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浪費一詞,源於管理大師朱蘭(JosephM.juran)在所著《朱蘭質量手冊》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浪費
- 外文名:無
- 提出者:朱蘭
- 學科:管理學
慢性浪費的增加,21世紀展望,
慢性浪費的增加
在長久的手工作坊的時代,慢性浪費看起來不是什麼主要的問題。手工藝人完成一件產品一般要進行許多道作業。在每一道作業中。他都是自己的顧客。他的主顧也住在同一個村莊,因此反饋的迴路很短也很及時。
18世紀中葉的產業革命大大降低了手工藝人的作用,與此同時,巨大的工廠和複雜的組織結構也被創造出來,這成為了慢性浪費的溫床。200世紀早期的泰勒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對質量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為了儘可能減少損失,企業強化了產品檢驗的職能。這有助於避免有缺陷的產品流入到顧客手中,但鼓勵了越來越大的慢性浪費。
依賴於檢驗的這種普遍做法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質量革命多瓦解。這場革命極大地減少了慢性浪費,改進了產品特徵,使日本成了一個經濟超級大國。由此而來的競爭很快造成了西方國家日益加深的危機,這種危機到20世紀80年代發展帶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21世紀展望
·慢性浪費之巨大已是眾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質量不良,在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是對以往所做工作的返工(筆者估計)。人們普遍認識到這樣的浪費不應再繼續下去,因為它大大削弱了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
·詞義解釋-------------------------------------------------
在生產工作中,由於沒有有效監督、激勵等因素,工人生產效率較高,但忽視產品質量所帶來的返工和退貨、報銷等結果,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和其他相關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