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創作長篇小說)

愛情筆記(阿蘭·德波頓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愛情筆記》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愛情筆記》講述一對青年結識於巴黎至倫敦的客機上,隨後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結構很完整:浪漫邂逅、熱度升至頂峰、後猶如花香漸淡開去、熟悉後的倦怠、女友移情別戀、挽回無望、自殺、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為過去,又一段愛情拉開序幕。

該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筆觸對普通人的愛情本質展開了一系列哲學思考和探索,展現給讀者的是作者“對當代西方生活的精彩的精神分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愛情筆記
  • 外文名稱:Essays in Lov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英】阿蘭·德波頓  
  • 首版時間:1993年11月
  • 字數:15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愛情筆記》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現代城市白領的愛情故事:一個年青的建築設計師在飛機上邂逅一個年青的女設計師。他們一見鐘情、相戀同居;而女主人公卻移情別戀。小說以男主人公結識新女友,並邀請她共進晚餐而結束。不同於一般的情愛小說,德波頓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寫情愛小說中常有的男歡女愛的場景,更沒有靠離奇的小說情節吸引讀者。他的非凡之處在於把對現代愛情各階段的一系列的哲理思考與平庸的故事融合起來。結合他特有的寫作手法:調侃式的細節描寫、圖表式的理性分析把他對現代愛情的淵博哲思及對愛情本質的獨到見解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品目錄

一 愛情宿命論
七 不和諧的音符
十三 親密
二 理想的描述
八 愛情與自由
十四 “我”的確認
二十 心理宿命論
三 誘惑的潛台詞
九 美麗的含義
十五 情感的間歇
二十一 自殺
四 真實的自我
十六 懼怕幸福
二十二 基督情結
十一 你愛她什麼
十七 攣縮
二十三 省略時間
馬克斯兄弟式思維
十二 懷疑與信念
十八 愛情恐怖主義
二十四 愛情的課堂

人物介紹

“我”
一個年輕的建築師。主人公在作品中始終沒有出現名字,整個故事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展開敘述。和克洛艾在飛機上相識。
克洛艾
克洛艾忽而深許感情脆弱,忽而又讚美精神獨立;忽而歌頌忠誠,忽而又認為外遇合理,因為婚姻更虛偽——她的觀點是那么紛繁複雜,主人公差點被弄得精神分裂。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愛情筆記》講述的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描寫作者和他的女友是如何相識、相愛、分手直到另外一段感情重新開始。它情節老套,是那種讀了開頭就能遇見結尾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航班上邂逅,引發了作者關於“愛情宿命論”的思考:當我們身陷愛情時,我們都以為自己所愛的對象是如此特殊,以致我們認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安排我們的相遇。
而當讀者為這個“冥冥注定”感動萬分時,作者的一盆涼水潑了下來,因為他接下來用冷靜客觀數學機率計算證明售票處的計算機把“他”和對方安排在這天早晨的同一趟航班上相鄰而坐的機率為5840.82分之一。因此,他與愛人之所以邂逅,不是什麼神奇的命中注定,而完全處於偶然,是期待戀愛的人把這種相遇賦予了無限美好的必然。愛情突然來襲時,男主角冷靜的判斷“我們先有愛的需要,然後再愛一個特定的人”,把浪漫主義者打擊得體無完膚。
《愛情筆記》是“一部融合理性與感性、細膩生動的戀愛過程全記錄”,其“情節讓位於哲思”,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德波頓能對原本平庸的故事引發精彩的哲學思考,以其深厚的哲學功底,結合悠久的西方歷史文化底蘊,自如地對愛情各階段引發哲學、心理學等層面的分析,使讀者對現代愛情本質有全新的體會。
雖然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德波頓對愛情的思考卻是睿智的。原本十分平常的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卻能引發德伯頓對愛情的無限哲思。偶然的相遇在他看來卻是命運的安排,上天的憐憫:“……命運會安排我們與夢中情人相會……難道我們不能期盼在一次邂逅中與心儀的王子或公主不期而遇?”德波頓能由此引發對“愛情宿命論”的思索,將一個普通的邂逅冠以哲理的光環。在闡述“愛情宿命論”時,德波頓不僅採納了哲學中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對二人相遇的偶然事件進行分析,還套用“神秘主義觀”分析二者相遇的含義以及探究二者相遇的可能性,對一次邂逅進行了哲學、心理學層面的分析,使讀者對愛的起緣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原本很普通的愛情膩味期,德波頓卻能由此產生“愛情恐怖主義”的思考。德波頓認為不顧一切要求伴侶回到身邊的一方通常走向“愛情恐怖主義”。在一方開始失去興趣時,另一方為挽回愛情而採用各種手段與計策,然這種行為常常“適得其反,在恢復愛情的努力中卻扼殺了愛情”。德波頓認為“這恐怖主義是絕境的產物,是通過在伴侶面前爆發……讓他/她回心轉意的所有計策。”在所有計策失敗之後,戀愛雙方陷入僵局。德波頓意在讓現代人了解愛情恐怖主義不能解決雙方的問題,只會帶來進一步的對立,對挽回愛情毫無作用。普通的愛情問題一經德波頓的哲理分析變得有理有據,使讀者更深刻認識愛情的本質。

藝術特色

德波頓的愛情哲理貫穿這部小說始終,賦予小說豐厚的哲學深度。失戀所帶來的痛苦在德波頓看來卻富含哲理。他認為失戀一方難逃“心理宿命論”的左右,把失戀的原因“附會在生活中隨意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上”。失戀者往往“又一次期盼命運,又一次感覺愛情源泉的神聖本質”。通過對失戀階段的哲理分析,德波頓旨在讓讀者體會到愛情的分分合合實在沒有太多的人為因素,愛情緣起“愛情宿命論”結於“心理宿命論”,一切順其自然。在解析愛情心理與哲學本質的同時,德波頓引用了古往今來無數名家的觀點與論述,並生髮新意,吸引了讀者的眼球,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更能讓讀者信服德波頓對愛情本質的詮釋。
通常小說是以寫人為主,並以人物、事件的衝突為線索而展開。但在《愛情筆記》中,德波頓摒棄了傳統的小說寫作手法,以其特有的視角與創新的後現代筆法塑造了一對現代都市戀人,並把讀者引入他們的精神領域,給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
細節描寫是《愛情筆記》的一大特色。在對愛情哲理展開思索的同時,德波頓還對許多細節展開描寫。讓讀者領略精闢的愛情哲理的同時,亦讓讀者感受小說情節的具體,使哲理分析不孤立於小說情節之上,導致哲理分析與情節脫節。在談到“我”與克洛艾在飛機上邂逅心儀時,“我”為自己對克洛艾的傾慕找出一系列的理由,把二者的相識歸於命定。就在讀者還沉浸在“愛情宿命論”的分析中,德波頓筆鋒一轉,用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生活細節佐證他的愛情哲理,同時也把讀者從抽象思維中帶入具體的現實生活:“我們都出生在雙數年份的同一個月的午夜前後;我們都學過豎笛;……我們都會在陽光下打噴嚏……甚至我們的書架上都有同一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牛津出的老版本)”。以上的細節描寫把邂逅雙方的傾慕歸於滑稽可笑的理由:牽強附會的共同生日、同一種樂器、共同的生理反應、共同擁有的一本小說、甚至還細緻到小說的版本。德波頓一本正經地認為這是二者命定的因素,調侃之意泛於字裡行間,讓讀者忍俊不禁。他的高明之處在於讓讀者領略長篇哲學聯想的同時也能感受德波頓式的冷麵幽默。讀者很自然地體會到現代愛情的盲目、毫無理性、荒誕幼稚的一面。如此精妙的細節描寫使讀者對德波頓長篇哲思產生共鳴的同時,還可以感受現實生活的具體,更深刻體會哲學是現實生活的升華,對生活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調侃式細節描寫使得德波頓的愛情哲理熠熠發光,時刻刺激著讀者的閱讀欲望。“我”的自殺細節描寫尤其精彩。“我”因失戀決定讓“一堆阿司匹林、維他命、安眠藥,以及幾杯止咳糖漿和威士忌”結束我的生命。通常意義下的自殺,讀者一般會聯想到割腕、跳樓等血腥場景,而德波頓沒有任何落入俗套的自殺場景的描寫,結束一條活生生的人命僅用以上幾個名詞就足矣。德波頓戲擬式的描寫用意斐然:為所謂的愛情,珍貴的生命就由幾個不值錢的藥片來踐踏。這種戲謔的細節描寫正是德波頓提醒讀者正視生命價值的獨特方式,並嘲諷現代青年對愛情的盲目和對生命的極端不尊重。那種認為“只有通過自我毀滅……才能告訴一個厭倦悲劇的世界:愛情無比莊嚴”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我”的自殺鬧劇最終以失敗收場。在吞完藥片之後才知道那是“維他命C泡騰片”。更能讓讀者領略德波頓的冷麵滑稽的是誤服維他命C泡騰片之後的細節描寫:“橘黃色的泡泡不斷從嘴裡冒出來,一遇到空氣就爆裂了。”展示給讀者的不僅是一幅不斷破滅的泡泡的畫面,更讓讀者領會自殺鬧劇的滑稽,同時也對現代青年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作品影響

《愛情筆記》出版於1993年,是阿蘭·德波頓的第一部小說,一出版即廣受好評,阿蘭·德波頓也因此被譽為“英國文壇的一朵奇葩”。

作品評價

小說妙句迭出,幽默風趣,不動聲色地考驗讀者的智慧,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之有關。——美國作家弗朗辛·普羅斯
猶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為女性雜誌《Cosmopolitan》所寫的作品。——《時代周刊》
(《愛情筆記》)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閱讀享受。——《Vogue》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述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無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築》(2007)、《工作頌歌》(2009)、《機場裡的小旅行》(2009)、《寫給無神論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