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青年作家村岡同朋友野野村的妹妹夏子相愛。夏子姑娘是一個健康、活潑、美麗、溫柔的女性,喜愛村岡的作品,對他很崇拜。兩個人的感情日深。村岡在巴黎工作的叔叔來信邀他去法國旅行,他猶豫不決,不願離開夏子。野野村勸他不要放過這個機會,去西方看看,考察一下那裡的藝術。夏子也說他走後,自己可以好好學點東西。於是,村岡就啟程西渡了。臨行前他倆確立了婚約,雙方都想像著重逢之日的歡樂。以後,村岡無論是在旅途中,還是在巴黎,同夏子之間,魚雁傳情,互訴衷腸。他們各自在日曆上畫了圈,每天塗掉一個。這次離別使他們切身感受到了相思之苦,決心今後再不分離了。終於,啟程歸國的日子到了,輪船一天天靠近了日本,村岡沉浸於幸福的期待之中。當輪船還剩下十八天就可抵達日本時,村岡突然接到夏子病逝的電報,這無情的打擊使他痛不欲生。夏子死了,帶走了幸福的期待,帶走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是村岡在雙淚長流時,仍然決心振作起來,和自然鬥爭,勇敢地活下去。
人物介紹
村岡:村崗是一個不得志的作家,因緣際會得到野野村賞識,與其成為好朋友。常常去拜訪他,因而結識了野野村的妹妹夏子,但是對夏子的印象並不深。夏子很喜歡村崗的作品。並且悄悄地暗戀著村崗。村崗應野野村之邀參加野野村生日派對,卻在派對上被一群年輕的文學青年刁難,正當村崗束手無策之時,夏子用一個乾脆利落的空翻解了村崗窘境。自此以後村崗發現自己忘不了夏子,兩人在慢慢的來往中,村崗漸漸被生機勃勃的夏子吸引,與之成為了戀人。村崗的母親擔心村崗和夏子的感情,拜託在巴黎的叔叔邀村崗去巴黎。村崗應叔叔之邀前往巴黎。村崗在巴黎期間二人鴻雁傳書,千里遞相思。
夏子:夏子是大正時期接受新式教育天真活潑的女學生,因哥哥野野村與村崗的來往與村崗有了交集,夏子喜歡看村崗的作品。夏子迷上了村崗作品的同時也迷上了村崗本人。夏子是個聰明又勇敢的女孩子,當她看到喜歡的人被那些文學青年刁難,勇敢地站出來用一個漂亮利落的空翻解了村崗的窘境,此時的夏子已經在無意識中為自己的愛情做出努力。當夏子收到村崗的來信,拜託她為朋友的派對出一個節目時,夏子便費盡心思編排了很有意思的節目,把自己獨特的一面展示給村崗看,大方地向村崗展現自己,讓他認識美好的自己,吸引他的目光。甚至為了和村崗交流,不惜撒謊也要留住想要回家的村崗。撒了謊又能很坦率承認直接地告訴村崗“我要不那么說的話,您就回家了,所以我就撒了個小慌”。夏子和村崗兩情相悅,卻因為村崗去巴黎遊學而分別。夏子在日本痴痴等待村崗歸來,二人鴻雁傳書,千里遞相思。夏子在經過半年的等待之後,終於盼到了村崗的歸期,卻在村崗的歸途中突染流感,抱病而亡。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愛與死》是一篇富有濃郁詩意的小說,也是一出令人無限惋惜的愛情悲劇。村岡和夏子之間的相愛,是兩個自然人之間純潔心靈相通的愛情象徵,既無任何的社會功利的陰影,也沒有外界的壓力,而是出於純真的、健康的愛,任何人都不會懷疑他們之間幸福時刻的到來。而且,這種純真的愛情,同人生的偉大理想和對事業追求的頑強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村岡才能在熱戀中離開情人,隻身遠渡重洋,到巴黎去為完成事業的追求而學習,夏子也鼓勵情人,去為未來的理想而奮鬥。然而,命運的捉弄,卻使得這對情人在幸福即將伸手可得之時,意外地受到沉重的打擊,這就是夏子之死於流感,使這兩顆美好心靈的懂憬完全化為泡影,造成令人難以接受的悲劇結局。值得令人告慰之處,在於村岡並沒有被命運之神的打擊所壓倒,他在悲痛之餘,還是振作精神,勇敢地生活下去。這結尾,使村岡那種自然人的色彩,更加濃厚了。
村岡和夏子之間的完美愛情,無疑地是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化的產物。這種理想,同作者早年所積極參與的白樺派的那種讚美友誼和忠誠,歌頌青春和愛情的藝術主張是一致的。但是,1939年的日本現實,同白樺派活躍文壇的時期的社會情況相差太大。在軍國主義嚴厲統治下的日本,這種完美的受情,是難以實現的。但作者既難以如實地反映苦難、血腥和殘忍相混合的現實,又不願他的主人公的美好愛情受到黑暗勢力的玷污,只好求諸於“命運”這個令人難以捉摸而且誰也無力扭轉的力量,來結束這場難以實現的愛情。這一藝術構思,既把村岡和夏子之間達於頂點的完美愛情上升到永恆的地位,讓他們之間的自然美,完整地、純真地永遠保留在人們美好的記憶之中;同時,也避免了對現實社會的醜惡涉及。
從主題上說,雖然在該作品裡不能找出驚人的思想,但是《愛與死》的確是很清晰地指出了這樣的兩點: (一)“人生不是以快樂為目的”,“人生是有更嚴肅的義務”。作品的主人公決不是戀愛至上主義者。他希望展開他的文學事業,為大眾服役,來完成人生的嚴肅義務。(二)當女主角因病死亡,男主角從巴黎回到東京時,痛悼之餘,咬緊了牙關很悲慘地申訴:“我沒有不想到死的事。但是死能安慰已死的人嗎?”“我所能為的只有為活著的人們勞動。可憐的人在這世間太多了。未死而將死的人,無法活得下去的人都是可憐的。”“我只是想對這慘酷至極的命運怎樣復仇……不論一敗,再敗,三敗,我都要爬起來,圖報於夏子的愛與靈。”僅僅這一點,在殉情習俗是流行的日本人看來,的確是一次相當激烈的革命了。而也正是為了這一點,從男女愛轉移到人類愛,使作品具備了狹義的“愛”與“死”以外的更廣大和更崇高的價值。所以即使從“愛”的主題上看,這部作品也有它獨到的見地和哲學。
藝術特色
該小說在藝術方面,表現了作者細膩的心理描繪的手法,把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和發展,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如見其面,如聞其聲。特別是根據小說的構思,把主人公的幸福一步步推到頂端時,突然發生意料不到的大轉折,把他們又拋入痛苦的萬丈深淵,形成強烈的對比,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作者讓他的人物在最幸福的時刻由於命運的捉弄而死去,從而讓最幸福的生活永恆化,這是作者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品影響
日本電影《生死戀》,改編自作者的《愛與死》和《友情》兩部作品。
作品評價
日本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山室靜:《愛與死》傾向於拯救戀愛婚姻這樣明朗的部分,對於其立體形象中的黑暗低俗的部分欠缺探討的熱情和耐性。
日本評論家鬼井勝一郎:《愛與死》與《友情》相比,其不同之處在於描寫在歐洲的美術巡遊時思考了死亡的問題,接受了作者因為《友情》而散播的種子現在來收穫的印象。其收穫就是“死亡”的意義,正是由於“死亡”才更加迫切的需要愛的存在。
出版信息
《愛與死》首次刊載於昭和十四年(1939)七月的《日本評論》雜誌上,後與另一篇小說《完美的薔薇》合編為一冊出版單行本,多次再版,並收入二十五卷集的《武者小路實篤全集》。1948年,中國的《文藝春秋》雜誌,刊載了《愛與死》的譯文,譯者林煥平。
作者簡介
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日本東京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武者小路實世,是一位子爵,在實篤兩歲時去世。1908年武者小路實篤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荒野》,內收他寫的小說、詩歌及隨筆。1910年武者小路實篤與
志賀直哉、木下利玄、
有島武郎等創辦了《白樺》雜誌,先後發表了《
天真的人》《
他的妹妹》《幸福的人》和《友情》等作品。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白樺》也隨之停刊,此後他致力於《井原西鶴》《釋迦》《托爾斯泰》《西鄉隆盛》等一系列人物傳記寫作以及繪畫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出版了《東西方六大畫家》《美術論集》《畫集與畫論》等著作。同時也寫了《愛與死》《幸福的家庭》等作品。1942年,他一反以前的反戰態度,寫了《大東亞戰爭之我見》等文章,支持侵略戰爭。戰後的主要創作是1951年完成的長篇小說《真理先生》。同年獲
日本文化勳章,第二年被吸收為日本藝術院會員。1976年去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