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案上數編書

感皇恩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霽,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髮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皇恩·案上數編書
  • 作者辛棄疾
  • 創作時間:公元1200年(慶元六年)舊曆三月
  • 創作背景:大理學家朱熹卒,作於初聞噩耗時
  • 表現:朱、辛有深厚友誼
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朱晦庵即大理學家朱熹,朱熹卒於公元1200年(慶元六年)舊曆三月,此詞中有“梅雨”句,是作於初聞噩耗時。  《宋史·辛棄疾傳》,“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櫂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可見朱、辛有深厚友誼,相知甚深。朱一生主要精力用於著述講學,理學、儒學到了他,得到完備發展。陳亮曾辛辣諷刺朱道,“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樂?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釣台捺不住,寫之雲台捉不定。”(《朱晦庵畫像贊》)陳主功利實用,全盤否定朱在哲學上的貢獻,把朱描寫得什麼也不是。在抗金問題上,朱持“振三綱,明五常,正朝廷,勵風俗”,“是乃中國治夷狄之道”,正如要遊說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來營救涸轍之鮒一樣,朱熹主張明明是腐儒之見。與辛棄疾的立竿見影痛快淋漓萬難說到一起,但辛對朱態度與陳亮大不相同,特別是朱卒於政爭中道學家被打倒之時,辛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往真誠哭祭,其高超識見與古道熱腸,八百年後仍令人嘆賞敬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擺脫驚悼與不著邊際的幾句蓋棺論定的俗套,一氣神行,寫朱也即寫自己,把朱熹的風範刻劃得凜凜如生,深情厚誼和痛惜之意自然流出,感人甚深。上片所寫陳列著幾本老莊的書齋是辛也是朱的,借環境刻劃人的精神,一石二鳥,迥異拙筆。“會說忘言始知道”中“忘言”出《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稼軒說朱熹就是會說“忘言”而知大道的思想家。按莊子原意,前說“得魚忘荃(誘餌),得兔忘蹄(捉兔下的套)”;後說“得意忘言”。大概指拋棄事物的形式和功利世俗的機心。因之辛詞才有“不自能忘堪笑”之句,要能自忘方可望對“大道”有所了解,肯定朱熹和自己都屬勘破了事物形式和突破了小我恩怨得失之人。到此辛酸會心處,忽一筆宕開,“今朝梅雨霽,青天好。”樂境寫哀,反筆。  下片感情激動,“一壑一丘,輕衫短帽”寫朱熹晦庵雲谷的幽居和衣著簡樸的形象。“子云”是西漢末哲學家揚雄的字,《太玄》是其著作,這裡將朱比揚。末謂朱熹思想將如江河行地萬古不廢,評價甚高。稼軒具眼,朱熹在南宋末就配享孔廟,後世位列“十哲”之次。

名家評論

鄧廣銘《書諸家跋四卷本稼軒詞後》認為:“前片云云,自是讀《莊子》之所感,後片之白髮句,則明是聞故人噩耗而發者,而子云以下諸語,更為最適合於朱晦庵身分之悼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宋代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同時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