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們對不同地理環境的感應認識特性、形成過程及其相互關係的領域。由於“感應”一詞在哲學和心 理學上通稱為“知覺”,因此感應地理亦稱知覺地理。
簡介,分類,
簡介
知覺相應於感覺而言,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知覺則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經過綜合作用後得到的整體反映。人們在對其周圍環境的感應(或知覺)的基礎上作出選擇,然後決定其行為。這種對環境的行為輸出是對環境感應作用的反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感應和行為交流過程常常是連續完成的,因此感應地理研究與行為地理研究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發展也是緊密結合的。
分類
感應地理從時間角度可分為歷史和現代兩方面。歷史感應地理強調,歷史地理學研究必須在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上研究當時人類對環境的感應認識過程。現代感應地理則著重研究居民、旅遊者、規劃決策人、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的人(如災害環境和宗教環境等)的感應認識過程(見行為地理)。
調查居民對環境的感應所編繪的各種意境地圖(或稱構想地圖),是形成和存留在居民腦中的地域格局圖式。對收集的樣本進行分類、歸納,並使地圖的表示抽象化,可編繪出不同居民集團的意境地圖。意境地圖是在人的空間行為基礎上形成的,可成為進一步合理指導空間行為的依據。
規劃決策人(包括企業經理階層)對環境的感應認識決定了他們的決策,不同的社會集團對社會各方面生活所持的態度,也是影響企業選址區位的重要因素。例如,一個地方的運輸成本、工資成本都較低,但是該區文化娛樂和社會交往活動貧乏,教育及公共服務條件差,也很難吸引企業到那裡投資建設,因為很難吸引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前去就業,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熟練勞動力,很難長期生存下去。此外,消費者的偏好因素,也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的配置。
對旅遊者的感應研究有利於設計滿足遊客行為的各種風景規劃,災害環境的感應研究有利於應付災害的發生和影響,宗教環境的感應研究有助於解答宗教迷信感應氣氛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