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訓練教師

感統訓練教師

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從事感覺統合訓練的教師簡稱感統訓練師,感統訓練師訓練的對象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套用專業感統器材設定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統訓練教師
  • 失調的表現:注意力不集中
  • 原因:活動空間太小
  • 要求:掌握感覺統合的概念
要求,訓練中的作用,設氛圍,以人為本,耐心細緻,

要求

合格的感覺統合訓練教師需要掌握以下內容:
(一)感覺統合的概念
感覺統合術語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並廣泛地套用於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A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一般人的概念感覺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吸嗅覺,但實際上人類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覺卻是觸覺、前庭覺及運動覺。觸覺是指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前庭平衡覺是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碳酸鈣結晶體)來探測地心引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及保持身體的平衡。運動覺(又稱深感覺)是來自於我們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的感覺,它是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的感覺。人類的各種感覺學習貫穿了人的一生,簡單地講,這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感覺統合學習的最關鍵期是7歲以前,因為在這期間,人類的大腦發展特別快。
大腦的學習有賴於身體感覺的輸入,學習後的大腦則發揮其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由於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神經體系是非常複雜的,所以需要統合,如果這一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學習混亂,產生感覺統合失常的現象。這種學習在嬰幼兒期幾乎已經打下了80%的基礎。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胎位不正所產生固有平衡失常;
2.活動空間太小,爬行不足所產生前庭平衡失常;
3.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兒右腦感覺刺激不足;
4.早產或剖腹生產,造成觸覺學習不足;
5.祖父母採用傳統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縱;
6.潔癖症母親或保姆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及活動不足;
7.要求太多,管教太嚴,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
8.保護過度或驕縱溺愛,造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
9.過早用學步車,造成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10.延誤矯正,造成幼兒自信不足和不良習慣的定型化;
(三)感統失調的表現
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毫無原因懼怕某些學科,心理障礙多
看似聰明,卻膽小不敢
自言自語,無法和人溝通
容易跌倒或撞牆
咬手指或無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腳,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寫字無法在框內,筆畫經常顛倒
固執,脾氣暴躁
發音不佳,語言發展緩慢
粘人、愛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態不良,無法安靜
挑食、偏食、餐飲習慣不佳靜
喜歡爬高,卻不敢走平衡木
怕別人碰觸身體,容易吵架
愛旋轉遊戲,過久而不會暈眩
眼睛容易酸,討厭閱讀
(四)感統課程的設定
(五)感統器材的套用

訓練中的作用

感統訓練教師在感覺統合訓練中注重發揮以下幾方面作用:

設氛圍

幼兒尤其是感統失調的幼兒缺乏個人動機與興趣,主動性差,意志水平低下,在訓練中一味採取強迫手段,或者乏味的機械訓練,幼兒會產聲厭煩、恐懼、害怕等不良情緒,訓練遭到失敗,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訓練中創設良好的氛圍是至關重要的,讓幼兒喜歡身處其中,在快樂的氣氛下自動自發,全力去做,這樣也容易發展出原本不足的能力,教師創設良好的氛圍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音樂合理化。目前,各路專家、學者都在研究感統失調幼兒的康復訓練及特殊教育的有效方法,得到的一致結論是:音樂治療效果顯著。雖然我國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音樂治療才剛剛起步,然而國外早在數十年就將音樂治療或綜合音樂、舞蹈、繪畫等在內的藝術治療的方法與技術運用在特殊的教育中,為特殊教育拓寬了道路,並取得了顯著效果。感統失調幼兒對音樂敏感性強,教師在訓練中選擇一些他們喜歡的音樂,可以有效的調動和調整感統失調幼兒的情緒,使他們很快的進入到教師設計的遊戲活動中並配合治療,教師對音樂的選擇也要因人而異,音樂參與感統失調幼兒感覺統合訓練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情節趣味化。賦予感覺統合訓練過程遊戲化的情節,能增強趣味性、娛樂性,更進一步激起感統失調幼兒良好的情緒和積極從事活動的力量,從而使他們活躍起來。如趴地推球,球推進的是一個個小動物的嘴巴,仿佛在給小動物餵食;鑽進布袋,學做蠶寶寶,隨著蠶寶寶的一天天長大,鑽出布袋,跳著去遊玩;推著羊角球,鑽過山洞,繞過樹林,形成一列火車;做與平衡台上,和老師、小朋友拉大鋸;趴於滑板上,學做小烏龜,一邊游泳一邊和小魚、小蝦做遊戲;圈和罐相結合、紙和瓶相結合、滑板和布袋相結合,學做小鳥、小青蛙、小士兵;將奧特曼打怪獸、解放軍炸碉堡、警察抓小偷等感統失調幼兒所喜愛的情節融入感統訓練中,情節簡單明了,感統失調幼兒從中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到成功與自信,從而產生愉快情緒,在活動中也會更專注投入。 3、語言遊戲化。在感統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關心、啟發、暗示、引導和鼓勵指導感統失調幼兒,而不是以主觀命令去代替他們想、代替他們做,其目的是啟發他們的相法,使他們玩得更愉快。如,當感統失調幼兒“推小車”(羊角球)大漢淋淋時,可以用遊戲的口吻說:“小司機到加油站去加點油吧!”調節孩子的活動量。又如,為了讓感統失調幼兒掌握滑板趴的動作,教師可以用遊戲的語言說:“小烏龜快抬起頭來,小魚和小蝦游過來和你們做遊戲嘍!”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角色身份貫穿活動,教師處處以遊戲的口吻進行引導,感統失調幼兒定會興趣盎然,同時主動參與,達到鍛鍊身心的目的。
華夏愛嬰感統訓練課堂華夏愛嬰感統訓練課堂
4、動作兒歌化。單純講授動作的要領,感統失調幼兒很難理解而且會感到枯燥無味,如果將要領編成朗朗上口、充滿遊戲性和趣味性的兒歌,效果就會迥然不同。如,感統失調幼兒在跳床上跳躍,教師就可以說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樹起來,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又如,在“有趣的平衡台”中,要求幼兒利用身體的各部位在台上保持平衡。我們就編了兒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來做搖椅,左搖搖,右搖搖,象個快樂的不倒翁。”孩子們一邊搖,一邊跟著老師聽、念兒歌,既加強了作要領的掌握,又不單調枯燥,既調節了寬鬆自由的氣氛,又提高了感統失調幼兒活動的激情。
5、器材形象化。“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感統失調幼兒也不例外,”感統器材色彩鮮艷,造型美觀,能吸引感統失調幼兒的注意,引起感統失調幼兒的興趣。孩子看到它,想去摸一摸、試一試、玩一玩,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為了讓感統訓練變得更為生動愉快,讓感統失調幼兒變得更為積極主動,我們賦予這些器材生命、靈性,將它們形象化、遊戲化,並圍繞感統訓練的某一器材設計一系列的活動方法。如“有趣的滑板”,我們將它變成“汽車”,感統失調幼兒獨自坐在上面,手作方向盤狀,用腳跟幫助移動,前後左右開車;我們將它變成“小船”,感統失調幼兒臥於上面,以腹部為中心,抬高頭,抬起腿,用手臂當作船漿,使小船在水中只有滑行;我們將它變成“大轉盤”,感統失調幼兒趴在上面。靠雙手的雙掌來旋轉身體;還將她變成“小火車”,兩個、三個、四個感統失調幼兒連在一起,靠前一個孩子的力量帶動後面的幼兒前進;還將它變成“小推車”等等,既是一種力量鍛鍊,又是對頸部肌肉及協調能力培養。在日常的感統訓練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感統器材的獨特性,對各種感統器材進行大膽形象創新和想像,在將其貫穿、融入到活動中去,提高感統失調幼兒的學習興趣。

以人為本

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最重要的是:清楚地檢查出孩子在感覺統合基礎上的問題,再設計孩子可以盡力去玩的遊戲,使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的反應及協調順利發展。教師在訓練前要充分、科學評估學生情況,訓練時也要採用小步子、多循環的原則,設計遊戲難度適中,使感統失調幼兒“抬一抬腳就能夠吃到蘋果”,這樣感統失調幼兒會產生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幫助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目標,達到訓練的效果。教師且不要操之過即,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拒絕參與,這也是感覺統合訓練最容易失敗的地方。

耐心細緻

感統失調幼兒是一群特殊群體,大腦器質性損傷以及社會、家庭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感統失調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出現,表現為害怕情緒、發脾氣、易怒、愛哭鬧等一些現象,對於學生一時做不到的,教師要細心而有系統的引領,並將此做成計畫,用遊戲將這些不佳的感覺反應有效的加以組織。對於學生出現不良情緒,教師要馬上中止訓練,進行安撫,調整好學生的情緒,在訓練中教師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適時鼓勵也是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在遊戲中引發孩子的樂趣,無意中不斷地練習他原本作不到的能力,教師應適時鼓勵他“做做看、勇敢些試一試”,有效化解孩子情緒上的焦慮和緊張,並讓孩子逐步認識自己能力的成長,以建立足夠的自信心。訓練中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鼓勵方式也要形式多樣,並適時地鼓勵,如:教師可利用遊戲中的角色以鼓勵的口吻說:“這孩子真聰明,本領學得真好,熊媽媽真喜歡你!”“我們的本領可真大,都學會了輕輕推的本領。”又如:教師可採用與學生擊掌、撫摸頭等形體語言對感統失調幼兒進行鼓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