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科行動

《愛科行動》是一種創新的科普活動。簡而言之,培養社會熱愛科學風氣的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科行動
  • 類型:創新的科普活動
  • 屬性:培養社會熱愛科學風氣的行動
  • 動因:興趣和需要
愛科行動概述 ,動因唯二理論,愛科行動的背景與意義,未來科技暨世界UFO大會,《愛科行動》:民間科普第一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摘),美國家科學院長自我最高評價是科普貢獻,《愛科行動》將替代令人擔憂的中國去娛樂化,

愛科行動概述 

目標直截了當:通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科普活動,讓每一個人都深切體會到,科技不但可以改變世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對他個人更為重要,能夠使他的生活更加美好、享受生活。愛上了科技,就能改變他的命運,成就事業,擁抱未來。讓社會大眾都有這樣切身體驗,就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使社會大眾對科學產生巨大興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具備了發展的無限動力,中國必然迅速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愛科行動》與眾不同之處是,將傳統的灌輸式、推動式科普轉變為吸引式、牽引式科普的一種長效科普活動機制,旨在利用人們的興趣點,提高全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讓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科學,熱愛科學探索,熱愛科學研究。也是我國利用社會資源鑄造科普長效機制的第一步。

動因唯二理論

人們對任何事物的熱愛只有兩個理由,一是興趣,二是需要。
人類對科學的探索研究並不例外。
所以,無論是黨員、幹部、青少年、學生,乃至全社會公民,讓他們熱愛科學、熱愛探索,只能以興趣引導。

愛科行動的背景與意義

由世界華人UFO聯合會,上海市UFO探索中心,大連市UFO研究學會等多家社會團體共同發起的《愛科行動》,將以社會力量這個嶄新角色,配合政府廣泛、深入、高效地推動和探索、創新科普工作。
愛科行動將極大地提高全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讓世人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科學,熱愛科學探索,熱愛科學研究。
科普要“以人為本”、“以需為先”、“以用為上”,動員和引導廣大公眾主動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在社會上不斷掀起“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和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
怎么熱愛,是愛科行動的關鍵,這就必須用興趣和需要來調節人們對科學的態度。
愛科行動不是一般的科普活動,一般的科普是用被動的方式方法來督促人們接受科學知識,對於科普對象而言,是被動式,填鴨式,被灌輸主動方希望推廣的知識,屬於作用力在受體後方的推動式科學普及;而愛科行動,將改變以往的方式,使科普對象變被動為主動,我們用興趣和愛好吸引科普對象,使人們對科學的探索研究為吸引力,牽引科普活動,牽引科技發展,牽引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就好比汽車的前置發動機與後置發動機的區別。

未來科技暨世界UFO大會

這次大會,我們將評選“科普先鋒”,以表彰對科普有重大貢獻者。沒有任何限制條件,只要對科普工作有重大的貢獻的人均可以參加評選,單位推薦、個人自薦、社會公推均可。評選辦法是先報事跡、重要成果,我們將事跡與成果刊登在網站,由全民公平、公正、公開評選,不設專家評審,完全由規定期限內投票結果決定,然後申請國家、地方有關部門給予獎勵,或申請優秀企業給予獎勵。
第二屆“科普先鋒”評選活動,限制公務人員參加,因為一般參與科普的公務人員是職務範圍內的工作,而通過這次大會,我們已經點燃了利用社會力量進行科普的火種,一定有熱愛科普,熱愛國家,並為我國科普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人士,我們理應表彰在平凡崗位利用社會資源為科普做出貢獻而更顯偉大的人。評選與獎勵辦法與第一屆相同。

《愛科行動》:民間科普第一動

目標:強我中華,讓中華文明遠播世界。
《愛科行動》是世界華人UFO聯合會,上海市UFO探索中心,大連市UFO研究學會等共同發起的科普活動。也是中國民間社團組織《科普行動》的第一步。國家科委、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國科協、九三學社、團中央、婦聯,各地人民政府將大力支持《愛科行動》。
配合《愛科行動》,我國第一部國產數字天象節目《迷離的星際》將在全國影院、天文館、科普基地廣泛展演。這是國內最高水平的數字版天象表演節目,也是各大影院將純中國製造的科普大片奉獻給中國人民和愛科行動。愛科行動還將舉辦科技電影周,聯合全國各大影院,統一公映《太空英雄》等具有代表意義的、高水平的科技電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摘)

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法。
社會團體 及其他組織應當開展科普工作。
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
國家保護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權益,鼓勵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自主開展科普活動,依法興辦科普事業。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可以按照市場機制運行。
科學技術協會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科學技術協會組織開展民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支持有關社會組織和企業事業單位開展科普活動,協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規劃,為政府科普工作決策提供建議。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象的特點組織開展科普活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摘) 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制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根據有關調查,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質不高;大多數公民對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是政府引導實施、全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科普長效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科普設施、隊伍、經費等資源不足;大眾傳媒科技傳播力度不夠、質量不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未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主動性尚未充分調動。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旨在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儘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科學素質綱要》提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在“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任務與措施和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
綱要明確指出:
鼓勵和支持科普創作、科技傳播專業團體發揮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範,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源開發。
制定鼓勵和吸引境內外機構、個人獨資或合作興辦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機構的政策。
增強科技界的責任感,支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

美國家科學院長自我最高評價是科普貢獻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二樓會議室,剛剛報到參加2004年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Bruce Alberts就接受了記者採訪。讓記者“吃驚”的是,這位在分子生物學領域造詣頗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對自己所做貢獻的最高評價竟然是“科普”
至今,Bruce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的位置上共工作了11年,不久就將從這個位置上卸任了。他是在本報記者問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科普機制時,才談到自己在科普和科學教育方面的主張和經歷的。他說,科普是自己在位11年所做的“主要貢獻”。11年間,他在對孩子的科學教育方面花了很多精力,主要是希望通過科學教育的途徑,促進美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一個好的科學家應該搞基礎教育,基礎教育不能單純交由政府操辦。”他說。
Bruce的主張是要對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調整,讓教師們將時間花在激發孩子們的科學興趣上,而不是死記硬背。他的一個計畫是“幫助5到14歲的孩子對科學產生追求”,促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科學研究產生嚮往。
在Bruce看來,科學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科學,它研究如何才能培養出更好的人才,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使科學得到更好的發展。據Bruce介紹,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幫助孩子如何產生科學興趣的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探討的主要問題就是科學的教育方法。他認為,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科普和科學教育能夠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們應該嚴肅地看待科學教育,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都是通過政府來做教育的。”
據Bruce介紹,美國國家科學院也在和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合作探討科學教育方面的問題。這個合作同樣得到了曾任中國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的支持。
“很難想像人在成年後開始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當然,包括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機會。”Bruce說。
應記者要求,和藹熱情的Bruce還以自己小時候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興趣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我自己的經驗是,只是死記硬背沒有一點意思,而自己動手、有創造地去考慮問題才好玩。12歲的時候,我就曾為弄懂電視機的原理和構造,動手查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因為按要求我必須向同學們把電視到底是怎么回事講清楚。有興趣就會去詢問,這是我對科學教育本身的經驗。
另據記者了解,世界科學聯合會共有全球各國的90個科學院作為成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是世界科學聯合會的聯合主席之一。(本報記者李占軍)專訪美國科學院院長:美科技稱雄全球秘訣何在 本刊專訪美國科學院院長布魯斯·艾伯特(Bruce Alberts)教授
新聞周刊:在美國,科學是受到普遍尊重的。美國人的科學精神來自何處?您覺得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讓科學精神在中國深入人心?
布魯斯·艾伯特:我不知道為什麼美國人會如此尊重科學和科學家。歐洲人就不如美國人尊重科學,這是事實。美國人如此尊重科學,這讓我們很高興。
我想,這可能跟美國人愛看報紙有關。美國的紙媒體非常好,比英國好得多,人們可以從中讀到很多有趣的東西。《紐約時報》每個星期二都會有一個精彩的科學版,很多其它報紙也做得很好。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方式。我認為科技記者非常重要,他們使信息到達讀者。電視新聞也是如此。因此媒體尊重科學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教育很重要,要讓人們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不但要對小孩進行科普教育,還要對中國小老師這些基礎教育者進行科普教育。
政府應該鼓勵有風險的科學研究——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有投入就一定會有結果。必須克服投入就一定要出結果這一想法。

《愛科行動》將替代令人擔憂的中國去娛樂化

現在,我們的電視、報紙、網路,充斥的娛樂節目,讓我們科普工作者實在不敢恭維,我相信,他會讓我們國家領導人更加擔心,這些低級庸俗、拜金主義、不良風氣、歪門斜路的東西,到底想把我們的社會風氣導向何處,能把我們青少年思想引向何方?其實,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更為可怕的是什麼?是竟然有排行前列的收視率!這說明什麼?還會如何發展?我想,明智的人都知道,做節目的人也不會不知道!所以,我們十分需要為整個社會樹立一面旗幟,弘揚一種精神,尋找一些替代,扭轉一些風氣,那就是以興趣引導全民崇尚科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