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始建於1958年1月,占地面積5328平方米。後經1973年、1985年、1986年3次大整修,1998和1999年,又耗資30萬元,更新了大門前全部台階和檔土石坎,建成了門樓和辦公用房,擴展了烈士事跡陳列室;2002年至2004年,重建了墓區東西二座花崗石門樓,重修了陵園圍牆、烈士墓墓頂和花崗岩貼面,才形成今日氣魄。陵園內松柏蒼翠,綠樹成蔭;陵園外翠竹掩映,湖水蕩漾,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谿革命烈士陵園
  • 修建時間:1958年1月
  • 地址:鳴鶴鎮白洋湖的西南岸
  • 占地面積:5328平方米
簡介,對聯,排列,

簡介

陵園始建於1958年1月,占地面積5328平方米。後經1973年、1985年、1986年3次大整修,1998和1999年,又耗資30萬元,更新了大門前全部台階和檔土石坎,建成了門樓和辦公用房,擴展了烈士事跡陳列室;2002年至2004年,重建了墓區東西二座花崗石門樓,重修了陵園圍牆、烈士墓墓頂和花崗岩貼面,才形成今日氣魄。陵園內松柏蒼翠,綠樹成蔭;陵園外翠竹掩映,湖水蕩漾,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慈谿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鳴鶴鎮白洋湖的西南岸。從鳴鶴鎮往西,沿著長長的湖堤,過湖口村,折向南約半公里,便到了陵園。陵園建在小山半坡上,高出湖堤10餘米,大門朝東北,面臨煙波浩渺的白洋湖。由湖堤至大門,先向東跨15級寬大的石台階,轉而向南再跨25級,便是大門,大門兩旁有二尊石獅,不怒不嗔,卻有一股威嚴之氣。門樓巍峨,門楣上橫書"革命烈士陵園"六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門樓前方東西兩側各有千秋台一個,圍有石欄,憑欄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進門兩側,西為烈士事績陳列室,東為接待室。大門與墓穴間為瞻仰廣場,可容數百人憑弔祭掃。廣場兩側聳立高大的廣玉蘭樹,雅潔芬芳。陵園始建於1958年1月,占地面積5328平方米。後經1973年、1985年、1986年3次大整修,1998和1999年,又耗資30萬元,更新了大門前全部台階和檔土石坎,建成了門樓和辦公用房,擴展了烈士事跡陳列室;2002年至2004年,重建了墓區東西二座花崗石門樓,重修了陵園圍牆、烈士墓墓頂和花崗岩貼面,才形成今日氣魄。陵園內松柏蒼翠,綠樹成蔭;陵園外翠竹掩映,湖水蕩漾,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對聯

廣場墓穴間,有石台坎相隔,台坎兩邊均有引道相通,進入墓區的兩邊石門樓各有對聯二副:
東門正面魏書,聯語為:"驅陰霾興華夏一片丹心終不滅,抗強寇保家鄉兩間正氣自長存。"橫批:"功昭日月";背面隸書,聯語為:憶風雨歲月拋頭顱灑熱血終成偉業,看錦繡河山除荊棘建廣廈當慰英魂。橫批:繼往開來
西門正面為篆書,聯語為:"回溯崢嶸歷程無有犧牲何來幸福,緬懷英烈風範移易山河永仰光輝。"橫批"流芳百世";背面行楷,聯語為:"日月為證 鐵血豪情幸不負平生志,湖山作枕 青松碧波猶長思英烈心。"橫批:"風範永存。" 墓區居中立一大石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字,系毛澤東手書體,氣勢非凡。

排列

墓穴排列有序,均蓋枯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花崗岩石級,整齊劃一;青石護欄,莊重肅穆。幕區安葬著115名烈士,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直至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跨越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其中著名的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浙東工農紅軍第一師師長費德昭,大革命時期黨員寧紹台農民協會特派員沈邦祺等,還有一批無名烈士也合葬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