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遇·之四》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陳子昂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樂羊為魏將。
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
乃屬放麍翁。
孤獸猶不忍。
況以奉君終。
作品注釋
骨肉且( 一作尚 )相薄。
孤獸猶( 一作且 )不忍。
況( 一作矧 )以奉君終。
創作背景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一位復古詩人,他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詩》。這些詩的形式都是五言古體(簡稱“五古”)。自從齊粱以來,詩體日趨浮誇、靡麗,只有文字之美,不見作者的思想懷抱。有漢魏風骨的五言古詩,幾乎已沒有人做。陳子昂作這三十八首詩,直接繼承了漢魏古風,從它們的淵源來講,可以說是復古。但是,他的詩掃除了齊梁舊格,為唐代五言古詩建立了典範,成為先驅者。
從他的影響來講,也可以說是創新。正如後來韓愈的古文運動一樣,口號是復古——“文起八代之衰”,而效果卻是開創了一種新的散文。文學史上有過好幾次復古運動,我們應當分別看待。有些復古運動是開倒車,例如明代李攀龍等人的復古運動。他們主張詩復於唐,文復於秦漢——“非三代秦漢之書不讀”。又如清代同光朝的一部分桐城派文家。有些復古運動是向前有所發展的,例如陳子昂的詩和韓愈的散文。順便提一提,十五世紀中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是以復古為口號,實質上是對當時奄奄無生氣的教會文化的革命,從而產生了人文主義文化。
《感遇詩》一共有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詩體,有四韻的,有六韻的,有八韻的,字數不等。它們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引述古代歷史事實,借古諷今。這一類詩可以說是繼承了左思的八首《詠史》。(二)主題並不涉及歷史事實,只是抒寫自己的感慨。這一類詩可以說是繼承了阮籍的八十二首《詠懷》和庾信的二十七首《詠懷》。(三)既不涉及歷史事實,又不明顯地表達自己的感慨,而字裡行間,好象反映著某一些時事。這一類詩可以說是繼承著陶淵明的《飲酒》和《擬古》,我們把它們稱為“感事”。但這三類也不是涇渭分明的,詠史和感事,有時混同;詠懷詩也有時引用一些歷史事實來作比喻。
《舊唐書·陳子昂傳》說,子昂“善屬文,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舉進士。”《新唐書》所記也差不多。這樣說,《感遇》詩是陳子昂舉進士以前的作品了。但三十八首詩中,所暗指的有許多是武則天執政時的事,第二十九首起句云:“丁亥歲雲暮”,全詩是為“荷戟爭羌城”而作,這分明是武后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的事,可知史傳所述有誤。作《詩比興箋》的陳沆以為陳子昂屢次觸犯武氏,深恐得罪,告退歸隱。其中有幾首詩是歸隱後所作。我們可以假定,《感遇》詩非一時一地所作,隨遇興感,陸續寫成,大多數在武則天酷政猖狂的幾年間。至於成進士以前,或歸隱以後,可能也有幾首,則為少數。
作品賞析
這首詩關係到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樂羊是魏國的將軍。魏文侯命他率兵攻中山,中山君逮捕了樂羊的兒子,把他殺死後,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為了表示忠於魏文侯,就吃下了這碗肉羹。魏文侯雖然重賞他的軍功,但是懷疑他心地殘忍,毫無父子骨肉之情。秦西巴是中山君的侍從,中山君孟孫出郊狩獵,得到一隻小鹿(麂),分付秦西巴牽回去。小鹿的母親一路跟著悲鳴不已,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孟孫以為秦西巴是個忠厚慈善的人,任命他為太子太傅,教導太子。
陳子昂為什麼忽然想到這兩個歷史故事,做一首詩來批判樂羊,讚美秦西巴呢?陳沆箋釋說:這首詩是諷刺武則天的。武則天為了篡政奪權,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殺了太子宏、太子賢、皇孫重潤。影響到滿朝文武大臣,為了表示忠君,自以為大義滅親。例如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剛天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使陳子昂十分憤慨,寫了這首詩,表面上是詠史,實質是諷諭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