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霍克(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

愛德華·霍克(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愛德華·丹廷格·霍克(1930~2008),著名推理小說作家,被譽為“當代短篇推理之王”,他是推理小說黃金時代的最後一位本格大師。1930年2月2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高中時代就開始創作推理小說,1947年進入羅切斯特大學,1949年加入美國偵探作家協會,1955年12月發表處女作《死人村》,1973年5月開始在美國發行量最大、經營時間最長的《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上刊載推理小說,一直持續到去世。2001年獲得安東尼獎之終身成就獎,同年被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授予愛倫·坡大師獎。2008年1月17日因病逝世於家鄉寓所,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作品,評價,

簡介

愛德華·霍克(1930-2008)眾所周知的“短篇推理之王”,一生創作了近千篇推理小說,平均兩周便寫出一個故事。其作品浩如煙海,卻都保持著較高水準,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意外性,創意和解答更讓人拍案稱絕!霍克一生榮譽無數,除先後兩次摘取“安東尼獎最佳短篇小說”的桂冠之外,更曾獲頒“金德林加獎終身成就獎”、“夏姆斯獎終身成就獎”、“安東尼獎終身成就獎”以及“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對推理小說的影響至深至遠。

生平

愛德華·丹廷格·霍克1930年2月22日出生在紐約羅切斯特,他的父親埃爾·G·霍克是銀行的副行長,母親愛麗絲·丹廷格·霍克是家庭主婦。9歲時,他聽到“埃勒里·奎因冒險史”廣播劇,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偵探故事。而引領他走入偵探殿堂的同樣是奎因的作品——《中國橘子之謎》。他在高中時就開始撰寫偵探小說,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就讀羅切斯特大學的兩年(1947-1949)時光。他還曾將大學裡寫作課上的一篇故事重新潤色後以《麻雀》(1956)為名發表。1949年開始,他在羅切斯特公共圖書館擔任研究員,同時還加入了美國偵探作家協會(MWA),不時去紐約參加聚會。1950年11月,他接到入伍通知,他很快徵召入伍,加入美國陸軍,當了兩年憲兵。在軍隊里,霍克仍然堅持寫短篇小說。1952年,他參加了《神秘旅行者雜誌》的封面徵文競賽,收到了雜誌的讚譽,不過卻未曾刊登。
離開軍隊以後,霍克想在出版社找到一份創作或者編輯的工作,最後終於在紐約的口袋圖書公司找到了一份“理算”的工作。雖然工作沒有什麼創造性,但是他還是兢兢業業的核算貨物和賬目是否準確。做了一年之後,每周薪金僅僅上漲了三美元,他便於1954年1月回到羅切斯特,在哪裡他在哈欽斯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著作權和公共關係的工作。1957年6月5日,他和帕特里夏·麥克馬洪結婚。
愛德華·霍克的作品愛德華·霍克的作品
在廣告公司工作期間,霍克開始找地方發表他的小說。第一篇小說《死人村》於1955年12月發表在廉價雜誌《著名偵探》上。小說描繪了一位通靈偵探西蒙·阿克,這是霍克的第一位系列偵探人物。1956指1957年間,他發表了二十二篇小說。1968年,他的《長方形房間》獲得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的埃德加·愛倫·坡獎,同時還獲得了一份長篇小說契約,於第二年完成了長篇《粉碎的大烏鴉》(1969)。這些促使霍克決定全職寫作。
愛德華·D·霍克是二戰之後最重要的短篇偵探小說作家。1973開始《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每期都刊登他的一篇小說,三十多年未曾間斷。在短篇小說的領域裡,霍克是多面手,嘗試過各種形式和方法,但是大部分小說都強調公平的線索和推理。許多情節元素是創新的,比如在推理中融合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元素,他還堅持黃金時代作家的理念,認為謎團是小說的核心。
他也成為這領域最知名的文選編輯,編選過多年的《年度最佳偵探小說》以及《年度最佳神秘和懸念小說》。霍克在非小說方面也是多產的作家,他的文章出現在《探索未知》、《出版家周刊》、《里克女巫占星雜誌》、《作家文摘》等刊物上。他以筆名R·E·波特為《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撰寫了60篇推理新聞。霍克常常參加世界偵探小說大會(布徹大會)和世界犯罪小說作家大會,並為《安樂椅偵探》雜誌撰寫大會的報導。他還在該雜誌主筆一個新聞和短篇小說評論專欄。1982年他成為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的主席(1982-1983),同年擔任了羅切斯特公共圖書館的理事。1999年和2000年,他分別獲頒短篇偵探小說協會、美國私人偵探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2001年獲頒MWA、世界偵探小說大會終身成就獎。
愛德華·D·霍克談及為何對短篇小說情有獨鐘是因為他喜歡新奇的想法。“我可以一兩周就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他說,“長篇往往要花費我兩三個月。我很少寫長篇,我覺得自己會半途而廢,總想到下一個點子。”在他超過1000篇的短篇作品中,塑造了二十多位系列偵探人物都各具特色,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被尊為“短篇偵探小說之王”。
他也寫過為數不多的幾部長篇作品。《粉碎的大烏鴉》發生在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的年會上,大烏鴉獎獲獎者發表演說時藏在麥克風中的秘密裝置爆炸了。小說自始至終讓讀者迷惑不已,而那所謂的“偵探小說名家的迷人世界”也描述得淋漓盡致。小說中的偵探人物巴尼·哈邁特後來還出現了兩篇短篇小說中,都是和偵探作家有關的犯罪。他的第二部長篇,《轉換機》(1971)是一本科幻偵探小說。故事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中期,那時誕生了“電腦警探”,卡爾·克拉德和埃爾·加因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色情電影謀殺案》(1972)是以埃勒里·奎因名義發表的長篇。當時由埃勒里·奎因組合中的曼弗雷德·李授權一些作者使用奎因的名義出版了一系列平裝本小說。《色情電影謀殺案》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部。李在收到霍克的大綱之後幾小時就去世了,於是由福瑞德里克·丹奈對小說做了修訂。這部作品儘管沒有埃勒里出場,但是霍克還是儘量模仿奎因式的公平線索,緊湊情節,還有偽裝得很深的兇手。還有些長篇就顯得虎頭蛇尾,乏善可陳了。大概是因為霍克寫到一半又去追求下一個點子吧。
談到愛德華·D·霍克的短篇小說就讓人讚嘆有加了。他的最大特點在於謎團設定巧妙。閱讀他的小說,往往在開頭幾句話中就感覺到好奇。尼克·維爾維特系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尼克是一名專業的竊賊,他只受僱偷竊沒有價值的東西,第一次出場時是《偷虎的人》(1966)。雖然所偷的物品沒有價值,但是要價卻很高昂。最初的偷竊費用是20000美元,到了1980年受到女友格洛里亞(他們1965年相遇,第一次見面時尼克正在紐約一處公寓行竊,參見《格洛里亞的厚大衣》[1998])的鼓動漲價到25000美元;到了二十一世紀,他的費用漲到50000美元。
這就出現了矛盾,為什麼有人會出那么大的價錢僱傭尼克偷竊諸如用過的袋泡茶、褪色的國旗、玩具老鼠等等稀奇古怪的東西呢。還有點也同樣令人好奇,尼克怎么去進行幾乎不可能的偷竊呢。如此趣味十足的故事怎么叫人不心動。儘管尼克要遵守行規,對偷竊目標沒有好奇心,但是之後突如其來的狀況(很多情況是發生了謀殺)迫使他弄清楚客戶的真實意圖,這便使得他和霍克筆下的其他偵探人物有了相似之處。尼克·維爾維特的大部分故事輕鬆、幽默,類似查特里斯早期的聖徒故事。儘管尼克是小偷,但是最後的公正結果讓他這個不道德的職業變得道義起來。
好的謎團還需要原創性的詭計作為核心。而霍克在這方面更是當仁不讓。他的小說中常常出現不可能犯罪,這讓鐘情黃金時代小說的讀者大呼過癮。西蒙·阿克是霍克的第一位主角偵探。這個人物的設定相當奇特。他看上去大概六十歲,不過實際超過兩千歲,是科普特族司祭。據說耶穌拿著十字架要去休息,阿克不讓他休息,因為他更不不知道什麼是休息,於是收到上帝的詛咒永遠在世界各地遊走尋找惡魔。除了人物具有超自然特徵,案件更是離不開不可思議的謎團,當然真相大白那刻讀者才會明白看似惡魔犯下的案件仍然是人在作祟。
另一位業餘偵探山姆·霍桑醫生也是專門偵辦不可能案件的業餘偵探。這位在新英格蘭小鎮行醫的醫生總是能在鎮裡遇到密室等不可能犯罪案件,像是走進屋橋便消失的馬車、被人監視的屋子發生殺人案、眾目睽睽下逃走的脫逃大王等等。霍克還講求公平的線索,但是往往又手段高超地將正確的解答思路隱藏起來,最後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情節之外,霍克的小說還具有另一種魅力,即在短篇的尺度內將人物塑造得真實可信。利奧波德探長是霍克筆下最受歡迎的人物。他是康乃狄克州某市警察局重案科的隊長。常和他一起辦案的是弗萊徹副隊長以及康妮·特倫特巡官。利奧波德第一次出場是在1957年,這篇阿爾·戴蒙德系列的《嫉妒的愛人》里他還只是個次要角色。利奧波德到《馬戲團》——以筆名史蒂芬·丹廷格發表在《聖徒神秘雜誌》英國版1961年9月號上——才成為主要角色。人物的隨著時間會變化,年紀、性格。在小說的發展過程中,利奧波德離婚、再婚(《發現喬·芬奇》[1984]中,他離婚20多年後,娶了小他二十七歲的律師莫莉·凱林德為妻)、退休、重新工作、又再次退休。弗萊徹副隊長後來提升為探長接替利奧波德的位置,康妮·特倫特提升為副隊長。就連案件本身也有了變化,早期大多具有警察程式小說特徵,後期主要解決不可能犯罪。這點讓讀者感到很具有親和力:偵探不是個符號,同樣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利奧波德探長甚至還和他筆下另一個人物尼克·維爾維特相遇過(《利奧波德探長的警徽》,1991)。
山姆·霍桑的《不可能犯罪診斷書》系列也有這樣的特點。山姆·霍桑是一個小鎮醫生,號稱“專治密室和不可能犯罪!”。醫生出場時已經退休,他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自己遇到的奇案。小說就在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展開了。讀者一看便知山姆是個開朗的人,故事講的也很幽默。第一人稱的敘述拉近了讀者的距離,讓讀者能近距離的看到他對死者的悲傷、對生者的同情以及調查過程。因為大部分故事是發生在小鎮上的,這系列有許多常出現的配角。這又讓讀者產生一種熟悉感,不會因為每次場景不同、人物不同而難以入戲。
《不可能犯罪診斷書》封面《不可能犯罪診斷書》封面
霍桑系列還具有歷史小說特點。霍克總會不經意的讓醫生提及當時的歷史事件、風俗習慣,讓小說散發出濃厚的時代特色。他的另一個系列本·斯諾也屬於歷史推理範疇。大部分斯諾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或者二十世紀初。他是個神槍手,有謠言說他就是歹徒比利小子,他常被強迫解決謀殺案,因為他總被假象為嫌疑犯。早期(1961-1965)的斯諾系列更像是西部驚悚小說。1984年開始的後期作品則轉向歷史推理小說,甚至還著手調查不可能犯罪,比如在《聖奧斯丁教堂旁的怪事》(2001)中他就偵破了一樁人從熱氣球中消失的案件。
霍克之所以創作如此豐富的系列偵探,原因之一是他總是想讓讀者看到一個全新的霍克,而不是單一的。因此他才能在半世紀多的創作生涯中永葆藝術青春,筆下的偵探人物也是緊跟時代潮流。1960年代中期,間諜小說開始流行。霍克便融合浪漫派的伊恩·弗萊明和寫實派約翰·勒·卡雷的風格塑造了傑弗瑞·蘭德(《什麼都不做的間諜》[1965])。傑弗里·蘭德是一位密碼專家,從前是英國秘密通信局的特工。蘭德系列總是帶有外國情調,當然常喝密碼和諜報有關。後來他退休了,不過還是經常被上司召回解決間諜案件。這時的案子常會出現他妻子裡拉·咖達的身影,她是位考古學家,具有埃及和蘇格蘭血統。到了新世紀,霍克還筆耕不輟,塑造了一對新人物——斯坦頓和艾夫斯。兩人因為要去歐洲旅遊,苦無經費,便加入一家公司的遞送郵包者行列,哪知遇到了案件。
短篇小說作為偵探故事的載體,是最能體現謎團魅力的。愛德華·D·霍克的短篇小說充分證明了這點。在一次次刷新短篇小說創作記錄的過程中,霍克更以質優取勝,每篇小說絕無冷場或者敷衍之處,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希望他能永遠創作下去。
2008年1月17日,美國著名推理作家愛德華·D·霍克(Edward Dentinger Hoch)突然因病死於家鄉寓所,享年78歲。霍克一生共創作了近千部短篇小說、五部長篇小說,出版了15本短篇作品集和編輯了6本推理名家名作選集。他很可能是全世界短篇推理作家中寫作量最大的一位,而他也因此被《埃勒里·奎因推理雜誌》(EQMM)譽為“當代短篇推理之王”。這位一代大師的去世,昭示著古典本格推理“黃金時代”的基本終結。

作品

1955年12月他在廉價雜誌《著名偵探》上發表了處女作《死人村》,小說描繪了一位通靈偵探西蒙·阿克,這是霍克的第一位系列偵探人物。1962年他開始在美國兩大推理雜誌中的《希區柯克推理雜誌》(Alfred Hitchcock's Mystery Magazine)上發表作品。在1968年以小說《長方形的房間》(The Oblong Room)拿下愛倫·坡獎的最佳短篇小說獎後,他獲得了一份長篇小說契約,並於第二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粉碎的大烏鴉》(The Shattered Raven)。這些使他毅然決定辭職而專事推理寫作。自1973年5月開始,他在美國發行量最大、經營最長久的《EQMM》(《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上持續刊載小說達34年之久(他在這一雜誌上發表的作品數量超過450篇,幾乎佔畢生總創作量的一半)。

評價

愛德華·霍克的短篇作品文筆流暢、結構嚴謹、謎團設定巧妙、邏輯性和公平性兼具,是20世紀歐美“不可能犯罪”創作史上的最後一位大師。他堅持黃金時代作家的理念,認為謎團是小說的核心,而且他還善於創新,比如在推理中融合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元素,創作了《轉換機》等三部科幻推理小說。霍克的筆下曾出現過二十餘位偵探角色,且大部分都構成系列,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山姆·霍桑(Dr. Sam Hawthorne),這位在新英格蘭小鎮行醫的醫生總是能在鎮裡遇到並破解各類不可能犯罪案件,像是走進屋橋便消失的馬車、被人監視的屋子發生殺人案、眾目睽睽下逃走的脫逃大王等等,這也使得《山姆·霍桑犯罪診斷書》成了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其他如以一位妙手神偷為主角的尼克費爾威系列(Nick Velvet Series)和以康乃狄克州某市警察局重案科的一位探長為主角的利奧波德隊長系列(Captain Leopold Series),也很受讀者歡迎。在談及為何對短篇小說情有獨鐘時,他說道:“我可以一兩周就寫出一篇短篇小說,長篇往往要花費我兩三個月。我很少寫長篇,我覺得自己會半途而廢,總想到下一個點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