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考古(北京大學提供的慕課)

感悟考古(北京大學提供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感悟考古課程是北京大學於2017年秋季首次在智慧樹網開設的慕課課程、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授課老師是孫慶偉、杭侃、張弛、劉緒、吳小紅等。截至2021年4月,據智慧樹網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9學期,累計選課4.85萬人,累計學校281所,累計互動26.74萬次。

該慕課主要以考古學為主,讓人們了解和回顧歷史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悟考古
  • 外文名:Understanding Archaeology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授課教師:孫慶偉、杭侃、張弛、劉緒、吳小紅等
  • 授課平台:智慧樹網
  • 提供院校:北京大學
  • 開課時間:2017年秋季(首次)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適應專業,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考核標準,授課目標,課程特色,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作為近代學術體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考古汗龍歡學是隨著整個近代學術體系一同產生於歐洲的。大約在19世紀上半葉,開始形成自身的學科理論、學科方法,並有了初步的學術成果。中國很早雖然就出現了研究古代器物的金石學,但研究的對象乃是上面人們所說的非考古遺存,也就是傳世文物。真正的近代考古學是隨近代學術體系一道從西方傳來的,出現在20個世紀20年代。在這短短的一二百年間,考古學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學科。
大學裡教授的考古學是一個道譽辨勸學科,是現代學術體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科門類。考古學是利用實物遺存來研究過去歷史的一門學問。它的研究目的就是為了解過去的歷史,與歷史學的研究目的完全一樣,因此在學科分類系統中屬於人文科學中的充灑歷史學門類。考古學不同與文獻史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實物遺存,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實實在在的、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那些物質的東西。考古學可以研究99%以上的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可以研究90%以上缺乏文字記仔求嬸載地區的歷史;文獻記載的劣勢內容是有選擇的,也是可以被篡改的,而考古遺存沒有這樣的缺點;考古研究的對象是實物遺存,是可以利用來自數理化、天地生、農醫工等多種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手段來不斷加以研究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可以不斷提取出新的信息來。

適應專業

感悟考古課程主要面向考古學類專業學習。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開課時間授課教師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7秋冬
孫慶偉、杭侃、張弛、劉緒、吳小紅、趙輝、王幼平、韋正、徐怡濤、楊哲峰、秦嶺
1003人
第2次開課
2018春夏
5825人
第3次開課
2018暑假
233人
第4次開課
2018秋冬
4864人
第5次開課
2019春夏
6905人
第6次開課
2019秋冬
8510人
第7次開課
2020春夏
7683人
第8次開課
2020秋冬
7515人
第9次開課
2021春夏
待定
註:據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第1~9次開課學時均為32學時

課程簡介

考古學是研究中華文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學科,它的學科理論完全與社會學和歷史學相融合,它的研究方法、技術和手段則來自不斷創新的自然科學,使得考古學越來越像是一個人文與社科、人文與科學深度融合的交叉學科。但這並不能改變考古學研究的目的,考古學仍然是一個利用古代實物遺存來研究過去的歷史的人文科學學科。

課程大綱

第一章 初識考古學
1.1 考古學的正解
1.2 考古學為何文理兼收
1.3 考古遺存與“盜墓”“祖傳”
1.4 考古學的前世今生阿雅祖殼
第二章 考古學與古史重建
2.1 史學革命呼喚考古學
2.2 建設殷商新史
2.3 解碼無字天書
2.4 著國史與寫續篇
第三章 人類的由來
3.1 人類起源研究過程中的“黑洞”
3.2 人類最初的工具與行為特點
3.3 走出非洲的十字路口
3.4 承前啟後
3.5 現代人出現與發展
第四章 考古學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
4.1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過程與現狀
4.2 中國文明問題的提出
4.3 中國循煉趨文明起源的探索過程
4.4 現階段我們取得的基本認識(上)
4.5 現階段我們取得的基本認識(下)
第五章 追跡三代——夏商周考古
5.1 何謂三代考古
5.2 文明的開端——夏代考古
5.3 早期文明的輝煌——商代考古(上)
5.4 早期文明的輝煌——商代考古(下)
5.5 禮制辣遷企社會的建立——周代考古(上)
5.6 禮制社會的建立——周代考古(下)
第六章 持之以恆 無悔我心
6.1 研究方向的定位歷程
6.2 歷史時期(秦漢)考古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上)
6.3 歷史時期(秦漢)考古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中)
6.4 歷史時期(秦漢)考古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下)
6.5 感悟與寄語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
7.1 古代“封閉城市”的盛行與解體
7.2 豐富多彩的墓葬形式與隨葬品
7.3 “陶瓷”,“紡織品”與“軍事裝備”
7.4 佛教和道教遺存
7.5 通過考古遺存看對外文化交流
第八章 科技與考古
8.1 考古學的科技視野
8.2 測量時間之相對年代
8.3 測量時間之絕對年代
8.4 復原古代社會
第九章 中國建築的物與識
9.1 什麼是中國建築
9.2 認識中國建築的三個維度
9.3 中國建築的發展階段
第十章 去博物館的路上
10.1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上)
10.2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下)
10.3 博物館的設立、變更與終止
10.4 博物館管理
10.5 博物館的社會服務(上)
10.6 博物館的社會服務(下)
10.7 法律責任及附則
第十一章 發掘過去 發覺現在
11.1 公眾/公共考古的理論與實踐
11.2 土耳其 Catalhoyuk 遺址公眾參與研究計畫
11.3 河南平糧台遺址社區考古項目
11.4 倫敦考古檔案中心志願者計畫
11.5 公眾考古學的未來

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3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5.0分)+學習行為分(2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卷面分單項滿分
第一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二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三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四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五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六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七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八章 單元測試
10
1.3
第九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十章 單元測試
10
0.9
第十一章 單元測試
10
0.6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見面課實際得分/見面課總分*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單項滿分
在路上的建築考古
5.0
隋唐陶瓷之美
5.0
中國古代墓葬神煞從哪裡來?
5.0
肯亞出土中國瓷器所體現的海上貿易的階段性及相關問題討論
5.0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1、期末考試得分=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權值。
2、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3、試卷:教程考試。

授課目標

  1. 了解考古學的學科特點、學科使命、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中國考古學的歷史、現狀和成就。
  3. 洞察學術大勢,尋找學術前沿。

課程特色

該課程有著學科體系系統權威的解讀,並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也有對學術前沿精準前瞻的把握。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孫慶偉,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杭侃,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副秘書長。
張弛,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劉緒,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吳小紅,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輝,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王幼平,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韋正,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怡濤,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文物建築教研室主任。
楊哲峰,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秦嶺,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見面課實際得分/見面課總分*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單項滿分
在路上的建築考古
5.0
隋唐陶瓷之美
5.0
中國古代墓葬神煞從哪裡來?
5.0
肯亞出土中國瓷器所體現的海上貿易的階段性及相關問題討論
5.0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1、期末考試得分=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權值。
2、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3、試卷:教程考試。

授課目標

  1. 了解考古學的學科特點、學科使命、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中國考古學的歷史、現狀和成就。
  3. 洞察學術大勢,尋找學術前沿。

課程特色

該課程有著學科體系系統權威的解讀,並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也有對學術前沿精準前瞻的把握。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孫慶偉,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杭侃,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副秘書長。
張弛,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劉緒,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吳小紅,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輝,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王幼平,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韋正,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怡濤,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文物建築教研室主任。
楊哲峰,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秦嶺,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