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故事,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春秋戰國的列禦寇。
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會議上以《愚公移山》為題作大會閉幕詞,1958年又發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尤其是2016年12月30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強調要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精神,在中國和世界進步的歷史潮流中,堅定不移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直至光輝的彼岸。習近平總書記把愚公移山精神視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創業精神的卓越代表,進一步豐富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內涵,推動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創新性發展。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起組成了我國的紅色精神、革命精神,成為當代中國精神閃亮的標誌符號。濟源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濟源把愚公移山精神長期作為濟源的城市精神,濟源把愚公移山精神長期作為濟源的城市精神,2009年9月9日,中國民協授予濟源“中國愚公文化之鄉”稱號;2013年6月25日,在毛澤東同志《愚公移山》發表68周年之際,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暨成立大會在愚公故里濟源市舉行,毛新宇擔任榮譽會長,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長鐸任會長;2017年開始,濟源人大把每年的6月11日確定為城市“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
紀念日
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濟源人民多年來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經濟建設實現了快速高效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相關規定,根據濟源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全市人民的意願,經濟源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真審議,同意濟源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關於設立“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的議案》,決定自2017年始,將每年6月11日設立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先後舉辦“傳承與弘揚·2017”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暨民眾文化活動誦讀歌會、“大力弘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傳承與弘揚·2018”民眾誦讀歌會、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傳承與弘揚·2019”紀念活動,充分彰顯了愚公兒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充分發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標、苦幹實幹、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奮力譜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的雄心壯志。
實踐
從黨的“七大”到21世紀,濟源人民堅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科學發展,持續先行,書寫了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燦爛篇章。
抗日戰爭時期,濟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先後組建了杜八聯抗日自衛團、大河裡抗日自衛團等地方抗日武裝,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的鬥爭,配合八路軍多次橫掃日偽據點,掩護王震、王首道和皮定均率領的部隊渡過黃河,開闢豫西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濟源先後有近萬名青壯年參軍參戰,支援陳謝大軍渡過黃河,開闢中原戰場,湧現出數十名特等功臣和數百名一等功臣。1949年10月1日,戰鬥英雄薛平華、崔定均代表老區人民參加了開國大典,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
五十年代,濟源人民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努力改變生產條件。全縣開展了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1957年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獎給濟源縣“蟒河馴服萬民受益”錦旗一面。1958年,國務院授予濟源縣“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獎狀上有周恩來總理的親筆簽名。全國有26個省、自治區派出119個參觀團來濟源學習,蘇聯、羅馬尼亞也派團前來參觀。與此同時,濟源人民利用本地資源,積極發展地方工業,“五小工業”,小火電、小水泥、小煤炭、小機械、小耐火材料聞名全國。
六七十年代,濟源人民在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偉大號召的鼓舞下,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一萬多名民工戰鬥在太行、王屋山上,修建“引沁濟蟒”工程。先後劈掉山頭320座,完成了全長101公里的總乾渠和118.6公里的支幹渠,興建中小型水庫37座,蓄水池200座,提灌站156座,使平原地區和部分山嶺區的近40萬畝土地告別乾旱,為濟源農業的持續增產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濟源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穩定保障。此後,又在王屋山區修建了鰲背山水庫、天壇山水庫和王屋山水庫,有效地改善了山區水利條件。
八十年代,濟源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愚公移山精神和科學決策相結合,農業上完善了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工業上大力推行企業改革,狠抓企業內部挖潛和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逐步形成了以電力、煤炭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燒鹼、樹脂、化肥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金、銀、鉛、鐵為主的冶金工業;以玻璃、水泥、耐火材料、預製構件為主的建材工業;以防爆開關、高低壓控制設備、平鍛機、卷板機為主的機械電子工業;以紡織、人造毛皮、羊毛衫、機製紙、印刷為主的輕工業;以麵粉、食用油、澱粉、糕點為主的食品加工工業;以中成藥、飲料酒、山楂系列產品、冰凌茶為主的醫藥保健工業;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1988年,濟源撤縣建市,成為河南省首批縣級市之一。
九十年代,是濟源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高速發展的階段。199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市屬骨幹企業為支撐,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路,把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經濟上。1993年,又進一步提出“發揚愚公精神,振興濟源經濟,早日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0個億”的戰略目標,確定了“開放促發展,科技促經濟,工業促農業,平原帶山區,城市帶農村,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大中小項目一起上,一二三產業一起上”的總體發展思路,一大批外向型、集團化、高技術企業迅速崛起,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底,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8.55億元,比上年增長48.4%;財政收入增長56%,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3%,達到820元。
文化建設
城市標誌愚公塑像:為弘揚民族文化、繼承愚公精神,1991年12月,濟源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城標雕塑愚公移山碑。雕塑碑體高23米,由赭色花崗岩鑲嵌,高昂聳立,氣宇凌雲,毛澤東主席手書“愚公移山”四字熠熠生輝,象徵著愚公移山精神的豐碑永遠銘刻在濟源人民心中;碑頂兩側的不鏽鋼吉祥鳥,翱翔於藍天白雲之中,象徵著勤勞智慧的濟源人民永遠嚮往著幸福、和平、吉祥如意;碑前的愚公銅像,陽剛豪邁,目光炯炯,舉鎬開山,勢所無阻,標誌著濟源人民永遠以愚公精神為動力開拓前進,奮發圖強,所向披靡,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