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怍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kuì zuò,釋義: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基本介紹 中文名:愧怍外文名:be ashamed拼音:kuì zuò注音:ㄎㄨㄟˋ ㄗㄨㄛˋ釋義:指慚愧;羞愧。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 詞目愧怍拼音kuì zuò引證解釋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鞏《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顏愧怍。”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明·方孝孺《與黃希范書》:“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無以報,不勝愧怍。”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翠仙》:“我不能幫你御窮,分郎憂衷,豈不愧怍?”清·袁賦正《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言》:“其間不能無所漏誤,直以見聞不及,文獻無征,故耳其與木本水源之懷,若何愧怍。”王蒙《雜色》:“這是一首曾經叫他落淚的歌曲,落淚之後他又惶惶不安,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老王》(楊絳):“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