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入神經(感覺神經)

傳入神經

感覺神經一般指本詞條

具有從神經末梢向中樞傳導衝動的神經稱為傳入神經。相當於所有的感覺神經。實際上把傳入神經稱為傳入(神經)纖維(afferent fiber)或傳入神經元則更為確切。從任何一個感覺部位出發向中樞傳導衝動的全部途徑稱為傳入神經徑路(afferentpathway)。自主神經大部分屬於傳出神經,但大動脈神經、頸動脈竇神經、迷走神經的肺部分枝等若干神經是傳入神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入神經
  • 外文名:afferent nerve
  • 定義:從神經末梢向中樞傳導衝動的神經
  • 形狀:光滑且圓形
概述,組織學特點,

概述

傳入神經由感覺神經纖維組成,其直接接觸到灰質的后角。與傳出神經的最大區別是傳入神經有一個“α”形的神經節。傳入神經形容結構間相對的連結,亦稱為感覺神經元;將神經刺激由受體或感覺器官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傳入神經細胞體的形狀是光滑且圓形的,結構包含有一長條的樹狀突及一較短的軸突,與特定的中間神經元連線。

組織學特點

由傳入神經纖維集合而成,外包有結締組織膜,膜中有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和脂肪細胞群。外膜及內部的神經束膜中布有血管。神經的一端由感覺纖維末梢分布於感受器,另一端與腦或脊髓聯繫。感受器感受機體內外的刺激後產生興奮,並轉化為神經衝動,經傳入神經傳入中樞,引起感覺或反射。
結締組織由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細胞數量較少,但種類較多,無極性,散在於細胞間質中。不同類型的結締組織中所含有的細胞數量、形態結構和機能也各不相同。細胞間質相對較多,包含基質和纖維兩種成分。基質呈均質狀態,有的為流動的液體,或粘稠的膠狀物,有的為固體。纖維為細絲狀,一般可分為膠原纖維、彈性(力)纖維和網狀纖維三種。
結締組織是一類同源性組織,都由胚胎時期中胚層的間充質細胞演變而來。間充質也由細胞和細胞間質兩種成分組成,主要存在於胚胎時期。間充質細胞為多突起的星形細胞,突起彼此連線成網狀,胞核較大,核仁明顯,胞質較少,呈嗜鹼性。
間充質細胞分化程度很低,具有很強的向多方面分化的能力。各種結締組織的細胞、血管的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都是由胚胎時期的間充質細胞分化演變而來。在成人體內的某些組織中,如網狀結締組織,仍然還保留了一部分具有分化潛能的間充質細胞,又稱為未分化的網狀細胞。
結締組織的存在形式多樣化,有液體的血液、纖維性的以及固體狀的軟骨和骨,以適應複雜的功能活動。
結締組織的分類,現如今尚無完善、統一的分類方法。一般根據形態結構,分為固有結締組織、軟骨、骨和血液四類。固有結締組織又分為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網狀結締組織、脂肪結締組織和粘液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的功能複雜,不同類型的結締組織具有不同的功能,彼此間既有分工,又有多能,總的來講主要具有聯結、支持、保護、防禦、修復、營養和運輸等作用。
成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也稱纖維母細胞,是纖維結締組織中主要的能產生纖維和基質的細胞,其形態構造決定於功能狀態。在功能活躍即產生纖維和基質時,細胞呈星形或梭形,胞體大,伸出多個粗短的胞質突起。細胞質較多,弱嗜鹼性。細胞核大,卵圓形,染色質顆粒細小稀疏,故著色淺,有1~2個明顯的核仁。在電鏡下,胞質富有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線粒體較多,高爾基複合體發達,有分泌小泡,在細胞膜附近的胞質記憶體在微絲束和微管。微管與分泌小泡的運輸有關。微絲束含有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細胞運動的結構,在微絲的作用下細胞能沿附著物的表面滑動。細胞功能不活躍或休止時,可稱為纖維細胞。這些細胞較小,突起少,較細長。胞質較少,弱嗜酸性,著色淺。細胞核較小,著色較深,核仁也較小。在電鏡下,細胞器減少,不發達。有人認為成纖維細胞是幼稚的細胞,常見於正在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和肉芽組織;纖維細胞是成熟的細胞,常見於已形成的結締組織內。成纖維細胞的形態除與功能狀態有關外,也與其所在的周圍環境有關,如細胞受到密集的纖維束擠壓時,胞體伸長,與纖維平行排列,細胞質形成幾個薄翼狀突起伸到膠原纖維之間,核也變細長,如腱細胞。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也產生基質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組成各種纖維的蛋白質在細胞內合成,釋放到細胞外後,聚合成纖維。基質蛋白多糖的蛋白質部分由粗面內質網產生,多糖部分由滑面內質網和高爾基複合體產生。成纖維細胞對結締組織的再生有重要作用。當創傷癒合時,傷口邊緣的成纖維細胞積極進行有絲分裂。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也分裂和分化,形成成纖維細胞。新生的成纖維細胞產生纖維和基質,它們與新生的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填充和修復傷口。近年研究證明肉芽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有新的特性,類似平滑肌細胞,胞質內有許多微絲和密體,可稱肌-成纖維細胞。有人認為這些變型的成纖維細胞對於肉芽組織的收縮、創傷邊緣的靠攏起著關鍵性作用。
組織細胞胞體大小不一,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長軸直徑可達20~50μm以上,邊緣多不整齊,呈撕紙狀。胞核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質為粗網狀,常有1~2個較清晰的藍色核仁。胞質較豐富,淡藍色,有少許嗜天青顆粒,有時含有吞噬的色素顆粒、脂肪滴、血細胞、細菌等。
脂肪細胞脂肪細胞是貯存大量脂肪的一種結締組織細胞。它所貯存的脂肪以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為主,聚成滴狀位於胞質中。根據脂滴大小與多少不同,脂肪細胞分為單泡脂肪細胞和多泡脂肪細胞。單泡脂肪細胞構成大部分脂肪組織即白(黃)色脂肪組織,並常單個或成群分布在疏鬆結締組織內。由於它的數量多、分布廣,故通常所謂的脂肪細胞就是指這種細胞。多泡脂肪細胞的分布局限,構成棕色脂肪組織。脂肪細胞由間充質分化的成脂肪細胞發育而成。成脂肪細胞的形狀與成纖維細胞相似,但其胞質內能蓄積脂肪。細胞內起初含有一些分散的小脂滴,後來小脂滴融合成一大脂滴,於是細胞呈典型單泡脂肪細胞的形狀。出生後新脂肪細胞通常見於有未分化間充質細胞的小血管周圍。
脂肪細胞呈圓球形或相互擠壓成多邊形,體積大,直徑可達120μm。胞質中央有一個大脂滴,占據細胞絕大部分容積,故此種細胞也稱單泡脂肪細胞。其餘胞質被脂滴擠到細胞周緣,成一薄層,胞核也被擠成扁圓形,位於細胞一側。在H.E.染色的石蠟切片標本中,脂滴已被溶去,脂肪細胞呈戒指狀。新鮮組織製成冰凍切片,以脂溶性染料蘇丹Ⅲ染色,脂滴則呈鮮紅色。電鏡下,脂肪細胞除有一個大的中心脂滴外,還有些微小的脂滴,在脂滴周圍的胞質中含有線粒體、少量內質網及游離核糖體和許多吞飲小泡,在胞核附近有小型高爾基複合體。
脂肪細胞是貯存脂肪的“脂庫”,機體根據對熱量的需求,向脂庫貯存或動用脂肪。用同位素研究脂肪代謝的資料表明,脂肪細胞內的脂肪即使在熱量平衡情況下,也不斷進行代謝更新。脂肪細胞貯存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由不同來源的脂肪酸與葡萄糖在脂肪細胞內代謝的中間產物α-磷酸甘油,在酶催化下合成的,合成後很快併入中心脂滴貯存。有資料表明,線粒體及內質網為甘油三酯的合成池,中心脂滴為貯存池。貯存的脂肪動用時,活化的激素敏感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將甘油三酯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釋放入血循環。脂肪細胞的脂肪代謝,受激素和神經的調節和控制。胰島素有促進生脂、抑制脂解的作用。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甲狀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高血糖素為脂解激素。激素通過脂肪細胞第二信使,激活甘油三酯脂肪酶,促進甘油三酯水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