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善寺位於陝西韓城市古城內,慶善寺銅鐘在慶善寺內,銅鐘上的文字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疆”十個大字,字徑約兩寸。第二部分是南宋黃岩學者鄭大惠(1179—1254)所作的銘文和銘文前面的序言。第三部分是資助者的姓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善寺銅鐘
- 外文名:慶善寺銅鐘
- 文字:分為三部分
- 時期:宋理宗淳祐九年
歷史,明代,
歷史
為什麼要鑄這口鐘?這口鐘是怎樣鑄成的?據《序言》介紹,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也就是新昌人王華甫任黃巖縣令的第二年),九月初四晚上,黃岩城裡大寺巷(因慶善寺規模很大,俗稱大寺而得名)發生火災,寺屋全部被燒毀,銅鐘也被燒壞,“半體墜地,入土三尺”。慶善寺焚毀之後要重建,縣令王華甫就委託曾經擔任過嘉興府司理參軍的趙崇 為籌款小組負責人,並給他配備了一名得力助手——正直的文人葛元善。
要重建慶善寺,首先要鑄造新的銅鐘。這時,有一位名叫道耕的高僧從外地雲遊至黃岩,看到這情景就主動捐出師父傳授衣缽時贈送給他的銅錢20萬。慶善寺主持文郁高僧跟寺中負責後勤的和尚法政商量,由他具體負責銅鐘的鑄造事宜。法政則以行善積德為感化眾生之本,接受廣大善男信女的樂助,不分官民貧富、男女老少,自願捐助,不計多少。社會各界人士廣種福田,踴躍資助。
鑄鐘的經費有了著落之後,就組織施工。法政請來高明的鑄鐘師傅宰陶負責設計和管理,工人們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各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有的造型,有的建造熔銅大爐,點火投料。拉風箱的工人們赤膊上陣幹勁沖天,鼓風的聲音響徹雲霄,就跟夏天打雷似的。銅塊在爐內熔化後,沸騰的銅汁發出耀眼的光輝。打開爐門,金花飛舞,銅汁放出的光彩比天上的霞光更美。工人們一絲不苟地操作,將滾燙的銅汁注入大鐘的模型內;更由於佛力的護持,大鐘一次澆鑄成功。重達6000斤,費錢150萬。
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歲次辛亥閏十月初九日。開爐那天,黃岩城裡萬人空巷,扶老攜幼,僧道士女紛紛來到工場,圍繞大爐瞻仰。許多人將身上的金銀器皿等紛紛投入大爐,為鑄造新鐘作出無私奉獻。這時,鄭大惠也在其中,睹此盛況,深受感動,欣喜地揮毫作銘。
這口大鐘的鑄成,跟先後任黃巖縣令的王華甫、林端行的正確領導及他倆對僚屬的具體指導分不開。王華甫調走,林端行繼任之後,繼續撥款支持這項重點工程。鑄鐘工程還得到各地僧眾的大力支持。
序言後面的銘文如下:
寺遭劫火鐘何辜,得非受形有數歟?大音不作豈終無,就其初者還厥初。陰陽為炭天地爐,飛廉祝融供走趨。百鍊既剛五金俱,溜液鑄成彈指余。積累鈞石由緇銖,爾則盡性我盡模。驪龍踏頂交盤紆,鐵蛟綰索司紐樞。取法圓象垂方輿,道寓於器中則虛。動生於寂應不誣,中隨大小聲遠舒。上達九霄下三塗,凡有知覺無賢愚。與昔所聞初無殊,善根增長罪業除。原以是功奉宸居,君臣明良文德敷。簫韶鳳儀瑞同符,律呂其和及寰區,何千萬年永其圖。
新鑄慶善寺銅鐘高九尺多,鐘頂周長一丈三尺五寸,鐘口周長一丈七尺六寸,厚四寸五分。款分上下兩層,每層各六區。上層每區高約三尺,上廣1.35尺,下廣1.6尺。下層每區1.08尺,廣1.7尺。上層除正面鑄有“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疆”十個字(字徑兩寸)外,接著三區為銘文及序,字徑7分。其它各區及篆帶間並列舍錢者姓名,字徑3分至1寸,並正書,舍錢者有1200多人,其中較有名的有宣教郎知台州黃岩軍政事林端行,從事郎台州黃巖縣丞丘一夔,文林郎台州黃巖縣主簿國熹老,迪功郎台州黃巖縣尉兼僉廳葉發,修武郎監台州黃巖縣酒稅江伯達,朝散大夫新差知南康軍趙希悅,通直郎趙希懻,將仕郎趙與立,朝奉郎主管台州崇道觀趙師宮,進士鄭日孫,寧溪進士王榘,齋長陳惠實,杜丞相府惠國夫人黃氏(杜范妻)等等。
新鐘鑄成之後不久,慶善寺也重新建好。新鐘一直懸掛在該寺鐘樓內,直至明代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