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柳華陽《慧命經》明確指出:不敢說,此集是自說之妙道,而全都是薈萃的先聖的真傳。後來者,只要勵志悟道,修慧命之根本,認真閱讀此集,即可自己了悟,契合佛祖之真旨,成己又成人,而證大道矣。
由此可見,柳華陽集說《慧命經》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成己又成人,而且也可以看出,所集古聖先賢之真傳,間亦有己意,以明古聖之旨。使讀者既能從古聖先賢那裡得到垂訓,又能藉助於華陽禪師的明示以渡迷津。柳華陽學冠三教,繼往聖之絕學。卻被
印光說成魔民甚為可嘆。(太虛大師的學生稱印光是「豬頭長老」「第一魔王」、「大魔王」等)台灣學者指出《慧命經》比《仙佛合宗》受到的禪宗影響更深,如果看《慧命經》的話,以後可以不用再看禪書,它很重視漸悟法。
自 序
華陽
洪都之鄉人也,幼而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懷方外想,見僧輒喜。一旦聞長者言,昔五祖三更時私授六祖道,側聽歡然,恍如夢覺,始知修煉家必賴師傳,乃尋求不已。足跡遍荊楚間,迄無所遇,後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髮,愈加咨訪。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究,竟無悉慧命之旨者。因自嘆曰,人身難得,遂此虛度乎?忽發一念,於每夕二鼓,
五體投地盟誓虔叩上蒼,務求必得。閱及半載,幸遇合伍沖虛師,傳余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靈物。嗣至匡廬,又遇壺雲老師,竊聆論緒,知為非常人。勤懇聽受,繼以哀吁,師乃大發鴻慈,開悟微密,中邊奧竅,罔不周徹。及余臨行師囑曰,佛教雙修,今已斷滅,子當續其命脈,以度有緣。余隱跡江左,與二三道侶,焚修切究,因碧蟾瞭然瓊玉真元苦修,已成舍利,默契師傳,故纂集是書,命曰慧命經,畫圖立相,開古佛之秘密,泄師祖之元機,洵接引後學之梯筏也。余見世之求道者,多宗語錄,而語錄中有實語者,有妄語者,彼下學不知如來慧命之道,誤入套語口禪,終為下愚,轉受語錄之害。余通閱諸經,與師傳印證,有楞嚴華嚴壇經乃實語也。禪師語錄,和尚語錄,乃妄語也。夫修煉之道,非實語不足證真詮,非實語不足以辟虛妄。虛妄勝則魔障生,雖有
智賢,無所從入。千百年來,慧命之道,深秘單傳,率難窺覺,今以淺率之言,將佛寶流傳,和盤托出,俾世之學者,睹此慧命經,即若親口相傳,只須勵志精勤,不必他山求助,則佛果可以立證,此余苦心求師悟道之本願也。
成書地址
乾隆甲寅夏,湖口傳盧柳華陽,序於皖城忠潔庵中。
慧命經
柳華陽在《慧命經·自序》及寫書的目的,讀之頗受啟發,中敘述了他學道得道的經過以其要點有四:
第一。修煉家必賴師傳。
柳華陽聽長者說,古時五祖在三更的時候,暗中將慧命之道單獨傳授給六祖。聽到這種說法以後,便恍然大悟,才知道要修煉必得有師傳。於是便到處尋師,足跡走遍了荊楚一帶,競無所遇。後來便在皖水的雙蓮寺落髮為僧,仍然到處訪師。凡三教之師,無不拜訪請教。卻仍沒有遇到一位真正懂得慧命要旨的。這時他不但沒有灰心,求道之志反而愈堅,心愈誠。過了半年,有幸遇到了伍沖虛真人,傳給了柳華陽修煉秘旨,遂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並不神秘,只不過是人身體中本來所有的靈物,修煉此靈物,即神和霖,便可得道。
後來到了匡盧,又遇到壺雲老師。聽壺雲老師談論大道,便知他不是常人,於是更加精勤,誠懇地聽壺雲老師講道。壺雲老師於是大發鴻慈,進一步講述練功中的微密和奧妙,無不周全而透徹。柳華陽臨行告別時,壺雲老師叮囑說:“佛教中的雙修之道,現已少傳,你當續其命脈,以度有緣”。
第二,得法後,便當實踐。
柳華陽得壺雲老師所傳之法以後,便隱跡江左,與四位道侶勤修苦練,互相研討。因碧蟾、瞭然、瓊玉、真元等人苦修都已成舍利。默契師傳。於是,柳華陽便纂集了這本《慧命經》。
第三,求實語以證真詮。
柳華陽所著的《慧命經》,畫圖立相,揭開了古佛之秘密,泄祖師之元機,實可為接引後學之階梯或渡船了。世之求道者,多宗語錄。可是,語錄有實語、妄語之分。而初學者卻分不清,同時又不知慧命之道,因而往往陷入套語口頭禪之中。終為下愚,非但不能從中得益,反而受到妄語之害。這是不善於學者。柳華陽遍閱諸經,並與師傳印證,得知《楞嚴》、《華嚴》、《壇經》中所講的都是實語,而那些禪師語錄,和尚語錄,則有的是妄語。修煉大道,靠實語,而不能靠妄語,只有實語才能證真詮,只有實語才能辟妄語。如果不破妄語,而妄語勝,則魔障便會發生,雖是智賢,也無法修煉下去。
第四.苦心求師悟道之本願,乃在於弘揚大道。
慧命之道,過去都是深秘單傳,很難弄得明白。古代柳華陽以淺顯之言,將佛寶和盤托出,以廣流傳,使學道者,看到這本《慧命經》,就像柳華陽親口相傳一樣,只要勵志精勤修煉,不必再到處求師訪友,便可得道。這就是柳華陽當年苦心求師悟道的本願。
讀了這段可以看出柳華陽老師當年求師之苦,悟道之難,及其悟道之後,便將所得和盤托出,以示後學。有些練功人,求師心切,練功亦苦,及其得道之後.態度大變,求名逐利之心大發。這足以證明,其最初求道之心不誠耳。如此之人,豈是載道之器哉?
讀了此文,當會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修煉,修煉有成以後,又當如何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繼續修煉,庶可有成,不可半途而廢,中間止步。氣功界這樣的教訓太多了,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