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事八首
- 作者:朱德
- 作品名稱:感事八首 寄南征諸將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興》詩韻·寄南征諸將①
南征諸將建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②。
國賊軍心驚落葉,雄師士氣勝秋風。
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
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南征諸將建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②。
國賊軍心驚落葉,雄師士氣勝秋風。
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
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注釋譯文
①感事:對事物有所感觸、感慨。反映這種內容的詩稱感事詩。南征諸將:指1947年夏秋之際強渡黃河,越過隴海路南征的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陳庚等同志。
②勝算:語出《孫子·計篇》:“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後因稱能夠克敵制勝的計謀為“勝算”。
②勝算:語出《孫子·計篇》:“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後因稱能夠克敵制勝的計謀為“勝算”。
創作背景
1947年,是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大轉折的一年。在解放戰爭第一年的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100多萬軍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這年3月,蔣介石、胡宗南的國民黨反動軍隊進攻延安。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陝北,領導全國的解放戰爭,朱德、劉少奇等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黃河以東地區,執行中央委託的工作。這一年的7月至9月,國內戰爭形勢起了一個根本變化,即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國民黨反動軍隊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這一轉變是以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陳賡三路大軍強渡黃河、越過隴海鐵路向南進攻,把戰爭推進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標誌的。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朱德揮毫寫下了該詩。
作品鑑賞
詩的首聯:“南征諸將建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出句以“南征諸將”四字扣題,然後又以“建奇功”三字直抒胸臆,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南征諸將的由衷讚美之情。1947年夏秋間,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栗裕、陳賡等將領,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偉大戰略部署,率三路大軍強渡黃河,南下到國民黨統治區作戰,從而勝利實現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偉大歷史性轉折。因此,朱德在這裡稱讚他們為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為解放全中國建立了“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形象地描繪了南征諸將那種叱吒風雲、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勝券穩操、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和風貌,同時也指出了“南征諸將建奇功”的根本原因。讀罷此句,南征諸將的那威武、高大的大將形象已活生生地浮現在人們眼前,令人崇敬、欽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對南征渚將的熱情讚頌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頷聯、頸聯承接了首聯“建奇功”三個字,鋪展開來,描寫了“南征渚將”在軍事上、政治上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在頷聯兩句中,作者化用了成語“秋風掃落葉”,把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比作殘敗的落葉,把威武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比作強勁的秋風,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再現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長驅南下,直搗敵人心臟;向國民黨反動派展開全面大反攻的波瀾壯闊的動人場面,展現了解放軍鬥志昂揚,勇猛威武,如秋風掃落葉般地橫掃國民黨反動派的殘兵敗將的浩大聲勢和赫赫軍威。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指出的那樣:“解放軍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人民歡聲雷動。整個敵我形勢,和一年前比較,已經起了基本上的變化”。
在這首詩里,作者用“秋風”來比喻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則又賦予了“秋風”以全新的含義和意境,並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實在是無比恰當,表現了作者在用詞方面高度的靈活性,令人拍案叫絕。
頸聯“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作者在描寫了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展望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前景。前句描寫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獨裁專制統治,使國家長期處於貧窮、落後、混亂之中,廣大勞動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長期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在這裡首先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實際上是為“解放旌旗滿地紅”作一鋪墊。正因為有獨裁、有壓迫,人民才要起來革命,才要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求得解放和自由;正因為人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所以才嚮往光明,爭取光明。黑暗終究要過去,違背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的東西,終究要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人民解放戰爭,正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了人民的意願,因此,才能無所而不勝。從“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和整個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中,完全可以斷定,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專制統治已經不會長久了,革命勝利的紅旗不久就會插遍祖國大地。
從總體上講,頷聯和頸聯都是承接了首聯“建奇功”而鋪寫開來的,從軍事和政治這兩個方面,描寫了“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業績,反映解放軍開展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但就頷聯與頸聯來看,雖然是寫了兩個方面,但它們也有其內在的有機聯繫。一方面,頷聯是頸聯的基礎和前提,頸聯是頷聯的繼續和發展,是結果。正因為解放軍在戰場上、在軍事上的大好形勢,所以才必然導致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被推翻,才能夠得出“革命旌旗滿地紅”的科學預見。事實也正是這樣,僅僅過了兩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便宣告了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徹底土崩瓦解。另一方面頷聯到頸聯,由軍事寫到政治,這使詩意又大大向前推進一步,表現了更加廣闊和深層的含義。因為軍事鬥爭歷來都是政治鬥爭發展到—定階段的產物,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手段,是為政治鬥爭服務的。軍事鬥爭的勝敗,往往決定著政治鬥爭的輸贏。所以到頸聯為止,詩的主題才充分表達了出來,從而也使詩歌達到了高潮。
就一般情形來說,這首詩到這裡已經是非常完滿了,完全可以結束全詩。但作者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鋪寫一筆,用“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來收束全篇,從而又推出新的詩意,語重深長地叮囑“南征諸將”,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一定要再接再厲,繼續乘勝前進,將革命進行到底,打倒蔣介石,把祖國的錦繡河山從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下解放出來,交還給人民,讓億萬人民都來當家作主人。這一結尾不僅照應了開頭,使全詩結構更趨嚴謹和完善,而且使全詩的意境開拓了出去,起到了言猶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讀來令人感到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朱德這首詩,語言上並未精雕細鏤,而是以樸素生動的民眾語言、極其恰當的比喻和十分強烈的對比,生動而形象地歌頌了“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功績,描寫了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抒發了作者的戰鬥豪情,使全詩在凝鍊中見豪放,給人以氣勢磅礴、叱吒風雲之感。可以說,在這首詩里,作者把深刻而豐富的政治內容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也為世人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樹立了典範。
頷聯、頸聯承接了首聯“建奇功”三個字,鋪展開來,描寫了“南征渚將”在軍事上、政治上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在頷聯兩句中,作者化用了成語“秋風掃落葉”,把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比作殘敗的落葉,把威武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比作強勁的秋風,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再現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長驅南下,直搗敵人心臟;向國民黨反動派展開全面大反攻的波瀾壯闊的動人場面,展現了解放軍鬥志昂揚,勇猛威武,如秋風掃落葉般地橫掃國民黨反動派的殘兵敗將的浩大聲勢和赫赫軍威。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指出的那樣:“解放軍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人民歡聲雷動。整個敵我形勢,和一年前比較,已經起了基本上的變化”。
在這首詩里,作者用“秋風”來比喻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則又賦予了“秋風”以全新的含義和意境,並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實在是無比恰當,表現了作者在用詞方面高度的靈活性,令人拍案叫絕。
頸聯“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作者在描寫了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展望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前景。前句描寫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獨裁專制統治,使國家長期處於貧窮、落後、混亂之中,廣大勞動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長期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在這裡首先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實際上是為“解放旌旗滿地紅”作一鋪墊。正因為有獨裁、有壓迫,人民才要起來革命,才要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求得解放和自由;正因為人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所以才嚮往光明,爭取光明。黑暗終究要過去,違背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的東西,終究要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人民解放戰爭,正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了人民的意願,因此,才能無所而不勝。從“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和整個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中,完全可以斷定,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專制統治已經不會長久了,革命勝利的紅旗不久就會插遍祖國大地。
從總體上講,頷聯和頸聯都是承接了首聯“建奇功”而鋪寫開來的,從軍事和政治這兩個方面,描寫了“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業績,反映解放軍開展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但就頷聯與頸聯來看,雖然是寫了兩個方面,但它們也有其內在的有機聯繫。一方面,頷聯是頸聯的基礎和前提,頸聯是頷聯的繼續和發展,是結果。正因為解放軍在戰場上、在軍事上的大好形勢,所以才必然導致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被推翻,才能夠得出“革命旌旗滿地紅”的科學預見。事實也正是這樣,僅僅過了兩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便宣告了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徹底土崩瓦解。另一方面頷聯到頸聯,由軍事寫到政治,這使詩意又大大向前推進一步,表現了更加廣闊和深層的含義。因為軍事鬥爭歷來都是政治鬥爭發展到—定階段的產物,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手段,是為政治鬥爭服務的。軍事鬥爭的勝敗,往往決定著政治鬥爭的輸贏。所以到頸聯為止,詩的主題才充分表達了出來,從而也使詩歌達到了高潮。
就一般情形來說,這首詩到這裡已經是非常完滿了,完全可以結束全詩。但作者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鋪寫一筆,用“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來收束全篇,從而又推出新的詩意,語重深長地叮囑“南征諸將”,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一定要再接再厲,繼續乘勝前進,將革命進行到底,打倒蔣介石,把祖國的錦繡河山從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下解放出來,交還給人民,讓億萬人民都來當家作主人。這一結尾不僅照應了開頭,使全詩結構更趨嚴謹和完善,而且使全詩的意境開拓了出去,起到了言猶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讀來令人感到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朱德這首詩,語言上並未精雕細鏤,而是以樸素生動的民眾語言、極其恰當的比喻和十分強烈的對比,生動而形象地歌頌了“南征諸將”所取得的偉大功績,描寫了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大好形勢,抒發了作者的戰鬥豪情,使全詩在凝鍊中見豪放,給人以氣勢磅礴、叱吒風雲之感。可以說,在這首詩里,作者把深刻而豐富的政治內容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也為世人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樹立了典範。
作者簡介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人,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