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麥冬

慈谿麥冬

慈谿麥冬,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慈谿麥冬產地範圍所及土地,地勢相對較高,排水方便;土壤類型屬鈣質潮土亞類淡塗泥土屬夜陰地土種,由流沙板地經長期耕作逐漸演變而成,土壤有良好的團粒結構,土性柔軟,耕性優良,毛管發達,土壤通透性好,肥水供蓄能力強,且具夜潮性。慈谿麥冬的藥材外觀性狀,呈紡錘形,兩端略尖;表面灰黃色,縱紋明顯,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明顯呈木質化, 質堅韌;氣香而特異,味甘、微苦,嚼之有粘性。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慈谿麥冬”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谿麥冬
  • 產地名稱: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
  • 品質特點:味甘、微苦,嚼之有粘性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85號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24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品質特徵
慈谿麥冬的藥材外觀性狀,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4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灰黃色,縱紋明顯,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明顯呈木質化,質堅韌,直徑0.6~0.8毫米。氣香而特異,味甘、微苦,嚼之有粘性。
  • 理化性狀
慈谿麥冬的水分≤13%,浸出物≥75%,麥冬總皂苷(乾燥品中以魯斯可皂苷元C27H42O4計)≥0.3%,龍腦苷(乾燥品中以C21H36O16計)≥0.015%。

產地環境

  • 土壤地貌
慈谿麥冬產地範圍所及土地,地勢相對較高,排水方便;土壤類型屬鈣質潮土亞類淡塗泥土屬夜陰地土種,由流沙板地經長期耕作逐漸演變而成,土壤有良好的團粒結構,土性柔軟,耕性優良,毛管發達,土壤通透性好,肥水供蓄能力強,且具夜潮性,為肥沃的農業土壤,典型的耕層土壤含鹽在0.05~0.1%,質地為細砂—粉砂壤土,pH7.4~7.6有石灰性反應,土壤含鉀豐富,全鉀含量2.3%左右,速效鉀175毫克/千克,容重1.21克/立方厘米。
  • 氣候情況
慈谿麥冬生產區域光熱較足,年日照時數在2100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攝氏度,無霜期243天,10攝氏度以上活動積溫平均為5150攝氏度,充足的陽光有利於麥冬塊根內皂甙等含量的提高。早春地溫回升快,有利於麥冬早髮根。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1325毫米,適宜麥冬生長。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成化年間(約1471年),慈谿已有人種植麥冬;稍後,明朝的醫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浙麥冬已有評價,稱“浙中來者甚良”。而當時“浙中來”的麥冬主要產自兩個地方,一處是杭州筧橋一帶,另一處就是慈谿天元(時屬餘姚)一帶。
清朝末期,寧波藥行興盛,藥商雲集,姚麥冬已成為寧波三大浙貨之一(其他兩種是白朮和象貝),產量在1000箱上下(約15萬千克),各幫藥商爭購姚麥冬,遠銷日本、台灣、香港及全國各大藥店。
民國五年(1916年)版、庚申仲夏《餘姚六倉志》卷十七相關記載:“麥門冬產塘北沙地。一曰麥門冬,俗稱麥冬,初栽花園(園在天元市西)(即今慈谿市天元,1954年前屬餘姚),後漸廣,故昔以花園子著名,今迤東出者較勝,產地設行收買,運銷甬江藥鋪,輸出各地,產額甚巨。”
新中國成立前,浙麥冬盛產於餘姚坎墩至長河之間(今屬慈谿),東西長20餘里,南北寬3至5里,約有250餘村2000戶種植,面積在4000畝左右。其中尤以民國十四年(1925年)最盛,種植面積達1萬畝以上,產量100餘萬公斤。
新中國成立後,自1950年至1990年的41年間,有27年慈谿麥冬產量占浙麥冬總產量的80%以上。自1950年始,國營土產公司兼營麥冬,並在坎墩設點收購;1955年,麥冬生產列入國家計畫,由於生產受自然災害及政策價格等因素影響,面積產量起落幅度很大,1975年以後產銷基本恢復正常,常年種植3000畝左右,收購量近200噸,部分供出口;20世紀80年代,慈谿麥冬達到鼎盛,最高年份總產量超過1000噸,尤其是在新浦、勝山等地,成為該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21世紀以後,慈谿麥冬的種植面積也有過一些起伏,但最近幾年有慢慢恢復的跡象,自2015年開始,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000畝。

生產情況

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慈谿麥冬的種植面積已經逐年增加到6000畝以上,但每年真正作為藥材採收的麥冬面積卻徘徊在1000畝上下。
截至2018年11月,慈谿市麥冬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出麥冬250噸,實現產值3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慈谿麥冬”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慈谿麥冬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介於慈谿市六塘與十塘之間的北部平原,包括慈谿市崇壽鎮勝山鎮新浦鎮庵東鎮坎墩街道及現代農業開發區等6個鎮(街道、開發區)44個行政村(東經121º10′~121º24′,北緯30º16′~30º20′之間地域內)。
慈谿麥冬
慈谿麥冬原產地

質量技術要求

(1)選地原則
慈谿麥冬的土壤質地為粉砂壤土,pH值為7.4偏微鹼,含鹽量0.2%以下,土性柔軟,耕性優良,毛管發達,土壤通透性好,水、肥、氣、熱較協調,肥水供蓄能力強,排水方便,且具夜潮性的肥沃土壤。
(2)品種選擇
慈谿麥冬選擇慈谿市傳統栽培的地方品種,抗病、較耐寒、耐旱,產量高,品質好。
(3)生產管理
①種苗:選擇二至三年生生長健壯、株矮、葉色黃綠、青秀、單株綠葉數15~20葉,根系發達,根莖粗0.5~0.8厘米、塊根多而大、飽滿的無病蟲植株,從種苗基部剪下葉基和老根莖基,留下長2~3厘米的莖基,以根莖斷面出現白色放射菊花心,葉片不散開為度,同時將葉片長度剪至5~10厘米,再“十”字或“米”形切開分成(4~6)種植小叢,每小叢留苗10~15個單株。豎放在蔭蔽處,四周覆土保護進行養苗。
②移栽:移栽前先起溝整平作畦,闊畦寬為180~200厘米,窄畦寬為120~130厘米,畦間溝寬為25~30厘米,溝深為20~25厘米。移栽在4月上中旬至6月初進行,種植密度為行距35~40厘米,叢距25~40厘米,種植時採用邊開穴邊栽苗的方法,將苗垂直放入穴內3~5厘米深,然後兩邊用土踩緊,苗應穩固直立土中,達到地平苗正。每穴栽10~15株,栽後澆水一次,澆水應澆透。
③施肥:結合深耕,每畝施200~400千克的有機肥和過磷酸鈣50千克鋪施畦面做基肥,深耕25~35厘米,耙細整平;移栽當年5月下旬至6月初,每畝澆施尿素5千克;9月中下旬,每畝施氮磷鉀複合肥20~30千克;移栽後第二、三年,每年施肥三次。第一次在2月下旬至3月初,每畝澆施尿素5~7.5千克加過磷酸鈣20千克。第二次在8月下旬,每畝澆施尿素5~7.5千克加硫酸鉀10~15千克。第三次在9月中下旬,每畝澆施氮磷鉀複合肥30~50千克。
④中耕除草及水分管理:結合施肥、鬆土進行除草,鬆土深2~5厘米。移栽後及夏秋季,遇乾旱天氣,及時澆水抗旱。遇多雨季節,立即清溝排除積水。
⑤病蟲害防治:採取綠色防控,“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炭疽病。 黑斑病:一般以清溝排水、摘除病葉等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在發病中心先將“黃葉”割去一部分,再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序列隔10~14天噴一次,連噴3~4次,進行保護。 炭疽病:在田間初見病斑時,雨前用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噴霧,連噴2~3次,間隔7~10天。 主要蟲害有蠐螬、螻蛄等。 地下害蟲用防治方法採用綠色防控為主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90%晶體敵百蟲或40%辛硫磷加水1000倍澆根。防治時期,防治一次的以8月中旬為好;防治二次的以8月上旬、8月中旬後為宜,並應隨年度間蟲害發生遲早差異適當提早或推遲。
(4)收穫與產地加工
慈谿麥冬栽種後第三年或第四年起土收穫,以5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為宜。選晴天,將叢掘起,去淨泥土,用刀斬切下帶須塊根,清洗乾淨。採取“三曬三悶”的產地加工方式,將洗淨的塊根攤薄在塑膠網片或水泥曬場涼曬,忌烈日下曝曬。連曬3~5天,以手感鬚根發硬為度,隨後在室內堆悶2~3天至鬚根變軟時進行第2次曬,連曬3~4天,至鬚根發硬再按上法堆悶待鬚根再次發軟時,進行第3次曬,以鬚根發脆為度,再堆悶至鬚根再次發軟,將兩端的鬚根剪下,後再復曬1次至乾燥,除去雜質,即成商品。
(5)生產記錄
最後對麥冬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擋案,全面記載,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申請使用慈谿麥冬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者或經營者,應向慈谿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遞交《慈谿麥冬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申請書》。慈谿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申請人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實地考察,並對產品進行抽檢,經審核合格後,才能同意發放使用。 使用者要接受慈谿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產品質量的不定期檢測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的監督。 使用者應有專人負責該慈谿麥冬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確保農產品地理標誌不失控、不挪用、不流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