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夢

愛之夢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Liebestraum,S541)。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第一、二首的題詩是德國詩人烏蘭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愛》(Hohe Liebe, S.307)和《幸福的死》(Gestorben war ich, S.308);第三首的題詩是弗萊里格拉特的《愛吧》(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S.298)。三首《愛之夢》都是夜曲體裁,特別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降A大調,原來的歌曲作於1845年,是一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抒寫弗萊里格拉特詩中的意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愛之夢
  • 外文名稱:Liebestraum S541
  • 發行時間:1845
  • 譜曲:弗朗茨·李斯特
  • 音樂風格:浪漫主義
作者簡介,音樂鑑賞,

作者簡介

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創造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
他作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技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李斯特的音樂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樂情感, 這種情感的表達充分的在《愛之夢》中得到體現。這首作品作於1845年, 在音樂的歷史上, 此曲流傳廣泛, 這也是李斯特根據自己的歌曲進行改編的再度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目;這首作品是夜曲體裁, 歌曲來源於德國浪漫派革命者佛拉里拉特的詩集《一瞬間》中的抒情詩“愛吧!你可以愛的這樣久”, 此詩表達了人們分開時的情緒, 但在改編後曲目則煥發出強烈的熱情, 曲目中, 用悠揚的旋律述說著人們的情感, 刻畫了人們沉浸在幻想中的心靈。

音樂鑑賞

第三首愛之夢是夜曲體裁, 三部曲式A (1-25小節) , B (26-59小節) , C (60-結束) 。
A段是 (1-25小節) , 由左手但因低聲部引進旋律, 而後緊接著由中聲部承接, 右手流動音型的高聲伴奏聲部, 為中聲部的凸顯起到了烘托音響的作用, 好似淺淺的聲音在訴說詩人佛拉里格拉特的情感, 因此在彈奏時, 要有控制的去彈奏, 為和中聲部、低聲部的旋律吻合, 右手的彈奏需要用到指腹的部位觸鍵, 從而得到稍微厚實且有內容的音色, 同時大量的四分音符出現, 也體現了旋律穩步向前推進的音樂形象, 也為後端的音樂發展做了鋪墊, 這樣與旋律聲部也可相融合, 使音色更為統一, 也在聲音上表現得更為飽滿, 符合音樂至深情感的表達。
在1-12小節的平穩音樂情感的鋪設, 將音樂形象漸漸推向了13-24小節, 而在13-24小節具有激情的一段中, 生不出現了低聲部的和弦, 旋律不再是較為單薄的向前推動, 音響同時也更為厚實, 在節奏上, 也出現了大量的八分音符, 這種節奏的進行, 為旋律的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節奏的緊湊和低聲部和弦的配合, 即要音色相融合, 同時旋律各聲部也要清晰, 因此在彈奏時, 左手的低聲部和弦運用大臂的力量, 並且和弦之間的連結也要運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的傳遞, 不要出現和弦之間的前後斷層, 而右手彈奏兩個聲部, 可將手掌稍微傾斜需要凸顯的聲部, 並且指腹彈奏, 以便更好地將音樂的流動性表現出來, 而另一聲部則可用指尖的力量彈奏, 將音色有所區分出來;而後在25小節, 以雙手的華彩音樂中, 結束本段落, 華彩部的彈奏需要聲音清晰、力量適當、速度稍快, 同時做到這幾點, 需要慢速練習才可, 在慢速練習中, 右手的雙音練習則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練習中, 可進行便捷奏的慢練, 待慢練成熟後, 可稍加速度, 在雙音練習時, 指法的編寫尤為重要, 以可流暢的彈奏為準, 並且指法需分組編寫, 不要一個個的去看待, 這樣有利於加速後的手至快速彈奏。
B段是 (26-59小節) 此段的音樂情感高漲、熱情, 在這一段主體多次在B大調、C大調、E大調上出現, 在B段的開始部分, 由四聲部引進, 音響立體, 和聲豐富, 左右手流動的音型和旋律相配合, 情緒也由前面A段喃喃低語漸漸演變成情感的盡情宣洩, 浪漫派的和聲語彙得到充分的發揮, 同時右手高聲部單音用指尖觸鍵, 之間的力量較為集中, 因此可與中聲部的流動音型有所對比, 可區分兩個聲部, 高聲部雖然只是一個音, 但還需要手臂的重量落下, 指尖觸鍵, 第一關節不能塌, 起到支撐的所用, 並且手腕和手掌要放平, 使整個手臂重量落在關節和指尖上, 這樣高聲部的突出, 不會顯得太突然, 中聲部的流動音型, 手指要放鬆也要找到站立的感覺, 注意手掌的自然狀態, 力量從肩部一直到指尖, 觸鍵用指腹, 發出圓潤、明亮的節奏, 而左手的單音需大臂的力量落下彈奏, 需要連奏, 連奏中, 音與音之間的關係主要是要做到力量的傳遞, 音樂較為平穩的進行, 手腕不要向下壓, 保持平穩, 這樣才能非常流暢的將伴奏音型彈奏出平靜緩緩向前推動的音樂形象;在這一段落中, 37小節開始, 右手和弦的連線, 將音樂完全推向了音樂高潮部分, 音樂的起伏帶大大感染了聽著的心弦, 大量八度和弦的運用, 構成了渾厚的音響, 而琶音上下的起伏如同大海波浪的翻騰, 這也是全曲的技術難點, B段充分地體現了浪漫派的音樂風格——對愛的執著追求, 旋律的走向與踏板相結合, 所以踏板從開始的半踏板, 而逐漸演變成全踏板, 使得音樂前後有更好的連線, 更好的表現這一段落熱烈的情感。
C段是 (60-結束) , 這段音樂又回到了A段的意境, 在此段落更突出了主題的旋律, 左手的低音旋律不容忽視, 高音部分依然是訴說型的音樂流動, 同時安排左手在高聲部完成和聲的連線, 和聲的出現使得音樂更加的飽滿、豐富, 最終全曲結束在柔和、明亮的音樂中, 留給聽者們無盡的音樂想像, 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