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宋代楊萬里的七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憫農》是宋代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敘述今年的災情:由於久早無雨,稻田缺水,秧苗大半枯死;後兩句揭示農民憂心如焚的內心活動:本來早已料到今冬要受飢挨餓,誰知偏偏又遇上閏年,日子更難過。此詩語言樸實自然,層層渲染,步步加深,將農民的災難描寫得十分具體、深刻,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同情勞動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憫農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楊萬里
  • 作品出處:《誠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憫農1
稻雲不雨不多黃2,蕎麥空花早著霜3
已分忍飢度殘歲4,更堪歲里閏添長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憫農:哀憐農民。
2.稻云:稻田連成片望之如雲。不多黃:黃熟的不多。
3.蕎麥:糧食作物。一年生草木,花白或淡紅,籽粒呈三棱卵圓形,可食。著霜:遇到下霜。
4.已分:早已料定。殘歲:歲末,一年的殘餘歲月。
5.更堪:更何堪。閏添長:農曆有閏月,比常年多一個月。

白話譯文

稻田久旱不雨結穗不多,種蕎麥又遭霜只開空花。
早知道今年冬準要挨餓,更難受又閏月冬日加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其年閏十一月,時作者因父親病重由杭州返回江西吉水老家,見農田遭災,農民難以度日,深為憂慮,即時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憫農”之類題材,在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篇里常可見到。這類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正視現實,直歌其事,以質樸的語言表現農民的不幸遭遇,富有現實感和生活氣息。楊萬里這首詩就是處於饑寒交迫之中的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開頭兩句概括所見的災情,寫田野的荒災年景。長久無雨,水田遭旱,一眼望去,如雲的稻子難以成熟泛黃。“雲”,形容莊稼連片,一望如雲,連片不黃,足見旱情之重。而旱田的莊稼又偏偏遇上凍災,蕎麥早遭霜凍。兩句詩寫實,道出了農村水旱難收的境況,農民在這災年將難以度日。
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日子難過。在災荒年頭,農民已知道要忍飢挨餓度過歲末了,面臨災年,無可奈何,只好苦度光陰,忍受煎熬,誰知這一年又偏偏是閏年(是年夏曆閏十一月),比平常年頭又多出一個月來。本來就因災荒要“忍飢度殘歲”,何況今年又特別長,真是度日如年,更加難忍。災荒已不堪忍受,又加歲月添長,愁苦又添了一層。這兩句發出了農民在極度困窘中的呼號,流露了作者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詩題“憫農”之意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現。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亦自有特色。首先,它用層層遞進的寫法,使詩意更加深沉,濃重地表現了農民不堪忍受的苦況。前兩句只用一般記述,已使人可見災年饑荒之嚴重,這已經難忍了。不僅如此,還碰上個閏年,本來就沒有多少指望可收到糧食,就更難餬口了。從“已分”到“更堪”,猶如雪上加霜,歲月添長,愁苦加深,更見出農民已到了走投無路的困境。作者不只停留了一般地寫災年荒景,而且在結句添了意外一筆,使此詩的困迫難耐之意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掘。其次,這首詩的語調、情緒痛楚悽苦,作者對於農民的疾苦體察人微,自然地表現了農民的心境。全詩(特別是後兩句)既是農民在災年的訴告,充滿悲苦之音,使讀者仿佛可見陷於苦不堪言的絕境的農民形象,也是作者發自肺腑的動情之辭,讀者也可從中看到為民立言的作者那沉重的內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與農民的生活遭遇緊密聯繫,才使這首詩產生一種如泣如訴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教授朱德才、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燕:詩的前兩句對偶句式,描繪天災歉收景況,後兩句敘述感嘆。已分”與“更堪”相互呼應,既推進一層,強化了農家的苦難,又表現出詩人對農家苦難的深切同情。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主張抗金,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批評朝政。晚年家居,因憂憤國事病死。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其詩初學江西派,後自成一家,被稱為“楊誠齋體”。多描寫自然風光,抒發生活感受,語言平易淺近,生動活潑,有幽默感,吸收了不少俚語謠諺,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作詩兩萬餘首,大部分已散佚,今存四千二百餘首。著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