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慶陵
- 出土地點:河南省新鄭市
- 所屬年代:後周
- 埋葬人物:柴榮(後周世宗)
- 建立時間: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十一月
慶陵的修建
墓主人簡介
陵墓介紹
周世宗柴榮
早年經商 棄筆從戎
柴榮生性謹厚,幫助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受郭威喜愛,被收為養子,當時郭威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經商,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練就一身武藝,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27歲時,棄商隨郭威從戎。
後漢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為樞密副使,柴榮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郭威任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留守、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柴榮被任為天雄牙內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和柴榮留居京都開封的親屬全被漢隱帝誅殺,郭威憤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殺向開封,柴榮受命留守鄴都,主持鄴都事務。後周建立,柴榮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澶州任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吏民賴之。”其後加封晉王並出任開封尹,判內外兵馬事。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勵精圖治 改革新政
隨後,柴榮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在文化方面,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制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在政治方面,打破常規,選賢任能,提高辦事效率;不徇私情,嚴懲貪官污吏;修訂法律,完成了五代著名的《大周刑統》。在經濟方面,注意減輕賦稅,減輕百姓負擔;招撫流散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治理汴水,使汴水寬五丈,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擴建開封,歷時三年,使新城周圍48里,航運暢通、商賈雲集,成為壯觀的京城。加強寺廟管理,毀掉銅佛像鑄貨幣,廢除泛濫的寺廟三萬多所,讓假和尚還俗60萬人,進而促進商業發展,增加了國家收入。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做做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朴《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后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南征北戰 欲統全國
同年十月,周世宗柴榮又命李谷率12員大將征伐南唐,曾攻下舒州、蘄州、和州等地,後又被南唐收復。
顯德四年(957)正月,李重率後周大軍圍攻南唐壽周(今安徽壽縣),數月攻打不克,周世宗親自率兵南征,殲滅唐軍5000人;三月,周世宗指揮大軍攻打壽州,迫使南唐將領朱元、朱仁欲帶領的萬人投降;接著又攻破南唐金山寨(今安徽省鳳台縣東南),殺敵萬餘人。同年十月,周世宗第二次征討南唐,先攻打濠州(安徽省鳳台縣東北),燒敵船70餘艘,殺敵兵萬人;又攻楚州(今江蘇淮安),獲戰船3000多艘,虜敵兵7000餘人,到十二月,攻取泰州,克揚州。顯德五年(958),周世宗三次南征,共獲得14個州,60個縣,使南唐徹底滅亡。
顯德六年(959)二月,後周開始攻打遼國和北漢,僅用40天時間,就一舉占領了三關——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益津關(今河北文安縣境)和淤關(今河北霸縣境),收復了寧州(今河北青縣)、瀛洲(今河北河間)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17個縣,得到18360戶,取得了五代時對遼作戰的最大勝利。又打敗北漢兵,占領固安縣。
英年早逝 功績顯赫
新鄭市市志辦靳錄說:“在公元959年6月,因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做過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事必躬親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
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
據新鄭市旅遊文物局文物管理科王凱介紹,柴榮的慶陵位於新鄭市郭店鎮陵後村陵上西側。1963年6月20日,周世宗慶陵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世宗陵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明朝初年建有正方形陵園,四周建磚牆,邊長200米。大門朝南,院內有甬道,寬3米,長80米,直達墓前。陵墓四周植柏樹,墓前置有方形祭壇,祭壇附近碑石林立。民國年間,軍閥混戰,陵園被毀。2001年11月11日,新鄭市政府重修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