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書單:日本意氣

慢書單:日本意氣

日本意氣從現代學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兩個方面,展現了“意氣”這個概念形成演變的來龍去脈及所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它獨特的內涵外延與審美構造、它在文藝作品中的表現,從而揭示出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的一個側面。“意氣”(いき)是主要關於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市井文化中就已產生的一種“身體美學”。身體美學及“意氣”這一審美思潮由游里這一特殊的社會而及於一般社會,從而成為日本文學、美學中的一個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書單:日本意氣
  • 作者:藤本箕山 九鬼周造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1日
  • 頁數:251 頁
  • 定價:35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3401003, 755340100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在日本,“好色”成為美和文化,並由此產生了“色道”。色道的實質乃是“美之道”,實質是身體美學 。藤本箕山《色道大鏡》(另有《色道小鏡》),對井原西鶴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好色與色道,是自平安朝以下形成的傳統,與物哀等密切聯繫,因此也與白居易有直接淵源

圖書目錄

Ⅰ“意氣”的構造(九鬼周造)1
序2
一緒論2
二“意氣”的內涵構造8
三“意氣”的外延構造15
四“意氣”的自然表現27
五“意氣”的藝術表現34
六結論51
Ⅱ德川時代的文藝與色道(阿部次郎)61
自序62
前編65
德川文藝的特殊地位65
“士農工商”四民制與町人的勝利67
兩處“惡所”:戲院與游里83
藤本箕山與《色道大鏡》89
游里文化的生產力與貴族主義109
柳澤淇園及其《獨寢》123
游里的崩潰與愛的墮落139
性情感的推移與笑話146
儒教思想與戀愛文化154
井原西鶴及其《好色一代男》168
後編177
井原西鶴與好色文化177
西鶴以後的小說188
Ⅲ“色道”原典選譯·色道小鏡(藤本箕山)199
序言201
卷一202
卷二210
卷三220
卷四227
卷五238
譯後記247

作者簡介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的哲學研究者。生於東京。1912年東京大學哲學科畢業。1922年留學歐洲、受教於黎克特、柏格森、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門下,1929年回國。1935年任京都大學教授,直至故去。著作多為遺留下來的講義草稿:《西洋近世哲學史》、《現代哲學的動向》、《法國哲學》、《現象學的存在論》、《文學概論》、《偶然性問題》等。這些著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陸續出版。另外一部名著為《“粹”的構造》。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王向遠教授編譯的《慢書單:日本意氣》,第一次將有關“意氣”這一詩學和美學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譯出來呈現給讀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閱讀參考價值。長篇譯本序《日本“意氣”——論“色道”羨學、身體審美與“通”、“粹”、“意氣”諸概念》,站在美學、比較詩學的立場上,對“意氣”產生的歷史文化基礎,“意氣”的審美本質、內涵外延,“意氣”與“色遭”美學及身體美學,與“通”、“粹”等相關概念的關係,作出獨到的分析和闡發。 ——著名學者、比較詩學專家 曾順慶

名人推薦

王向遠教授編譯的《慢書單:日本意氣》,第一次將有關“意氣”這一詩學和美學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譯出來呈現給讀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閱讀參考價值。長篇譯本序《日本“意氣”——論“色道”羨學、身體審美與“通”、“粹”、“意氣”諸概念》,站在美學、比較詩學的立場上,對“意氣”產生的歷史文化基礎,“意氣”的審美本質、內涵外延,“意氣”與“色遭”美學及身體美學,與“通”、“粹”等相關概念的關係,作出獨到的分析和闡發。
——著名學者、比較詩學專家 曾順慶

後記

經過四個多月的日夜勞作,《日本意氣》終於如期完成了。當初動手翻譯時,還是天寒地凍、一片肅殺的隆冬時節,現 在動手寫“後記”時,窗外馬路兩旁的懸鈴木已經悄然掛滿了翠綠的新葉,樓上平台花壇中的月季繡出了一朵朵小小的花蕾,葡萄架上的嫩葉間也隱約可見桑椹一般大小的葡萄串……春天又來了,大自然榮枯交替,周而復始。人卻總是蟄居在書齋里,不分四季重複著同樣的動作。不過,其實書齋里也是有季節的。當一部新作將要完成的時候,仿佛看見了春天的綠;當拿著剛出版的新書,摩娑把玩的時候,就好像捧著秋天的果實。
這本剛完稿的《日本意氣》,在我看來,就是今春的第一片新葉。
這新葉是從異域採擷來的,但我卻把它看作自家園地所產,把它當作自己的“創作”來看。因為在翻譯過程中,我投入了我全部的心力。有生命的譯作不可能是機械的複製,而總是在創作的激情中誕生;有價值的翻譯不是簡單的移入,而是創造性的轉換表達;有意義的書不應在翻譯中受損,而應在翻譯中增值。當譯者面對著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也更能充分體驗那種閱讀理解的誘惑,感受到用母語加以傳達的快樂。照著既定的譜子彈奏、按照別人敲的鼓點起舞,那又有何妨。在束縛中尋求自由、在限制中發揮創造,原本就是翻譯的真諦之所在,也是創造的真義之所在。故而,在我的心目中,譯作與著作一樣,是我的創造。
還有,每當完成一部譯作,把外國的有價值的書譯成自己母語的時候,相信不少譯者都會產生一種“據為己有”的快慰;每當寫出一篇譯本序言或學術論文,對外國人與外國書“說三道四”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人為魚肉,我為刀俎”的大快朵頤的甘美與酣暢。是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我們曾經缺乏那種隨心所欲地譯介出版外國書、評說外國事的能力與“餘裕”,我們只能被別人說,而自己卻不能說別人。活著的無語,如同活著的死亡。相反地,一直以來,對中國書與中國事,那些歐美人、日本人卻譯介得很多,評說得很多。歸根結底,翻譯外國書,評論和研究外國問題,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力、思想力的投射。當一個民族沉默寡言,只能任外國人說來道去的時候,他們就只好來做這個世界的隨從,甚至奴隸了。當一個民族能以語言和思想把握世界的時候,就能做這個世界的主人。如此說來。翻譯外國書,研究外國事,其作用和意義不可謂不大。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論,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譯者,是缺乏這種能力的。不過,當如此來理解和感受翻譯的時候,翻譯就有了足夠的動力,翻譯的枯燥就變成了翻譯的樂趣。有樂趣的枯燥到底還是一種樂趣。而有樂趣的事情,做著做著不知不覺就會上癮,以至欲罷不能。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中,伏案埋頭,連續做了三年半的翻譯,一口氣譯出了《日本古典文論選譯》(四冊)、“審美日本系列”(四種),共八本書,近200餘萬字,而這部《日本意氣》則是其中的最後一本。
回想起來,編譯這本《日本意氣》,是偶然,也是必然。
兩年多前,我在與作家、出版人瓦當先生商討“審美日本系列”的時候,只是計畫圍繞“物哀”、“幽玄”、“寂”這三大日本古典文藝美學關鍵字,編譯出《日本物哀》、《日本幽玄》和《日本風雅》三本書,並沒有將“意氣”納入,直到去 年8月我在為《日本風雅》寫“後記”時,仍然稱《日本風雅》是“審美日本系列”的最後一本書。但是當這三本書陸續做成之後,卻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我知道,在日本傳統美學與文論中,除了上述的三個審美關鍵字之外,在江戶時代還有一個“意氣”。說起江戶文學,那也是我最早涉足的日本文學領域,因為當年我的碩士論文選題就是江戶時代的代表作家井原西鶴。為了寫好碩士論文,我翻譯了井原西鶴的《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日本永代藏》和《世間胸算用》四種小說(後結集為《五個痴情女子的故事》,1990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注意到了“意氣”及“粹”、“通”的問題。不過,由於當時論文所確定的研究視角主要是社會歷史的、文化學的而非美學的,因而對“意氣”的問題自然未作深究。不過,多年來,我對這方面的資料信息一直是留意的。至於要不要在“審美日本系列”叢書中再增加一本《日本意氣》,我一直躊躇不決,主要是因為我原定工作計畫中的翻譯時間已經大大超出了。若要編譯《日本意氣》,那么九鬼周造的《“意氣”的構造》作為專題名著,是必須選入的。就在我舉棋不定的時候,發現九鬼周造的那本書已經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漢譯本。我想,假如該譯本可靠,復譯就沒有很大必要了,《日本意氣》的念頭就可以打消了。但是,當我將該譯本買回來閱讀的時候,卻發現那個譯本除了關鍵概念的理解和翻譯出現錯亂之外,錯譯之處很多,生硬、含糊和不精確、不到位之處更多,因而感到有必要搞出一個新的譯本,以便使讀者有所比較、有所選擇。於是,我最終決定把《日本意氣》列入(準確地說是“擠入”)工作計畫。另外,2009年台灣也出了一個譯本《“粹”的構造》,我查到了譯者的相關文章,但未查到譯文,不能下判斷。但願有興趣的讀者能將上海、台灣的《“粹”的構造》兩種譯本與我的《“意氣”的構造》譯文加以對比。
因而,我說這本書的產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的不止如此。再往前說,連整套“審美日本系列”的問世,其實都是偶然的。對此,我在《日本幽玄·譯後記》中曾做過簡單的交代。當初與我簽訂《“物哀”論》(後來的《日本物哀》)出版契約的某大學出版社複審人,以本居宣長“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不尊重”為由,命我將有關段落予以刪除。我看了“複審意見”後,哭笑不得。近年來,我的好幾本書的有關段落和章節,曾被以各種各樣的非學術的理由強行予以刪除。少則數百字,多者達上萬字。但是,那是我自己寫的書,在現 在的言論環境下,這也不足為怪。然而,現 在要我刪除的卻是二百多年前外國古典美學名著,這就更加匪夷所思了。我試圖在電話中跟複審人講道理,說這是一部純粹的古典學術名著,裡面有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批評,也有肯定,不管怎樣都應該受到尊重;讀者也有全面知情權,不可隨意刪改;我們要相信那些能夠閱讀學術著作的讀者都是有判斷力、有心胸和雅量的;如果連一個古代外國人的批評都不讓譯、不敢聽,那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如此之類,苦口婆心解釋,但沒有效果。鑒於書稿內容完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出版契約的約定,我拒絕刪改,乙方便久拖不出,最後他們終於想出了高招,要把《“物哀”論》作為所謂“重點選題”交最上級的主管部門“備案審查”。我明白接下來的結果將是什麼,只好被迫中止出版契約,撤回書稿。好在畢竟世界很廣,中國很大,善惡美醜,紛紜雜沓。背過身,掩鼻而去,就會柳暗花明。接著我很快聯繫了幾家願意接受此書的出版社,其中吉林出版集團的策劃編輯瓦當先生,以他那新進作家和出版人敏銳的審美直覺,對這個選題大加欣賞,並引導我步步推進。如今,在陰差陽錯、偶然必然的種種機緣中,“審美日本系列”四卷書陸續問世,日本古典美學四大概念的相關原典及代表性研究著作都有了系統的翻譯。而且據出版社反映,前三種書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由此我感到滿足,甚至圓滿。現在兩年多的光陰過去了,時過境遷,我對上述那家大學出版社反倒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謝”的心情,真所謂“欲損反益”,沒有他們,哪會有現 在的“審美日本系列”呢。
當然,真正要感謝的,是為《日本物哀》及整套“審美日本系列”叢書作出決定性貢獻的瓦當先生;還要感謝吉林出版集團的周海莉、孫禕萌、聶文聰、曾雪梅等編輯人員付出的精力與勞動,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朱岳先生幫助引薦;感謝幫我校對《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博士後盧茂君老師、校閱《日本意氣》的博士生韓秋韻老師,還有閱讀和關心本套叢書的讀者朋友們。
《日本物哀》、《日本幽玄》、《日本風雅》、《日本意氣》四本書就要出齊了,這是從四個審美關鍵字入手對日本審美原典的翻譯。可以把這四本書作為“審美日本系列”的第一輯,如果條件具備,我還想繼續編譯第二、第三輯。日本的審美文化原典是很豐富的,尤其是近現代文學家、美學家和學者談美論藝的著作很多,其中有不少已是公認的名著,很有必要一部部地譯成中文。希望經過數年的努力,使“審美日本系列”成為一套有一定規模的日本審美原典名作譯叢,為我國的審美文化建設提供參照,也期待著讀者一如既往地給予寶貴的支持。
王向遠
2012年4月30日

序言

本書各章節作為單篇論文曾在《思想》雜誌第九十二號和九十三號(昭和五年一月號和二月號)上發表過,此次成書時我又做了修改和補充。①後來,《“意氣”的構造》(原文《“いき”の構造》)的單行本於1930年11月由岩波書店出版,1979年9月,又以《“意氣”的構造(外二篇)》為題名收入“岩波文庫”。
一種有生命力的哲學必須能夠有助於人們對現實的理解。我們都知道有“意氣”這樣一種現象的存在。那么,這種現象具有怎樣的結構呢。“意氣”會不會是我們民族獨有的一種“生”氣的表現呢,如實地把握現實,並且把自己的體驗加以邏輯的表達,是本書的課題。
著者,昭和五年十月
代譯序
日本“意氣”論
——“色道”美學、身體審美與“通”、“粹”、“意氣”諸概念
王向遠
江戶時代近二百七十年間社會安定,文化重心由鄉村文化轉向城市文化,城市人口迅速擴張,商品經濟繁榮,市民生活享樂化,導致市井文化高度發達。有金錢而無身份地位的新興市民階層(町人)們努力擺脫僵硬拘禁的鄉野土氣,追求都市特有的時髦、新奇、瀟灑、“上品”的生活,其生活品位和水準迅速超越了衰敗的貴族、清貧而拘謹的武士,於是,町人取代了中世時代由武士與僧侶主導的文化,而成為極富活力的新的城市文化的創造者。如果說,平安文化的中心在宮廷,中世文化的中心在武士官邸和名山寺院,那么德川時代市民文化的核心地帶則是被稱為“游廓”或“游里”的妓院,還有戲院(“游里”不必說,當時的戲院也帶有強烈的色情性質)。正是這兩處被人“惡所”的地方,卻成了時尚潮流與新文化的發源地,成為“惡之花”、“美之草”的孳生園地。游里按嚴格的美學標準,將一個個游女(妓女)培養為秀外慧中的楷模,尤其是那些被稱為“太夫”的高級名妓,還有那些俳優名角,成為整個市民社會最有人氣、最受追捧的人。那些被稱為“太夫”的高級游女、瀟灑大方的風流客和戲劇名優們的言語舉止、服飾打扮、技藝修養等,成為市民關注的風向標,為人們津津樂道、學習和模仿。富有的町人們紛紛跑進游廓和戲院,或縱情聲色,享受揮霍金錢、自由灑脫的快樂,把游里作為逃避現實的世外桃源與溫柔鄉,在談情說愛中尋求不為婚姻家庭所束縛的純愛。當時的思想家荻生徂徠(1666—1728)在《政談》(卷一第九節)中憂心忡忡地說:“……達官顯貴娶游女為妻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至普通人家越來越多地把女兒賣去做游女……游女和戲子的習氣傳播到一般人身上,現 在的大名、高官們在言談中也無所顧忌地使用游女與戲子的語言。武士家的妻女也模仿游女和戲子的做派而不知羞恥,此乃當今流行的風尚……”在這種情況下,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以肉體為出發點,以靈肉合一的身體為歸結點,以沖犯傳統道德、挑戰既成家庭倫理觀念為特徵,以尋求身體與精神的自由超越為指向的新的審美思潮。這種審美思潮在當時“浮世草子”、“灑落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市井小說,乃至“淨琉璃”、“歌舞伎”等市井戲劇中得到了生動形象的反映和表現。在這種審美思潮中產生了“通”、“粹”、“意氣”等一系列審美概念,而核心範疇便是“意氣”。從美學的角度看,這正是當代西方美學家所提倡的,而早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市井文化中就已產生的一種“身體美學”。身體美學及“意氣”這一審美思潮由游里這一特殊的社會而及於一般社會,從而成為日本文學、美學中的一個傳統。可以說,“意氣”已經具備了“前現代”的某些特徵,代表了日本傳統審美文化的最後一個階段和最後一種形態,對現代日本人的精神氣質及文學藝術也產生著持續不斷的潛在影響。
一德川時代的“色道”與身體審美
“色道”這個詞,在古代漢語文獻中似乎找不到,應該是日本人的造詞。色道的始作俑者是德川時代的藤本箕山,他自稱創立了色道,是“色道大祖”。什麼是“色道”呢,簡言之,就是為好色、色情尋求哲學、倫理、美學上的依據,並加以倫理上的合法化與道統化、哲學上的體系化、價值判斷上的美學化、形式上的藝術化,從而使“色”這種“非道”成為可供人們追求、可供人們修煉的、類似宗教的那種“道”,而只有成其為“道”,才可以大行其“道”。我們可以從藤本箕山的《色道大鏡》中,看出所謂“色道”究竟是什麼。
《色道大鏡》共分十八卷,構成如下:
卷一《名目抄》,模仿日本古代類書《節用集》,從“人倫門”到“言辭門”共分六門,對此道中的“通言”(常用通用辭彙)加以解釋;卷二《寬文格》、卷三卷四《寬文式》,模仿古代律令書《延喜格》和《延喜式》,為色道制定法度規則,其中“寬文”是德川時代的年號,寬文年間也是京都島原的青樓文化最為鼎盛的時期,“格”與“式”即“格式”、“規矩”之意;卷五《廿八品》,模仿《法華經》八卷廿八品的格式,講述色道修煉由淺入深的過程,這一卷後來又被出版者單獨抽出加以出版,稱為《色道小鏡》,可見它是其色道論的核心。《色道小鏡》將“色”看成是一種修煉的過程,而修煉的極致目標是達到“粹”或“意氣”的審美高度,是身在色中,卻能入“道”,最終臻於類似佛道的境界。卷六《心中部》,“心中”指男女之間的“真心”、“真情”,進而是指表示為了真心真情而一起情死,該卷講男女間為了表達情意而如何寫信,如何書寫相互山盟海誓的“誓文”、“誓紙”等及相關的規矩、典故;卷七《習器部》講述三弦、古琴等樂器的彈奏、“雙六”等棋藝,以及酒席宴會上的各種遊戲及方法;卷八《音曲部》,講酒席宴會上流行的各種歌曲小調;卷九《文章部》,講游女如何給客人寫“訊息文”、“色紙”、“短冊”等互通情意的文字;卷十《定紋部》(定紋是紋飾、徽章的意思);卷十一《人名部》;卷十二、卷十三《游廓部》,介紹全國各地二十八處“游廓”(公娼館)的歷史沿革、特色等;卷十四《雜女部》,講述一般女子及私娼;卷十五《雜談部》,講述名妓及游里的趣聞逸事;卷十六《道統部》,講述島原的游女演變的歷史;卷十七《烈女傳》,是京都的島原、大阪的新町、江戶的吉原三處地方的名妓列傳;第十八《無禮講式》,列舉游里中的不守規矩、不講禮節的無賴之徒的惡劣行徑,以示鑒誡。
由以上標題及大體的內容介紹中明顯可見,《色道大鏡》大都模仿已有的古典古籍,目的顯然是攀附古典,以利於“色”的道學化。他所要建構的色道,是游里中的一種有交往規則、有真情實意、有文藝氛圍、有歷史積澱、有審美追求的男女遊樂之道。色道建構的目標,就是要將游里加以組織化、特殊化、風俗化、制度化、觀念化,而這一切最終都指向審美化。正是有了審美的追求,才需要將“廓內”(妓院內)作為一種特殊社會來看待,從而規避了普通社會對它的倫理道德上的要求;正因為有了審美的追求,才需要訂立一系列規範,並且使這些規範由一般的規矩規則上升為特殊的遊戲、審美的規則;正因為有了審美的追求,原本肉體交易、賣淫買色這種醜惡無恥的下流行徑,才能指向對身體之美的觀照,從這個角度說,色道的本質就是將身體審美化,將肉體精神化。
在藤本箕山之後,江戶時代關於“色道”的書陸續出現,如《濕佛》(ぬれふとけ)、《艷道通鑑》等,甚至還有專講同性戀——所謂“眾道”——的《心友記》,此外還出現了一系列青樓冶遊、與色道相關的理論性、實用性或感想體驗方面的書,如《勝草》、《寢物語》、《獨寢》等,也屬於廣義上的“色道”書。藤本箕山的“色道”可謂“吾道不孤”,蔚為大觀,形成一種頗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這些書與《色道大鏡》雖然看法上、寫法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觀念卻是相通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