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功台村

慶功台村

慶功台村隸屬香河縣劉宋鎮,地處香河、武清、寶坻三縣交界,距北京市中心55公里、首都機場65公里,距天津市中心52公里、天津新港90公里。全村現有831戶,人口3211人,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9473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慶功台村
  • 所屬地區:香河縣劉宋鎮
  • 人口:3211人
  • 藕荷種植:10000畝
文化,古蹟,經濟,

文化

該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北宋年間,楊家將揮師北上抗遼,曾在此地屯兵、征牛教練,特築了一個大高台,方圓數十丈,高數丈,上面可用作點將發兵,又可用作指揮操練的令台,因此人稱點將台。攻打幽州城時,中軍大帳設在村西“中營”,並在此地擺出牤牛陣,大破遼軍。為表彰楊家將抗遼之功,宋太宗趙光義在此高台慶功封將,並皇封此台為“請功台”。北宋對遼的幾次戰役據說都是從此處發兵的。
後隨歷史演變,發展成現如今的慶功台村。慶功台村荷花種植歷史久遠,相傳楊六郎柴郡主曾在此地荷花定情,傳為千古佳話。
此處古蹟盛傳幾代不衰。在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京津一帶義和團星羅棋布。香河的一義和團組織也在台北九聖廟成立,並在台上立壇操練,打了勝仗歸來也在此台上慶功,並將台改名為慶功台。從那以後,台旁的村落也改稱慶功台了。
到了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少林會又在村內創立,曾轟動一時,門下弟子眾多。後來不知為何卻漸漸衰微,所剩少數習武者也少銷聲匿跡了。

古蹟

香河縣慶功台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位於香河縣慶功台村西,潮白河故道東側。1994年發現,1995年發掘。清理墓坑和墓葬各1座,出土有夾砂褐陶鬲、罐和石等遺物。墓葬為豎穴土坑墓,隨葬折肩罐、、靴足、折腹盆等陶器及金臂釧等類遺物,計19件。陶器質分夾砂陶質陶和泥質陶兩類,器表裝飾以細繩紋為主,其中罐的肩部和折腹壁施黑陶衣後磨光;部分器物有紅、白彩繪痕跡。金臂釧為這一時期燕山南麓土著文化的典型器物。
金臂釧又叫條脫,看起來象我們今天女士佩帶的手鐲,主要用於裝飾,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較獨特的器物,為土著部族頭領或巫師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所特有。這件金臂釧直徑為7.3厘米、重16.66克,金質,以金絲變曲成圓形,兩端作鹿平狀喇叭形,1995年出土於河北省香河縣慶功台村1號墓。
慶功台2號墓折肩罐口徑17。底徑11。高24.6厘米泥質黑衣陶質—輪制·侈口—圓唇短束頸—斜弧腹—平底·肩以上部分表面磨光—腹壁器表飾弦斷繩紋。
慶功台2號墓折肩
口徑12.5。底徑15。高15.6厘米
泥質黑衣陶質—模製粘接而成·品微侈—短沿—直頸—折肩—摟弧襠—三錐狀足·肩。襠。足飾繩紋並經刮抹·器表塗黑色陶衣—並殘存紅色彩繪痕跡。
慶功台2號墓折腹盆
口徑23。底徑11。高14.2厘米
夾細砂表灰色陶質·形體近方形—侈口—折沿—直腹內折·腹壁黑陶衣磨光—折腹下飾有抹痕的繩紋—底拍印繩紋·沿面殘存紅色彩色繪痕跡。
慶功台2號墓靴足陶鼎
口徑21。底徑12.8。高20.5厘米
泥質磨光黑衣陶質—輪制足手捏而成·直口—短頸—折肩—斜弧腹—平底—下附三靴形足—肩腹結合處有4個與足相對就的乳突狀飾·該鼎器形奇特—在燕山南麓的廈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中極為少見。

經濟

村內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明顯,富水富熱富綠。香繡渠、中繡渠、東乾渠等9條支斗乾渠環繞,自然坑塘連片,長年有水;萬畝防風固沙林宛如綠色屏風,成為天然生態氧吧;地處武清凹陷區,地熱資源豐富,主要熱儲含水層埋深1700-2000米,水溫70度以上,極具溫泉開發價值。
近兩年,以“富民強村”為目標,立足優勢,招商引資,積極發展農業項目,做大做強特色經濟,形成了以藕荷種植、畜禽養殖為主體的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格局。目前,該村是香河縣創建“荷花之鄉”、打造“萬畝藕荷”景觀的重點村,全村藕荷種植達到10000畝,種植野荷、大地紅、珍珠等10餘個蓮藕品種。此外,井軒養牛場和櫻桃谷農場兩個大型養殖項目,輻射帶動全村發展各類養殖戶520戶,畜禽存欄55萬隻。其中,井軒養牛場總占地419畝,總投資近億元,現存欄奶牛5000多頭,年產鮮奶8000餘噸,主要供應三元、蒙牛等大型牛奶企業,年淨利潤800萬元。櫻桃谷農場是英國櫻桃谷農場有限公司在中國的獨資公司,公司養殖廠、孵化廠位於慶功台村南,總占地120畝,項目總投資1.7億元。從2007年起開始施工,目前已建成第一養殖廠、孵化廠和6棟恆溫自動化養鴨舍、自動孵化車間,並全部投入使用。這個以種鴨供應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利潤豐厚、貢獻頗大,年實現純利稅50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