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

寧波市江北區慈城孔廟地處慈城鎮中心,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經歷代戰亂滄桑,屢有興廢,毀圯、建復和增擴,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占地面積17565平方米(含孔廟公園),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格局按中、東、西三軸線布局,規範工整,氣勢宏大,現為浙東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孔廟,是千年古縣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城孔廟
  • 建於:北宋慶曆八年
  • 占地面積:17565平方米
  • 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
概述,地理位置,相關記載,開放與保護,

概述

其主體建築,有欞星門六扉當泮池三橋、華表三對、大成門配石鼓三對,二旁東西挾門,大成殿高上石階數級東西有廡,明倫堂、梯雲亭東西齋房;東軸線建有儒學門樓魁星閣、文昌祠、土地祠、宰牲所、崇聖祠、教諭署等:西軸線建有尊經閣、名宦鄉賢祠、忠義孝悌祠、訓導署、節孝祠及牌坊、廣文祠等。整座孔廟共有殿、堂、祠、閣以及齋廡屋宇137間,四圍紅色宮牆,南牆上書斗大四字“宮牆萬仞”,左右置下馬碑文曰“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前通衢左右各置坊,東曰“騰蛟”,西曰“起風”。

地理位置

相關記載

據慈谿縣誌記載:北宋、雍熙元年(984),縣令李昭文為培育治國人材,始建縣學於縣治四十步。慶曆八年(1048)縣令林肇徙建於今址,由鄞縣令王安石撰慈谿縣建學記碑文,並貽書招邑人宿學杜醇為諸生師。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孔廟遭焚毀,淳熙四年(1177)募集巨資重建修復,大成殿、齋居、門廡、庖湢 、擴建東西兩廡。元至正年間,增建儀門文廟坊至學前埠頭,清同治十一年(1862)太平軍攻陷慈城,焚明倫堂,翌年重建,至清代鼎盛時孔廟已成為占地十八畝五分九厘宏大的建築群了。歷經重修擴建,獲清順治九年頒臥碑於明倫堂、康熙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雍正三年御書額“生民未有”、乾隆三年御書額“與天地參”、嘉慶三年御書“聖集大成”額、道光三年御書“聖協時中”額、鹹豐元年御書“德齊幬載”額,同治元年御書“聖神天縱”額、光緒六年御書“斯文在茲”額,建置四子像贊勒石成碑等。現存學宮內宋明古碑,重建慈谿縣學碑、撰者王安石、重建大成殿碑,重建慈谿縣學東西廡碑記,重修文昌祠碑,崇聖祠碑各一,明倫堂御頒臥碑、重建明倫堂碑、名宦鄉賢祠潘侯去思碑、節孝祠祏室、節孝祠記(四方)杜醇撰書:節孝祠大門修建節孝祀記。溯自漢唐以來儒學興起,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上行下效,士子科舉綿延,慈城地靈人傑,有淵源學風,共出進士519人,成為進士之藪,歷史上名人薈萃,諸如宋代著名哲學家楊簡,明代江南大儒桂彥良,清代翰林院編修、號稱“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姜震英等等,很多名彪史藉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詩人、學者,澤延至今人才輩出。

開放與保護


根據保護與開發並重,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文物發展工作思路,為保護、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2001年開始寧波市和江北區政府經過規劃,實施慈城古縣城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孔廟作為首期重點保護開發項目,投入資金1900萬,經過兩年多的精心修繕,2003年6月完成了全部建築的修繕工程並擴建了孔廟公園,現已成為千年古縣城——慈城一道獨特而亮麗的文化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