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唐神鼓

慶唐神鼓

慶唐神鼓俗稱浮山架子鼓、浮山鑼鼓,是流傳於山西省浮山縣部分鄉鎮的地方傳統鼓舞。最早起源於公元620年武德三年間)慶唐觀(後改為天聖宮)。唐太祖李淵龍角山建立老子道教聖地慶唐觀時,用神鼓來祭祀。後來,結合當地勞動人民上千年來的人文風情活動實踐,幾經演變發展成為浮山一帶廣為流傳的地方民間音樂表演藝術。屬於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唐神鼓
  • 分類:舞蹈
  • 地區:山西省浮山縣
遺產簡介,鑼鼓套曲,所獲榮譽,遺產傳承,

遺產簡介

從清同治年間開始到二十一世紀初,慶唐神鼓的鼓錘已經在六代人手中相繼傳遞。

鑼鼓套曲

作為一種地方民間藝術,“大鑼鼓”“路行”“十腿子”,慶唐神鼓的鼓樂可以分為三大套曲,其中,“大鑼鼓”和“路行”是由多個曲牌根據不同風格和表演手法連綴而成的鑼鼓套曲,而“十腿子”則是同一旋律發展而來的單曲體。與全縣覆蓋面較廣的“大鑼鼓”、“路行”相比,“十腿子”在小邢村、諸葛村一帶頗為盛行。
圖2 慶唐神鼓在上海表演圖2 慶唐神鼓在上海表演
相比一般鑼鼓表演,慶唐神鼓在使用樂器、樂樂編制、節奏、表演手法及風格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鮮明的個性。表演中,鼓、鈸、鑼“三大件”運用自如,領奏的任務一般由鈸來完成,偶爾鑼也挑個“大梁”,領奏全場,別有一番韻味。

所獲榮譽

2004年,慶唐神鼓榮獲臨汾市春節文化活動“表演金獎”;2005年,榮獲中國民間鼓舞、鼓樂展演“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東方杯”全國鼓藝大賽中,榮獲金獎、組織獎。

遺產傳承

為了將慶唐神鼓這一流傳千年的地方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浮山縣政府專門制定實施了保護計畫,組織發展鑼鼓藝術村,擴大浮山鼓樂的民眾基礎,建立浮山文化發展公司,加速慶唐神鼓產業化發展。儘管如此,慶唐神鼓發展仍舊緩慢。一是後繼無人,人才青黃不接;二是文化部門心有餘而力不足,資金經費短缺,原先的鼓隊失去了支撐,逐漸失散,新的鼓隊難以建立,直接制約慶唐神鼓的發展。慶唐神鼓不同於挎鼓和陰陽鼓,在我國鼓樂史中實屬罕見,對它的發掘、搶救和保護,不僅能帶動和促進整個浮山鑼鼓藝術的繼承發揚,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圖3 慶唐神鼓現場表演圖3 慶唐神鼓現場表演
為了讓祖輩留下的東西後繼有人,從2005年起,慶唐神鼓開始走進浮山各個幼稚園,從娃娃做起,搶救這一流傳千年地方民間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