春先生為本書再版所付出的努力。
謝謝!
李峻森李燕君
2011年10月30日
序言
能夠為李紫貴同志口述、蔣健蘭同志整理的這一本《憶江南》寫序,在我是非常愉快的事。不論寫得是否像一篇序、是否是一篇像樣的序,我都不顧及,我就是願意寫。按年齡、經歷、學養各方面說,紫貴同志都可以算是我的師輩,但我更願稱他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於1945年相識,到現在整整五十年了,能說不老嗎?但是我們的交往卻相當怪一準確地說是相當有趣。
那是1945年大約12月間,抗戰勝利不久,大批文藝工作者匯聚重慶,千方百計找機會復員回“下江”。我那時在重慶的官辦中電劇團從事話劇工作,紫貴同志則是隨四維平劇(即京劇)社於一年前在湘桂雲撤退中由廣西來到重慶,我們並不相識。那時重慶戲劇工作者經常聚會的地方之一,是國泰大戲院對面的一個中型茶館,它後面的院子就是中華劇藝社的宿舍。有一天晚上,我們一些同行正在這個茶館裡“泡”著,一個朋友(我記不住是誰,可能是故友殷野,他是話劇界中同四維諸君子來往最多的人)帶來兩個30歲上下的人,中等身材,精神抖擻,一看就像是乾戲的人,給我們一桌的人介紹說,這位是李紫貴,這位是曹慕髡。我們請他們坐下聊了起來,就此算是認識了。
我青年時對京劇幾乎是劇盲,一竅不通,也沒有朋友,只是看過四維在重慶演的《葛嫩娘》,這齣戲正是紫貴同志改編、導演的。他們還演過《徽欽二帝》,我已忘了是否看過。我們就從他們演的這些改良京劇談起。我知道四維劇社同田漢、歐陽予倩等前輩關係相當密切,傾向進步,當家旦角金素秋以及紫貴等都喜歡同話劇劇人交朋友,因此在茶館泡了一個晚上,雖然具體內容一點兒也沒有記住,卻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相談甚歡。有趣的是,當時重慶電力供應極差,茶館裡、只有一隻小燈泡,高懸上方,布滿灰塵,光度暗得都比不上用燈草的油燈。因此同紫貴、慕髡雖然相識神聊,但對他們的長相、特徵卻一點兒也沒有印象,根本沒有看清。我們分別時誰也沒有留下地址;也沒說要通信,分別就是分別了。其後不久,我隨劇團坐木炭汽車走川湘公路轉武漢換煤船復員東下上海。四維是民間劇社,沒有後台,只能仍在西南輾轉流浪。紫貴自己是到了1947年由重慶上游的宜賓回到上海,再去北平進入解放區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參加華東代表團。紫貴為中國戲曲實驗學校導演了《白蛇傳》,記不清是在看這個戲還是旁的戲時,在劇場裡同紫貴不期而遇,擦肩而過,相互都不認識了,又是旁人介紹,這是李紫貴同志,這時……我們都“哎呀”一聲,重新見禮,十分高興。這以後他在北京,我在上海,叉十幾年沒有接觸,直到1964年我調到北京中國劇協,才再相見。不幸很快“文革”爆發,我們各自挨整“改造”,又復浪費生命十幾年,就這樣,我們的交往就像三級跳遠似的一點一點又復懸空,頗使我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感慨。朋友越交越老,相知依然不深,到了粉碎“四人幫”以後,80年代以來,我們方始常在一起看戲,一起開會,一起評獎,一起出差以至同住一室,交談研討,可以說相當頻繁。由於紫貴同志是上海京劇世家出身,屬於海派,他們李家同周信芳、蓋叫天等前輩都有幾代人的密切關係。我在上海工作過十幾年,因此我們的共同話題和語言也榭目當多,我確實從他那裡學習到不少京劇知識,也逐漸了,解到他為人的謙虛、樸實、真誠和對藝術的敬業精神。
紫貴同志青少年時做演員,演武生、老生,受海派革新精神的薰陶很深。抗戰時期,流轉西南,同新文藝工作者接觸,開始了京劇導演工作。50年代初,他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戲曲導演。他為戲校學生導的田漢老的《白蛇傳》,不僅在全國會演中轟動一時,成為他早期的代表作,而且經過幾十年不斷地加工提高,現在可說已成為新京劇的經典作品了。(順便說一句,這個戲的演員名單今天看來真是群英薈萃,如花似錦)。50年代中,他又參加蘇聯專家列斯里的導演訓練班,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他和阿甲同志成為幾十個學員中僅有的兩個戲曲導演。他廣泛讀書,接受新鮮事物,好學深思,作風正派,受到演員們的尊敬和歡迎。他出身上海,長住北京,融京、海於一爐,導演藝術碩果纍纍,是真正內行的京劇革新家,在京劇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近半個世紀京劇革新發展的過程中,紫貴是老黃牛,是帶頭羊,是戰士,更是大將。
人們早已注意到,作為導演的紫貴同志,他的藝術實踐不僅在京劇,而且幾十年來,崑劇、河北梆子、桂劇、晉劇、粵劇等等許多劇種都曾請他去導戲,視野廣闊,他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導演。人們也知道紫貴積幾十年從藝經驗,在戲曲表、導演的理論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系歹真知灼見。1992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由摯友劉乃崇編選的四十餘萬字《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是他演劇思想的結晶,其中不少篇章都是可以作為青年戲曲藝徒學習的教材,是戲曲革新的寶貴財富,這些都毋庸細說。這裡值得提出的是,紫貴同志是京劇世家,他自己投身京劇世界七十餘年,藝術生活經歷和所見所聞極為豐富,這是他的叉一座寶山,還沒有大規模地開掘。現在讀者們手中拿到的《憶江南》,還只能說是他這個竹筒倒出的第一批豆子。
這本書寫的都是20世紀20、30年代南方京劇的許多人物、名劇和演出活動、具體內容讀者看看目錄就可明白,不用多說。此書的部分章節曾在《戲劇電影報》上連載,得到良好的反響。我讀了以後,深感不僅所記所述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其中許多資料實際上具有京劇史的價值。比如杭嘉湖水路班子,是南派京劇的一個重要分支;比如《狸貓換太子》、《華麗緣》、《封神榜》等戲,是上海連台本戲的有代表性的大劇目,在一般史論中,都是很少提及或者語焉不詳,紫貴在這裡提供了鮮明生動的形象描述,我特別對書中以不少篇幅談及南方的猴戲和張翼鵬的戲,覺得極有價值。張翼鵬是南方非常知名的武生(包括孫悟空猴戲)大演員,在他的藝術盛年,是可以與他父親蓋叫天並肩而立的人物。在許多劇目中,他已創造了同他父親有所不同的,自己的特殊風格,塑造了新的形象,但他四十多歲即英年早逝,是極為可惜的損失。他一生沒有到過北方,多年來對他的藝術的介紹、分析也很少。紫貴在這裡填補了一個相當大的空白,令人感激。至於關於周信芳、蓋叫天等的幾篇論述,部是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既是藝術史料,叉是藝術分析,其意義自不待言。
我掩卷思索,像作者這樣有良好的記憶力,能夠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的許多細節,又有大量親見、親聞、親身經歷的豐富材料,更有正確的歷史觀點和新的藝術思想,具備這樣的條件來回憶南方京劇的種種切切,在當前劇界內、外,除紫貴同志外沒有第二個人!加上蔣健蘭同志記錄得準確,文筆的樸實生動,這實在是~本廣大京劇工作者、京劇史家和評論家以及京劇愛好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紫貴同志的竹筒里的豆子還有的是,比如抗戰時期桂黔滇川大後方的京劇活動,也是京劇史上重要的一頁。前幾年金素秋、傅淑芸所著的《籬下菊》(即金素秋自傳),對這一日寸期已有所憶述,寫得相當精彩,其中就包含有不少關於紫貴的藝跡鱗爪。但紫貴也是那個風雲時代的過來人,也還是值得從不同的角度(比如京劇革新、戲曲導演等等)大寫一番的,紫貴不寫,能寫的人怕是不多了,南方京劇的其他方面,也仍然是包蘊車富的礦藏有待開掘。我祝願紫貴同志老當益壯,壯心不已!我希望乃崇、健蘭伉儷再接再厲,繼續做“紫貴金礦(京礦)”的開掘者。
劉厚生
那是1945年大約12月間,抗戰勝利不久,大批文藝工作者匯聚重慶,千方百計找機會復員回“下江”。我那時在重慶的官辦中電劇團從事話劇工作,紫貴同志則是隨四維平劇(即京劇)社於一年前在湘桂雲撤退中由廣西來到重慶,我們並不相識。那時重慶戲劇工作者經常聚會的地方之一,是國泰大戲院對面的一個中型茶館,它後面的院子就是中華劇藝社的宿舍。有一天晚上,我們一些同行正在這個茶館裡“泡”著,一個朋友(我記不住是誰,可能是故友殷野,他是話劇界中同四維諸君子來往最多的人)帶來兩個30歲上下的人,中等身材,精神抖擻,一看就像是乾戲的人,給我們一桌的人介紹說,這位是李紫貴,這位是曹慕髡。我們請他們坐下聊了起來,就此算是認識了。
我青年時對京劇幾乎是劇盲,一竅不通,也沒有朋友,只是看過四維在重慶演的《葛嫩娘》,這齣戲正是紫貴同志改編、導演的。他們還演過《徽欽二帝》,我已忘了是否看過。我們就從他們演的這些改良京劇談起。我知道四維劇社同田漢、歐陽予倩等前輩關係相當密切,傾向進步,當家旦角金素秋以及紫貴等都喜歡同話劇劇人交朋友,因此在茶館泡了一個晚上,雖然具體內容一點兒也沒有記住,卻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相談甚歡。有趣的是,當時重慶電力供應極差,茶館裡、只有一隻小燈泡,高懸上方,布滿灰塵,光度暗得都比不上用燈草的油燈。因此同紫貴、慕髡雖然相識神聊,但對他們的長相、特徵卻一點兒也沒有印象,根本沒有看清。我們分別時誰也沒有留下地址;也沒說要通信,分別就是分別了。其後不久,我隨劇團坐木炭汽車走川湘公路轉武漢換煤船復員東下上海。四維是民間劇社,沒有後台,只能仍在西南輾轉流浪。紫貴自己是到了1947年由重慶上游的宜賓回到上海,再去北平進入解放區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參加華東代表團。紫貴為中國戲曲實驗學校導演了《白蛇傳》,記不清是在看這個戲還是旁的戲時,在劇場裡同紫貴不期而遇,擦肩而過,相互都不認識了,又是旁人介紹,這是李紫貴同志,這時……我們都“哎呀”一聲,重新見禮,十分高興。這以後他在北京,我在上海,叉十幾年沒有接觸,直到1964年我調到北京中國劇協,才再相見。不幸很快“文革”爆發,我們各自挨整“改造”,又復浪費生命十幾年,就這樣,我們的交往就像三級跳遠似的一點一點又復懸空,頗使我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感慨。朋友越交越老,相知依然不深,到了粉碎“四人幫”以後,80年代以來,我們方始常在一起看戲,一起開會,一起評獎,一起出差以至同住一室,交談研討,可以說相當頻繁。由於紫貴同志是上海京劇世家出身,屬於海派,他們李家同周信芳、蓋叫天等前輩都有幾代人的密切關係。我在上海工作過十幾年,因此我們的共同話題和語言也榭目當多,我確實從他那裡學習到不少京劇知識,也逐漸了,解到他為人的謙虛、樸實、真誠和對藝術的敬業精神。
紫貴同志青少年時做演員,演武生、老生,受海派革新精神的薰陶很深。抗戰時期,流轉西南,同新文藝工作者接觸,開始了京劇導演工作。50年代初,他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戲曲導演。他為戲校學生導的田漢老的《白蛇傳》,不僅在全國會演中轟動一時,成為他早期的代表作,而且經過幾十年不斷地加工提高,現在可說已成為新京劇的經典作品了。(順便說一句,這個戲的演員名單今天看來真是群英薈萃,如花似錦)。50年代中,他又參加蘇聯專家列斯里的導演訓練班,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他和阿甲同志成為幾十個學員中僅有的兩個戲曲導演。他廣泛讀書,接受新鮮事物,好學深思,作風正派,受到演員們的尊敬和歡迎。他出身上海,長住北京,融京、海於一爐,導演藝術碩果纍纍,是真正內行的京劇革新家,在京劇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近半個世紀京劇革新發展的過程中,紫貴是老黃牛,是帶頭羊,是戰士,更是大將。
人們早已注意到,作為導演的紫貴同志,他的藝術實踐不僅在京劇,而且幾十年來,崑劇、河北梆子、桂劇、晉劇、粵劇等等許多劇種都曾請他去導戲,視野廣闊,他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導演。人們也知道紫貴積幾十年從藝經驗,在戲曲表、導演的理論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系歹真知灼見。1992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由摯友劉乃崇編選的四十餘萬字《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是他演劇思想的結晶,其中不少篇章都是可以作為青年戲曲藝徒學習的教材,是戲曲革新的寶貴財富,這些都毋庸細說。這裡值得提出的是,紫貴同志是京劇世家,他自己投身京劇世界七十餘年,藝術生活經歷和所見所聞極為豐富,這是他的叉一座寶山,還沒有大規模地開掘。現在讀者們手中拿到的《憶江南》,還只能說是他這個竹筒倒出的第一批豆子。
這本書寫的都是20世紀20、30年代南方京劇的許多人物、名劇和演出活動、具體內容讀者看看目錄就可明白,不用多說。此書的部分章節曾在《戲劇電影報》上連載,得到良好的反響。我讀了以後,深感不僅所記所述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其中許多資料實際上具有京劇史的價值。比如杭嘉湖水路班子,是南派京劇的一個重要分支;比如《狸貓換太子》、《華麗緣》、《封神榜》等戲,是上海連台本戲的有代表性的大劇目,在一般史論中,都是很少提及或者語焉不詳,紫貴在這裡提供了鮮明生動的形象描述,我特別對書中以不少篇幅談及南方的猴戲和張翼鵬的戲,覺得極有價值。張翼鵬是南方非常知名的武生(包括孫悟空猴戲)大演員,在他的藝術盛年,是可以與他父親蓋叫天並肩而立的人物。在許多劇目中,他已創造了同他父親有所不同的,自己的特殊風格,塑造了新的形象,但他四十多歲即英年早逝,是極為可惜的損失。他一生沒有到過北方,多年來對他的藝術的介紹、分析也很少。紫貴在這裡填補了一個相當大的空白,令人感激。至於關於周信芳、蓋叫天等的幾篇論述,部是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既是藝術史料,叉是藝術分析,其意義自不待言。
我掩卷思索,像作者這樣有良好的記憶力,能夠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的許多細節,又有大量親見、親聞、親身經歷的豐富材料,更有正確的歷史觀點和新的藝術思想,具備這樣的條件來回憶南方京劇的種種切切,在當前劇界內、外,除紫貴同志外沒有第二個人!加上蔣健蘭同志記錄得準確,文筆的樸實生動,這實在是~本廣大京劇工作者、京劇史家和評論家以及京劇愛好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紫貴同志的竹筒里的豆子還有的是,比如抗戰時期桂黔滇川大後方的京劇活動,也是京劇史上重要的一頁。前幾年金素秋、傅淑芸所著的《籬下菊》(即金素秋自傳),對這一日寸期已有所憶述,寫得相當精彩,其中就包含有不少關於紫貴的藝跡鱗爪。但紫貴也是那個風雲時代的過來人,也還是值得從不同的角度(比如京劇革新、戲曲導演等等)大寫一番的,紫貴不寫,能寫的人怕是不多了,南方京劇的其他方面,也仍然是包蘊車富的礦藏有待開掘。我祝願紫貴同志老當益壯,壯心不已!我希望乃崇、健蘭伉儷再接再厲,繼續做“紫貴金礦(京礦)”的開掘者。
劉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