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下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研究

意識下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研究

《意識下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研究》是依託雲南大學,由諸薇娜擔任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識下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研究
  • 負責人:諸薇娜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 項目類型:專項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面孔識別不論對人腦還是對計算機都是一個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研究內容涉及人工智慧、機器視覺、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面孔熟悉度效應是面孔認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相關研究都是在 意識上展開的,至今沒有意識下熟悉度效應的研究。本項目採用改進的雙眼競爭範式:連續閃爍抑制CFS(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實現對意識上視覺信息的抑制,並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完成對意識下面孔熟悉效應的研究,進而探討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是否依賴於意識?這一科學問題。本研究一方面對推動意識下認知活動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另一方面,開展具體的意識下面孔熟悉度效應認知研究,是對面孔認知研究的必要補充,同時也可以加深對人類智慧型的認識,促進認知科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套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可以將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套用到測謊中,對國家安全、犯罪調查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結題摘要

面孔識別不論對人腦還是對計算機都是一個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研究內容涉及人工智慧、機器視覺、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面孔熟悉度效應是面孔認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相關研究都是在 “意識上”展開的,至今沒有“意識下”熟悉度效應的研究。本項目採用改進的雙眼競爭範式:連續閃爍抑制CFS(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實現對意識上視覺信息的抑制,並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完成對意識下面孔熟悉效應的研究,進而探討“面孔認知的熟悉度效應是否依賴於意識?”這一科學問題。 本項目首先通過行為學實驗(CFS-breakthrough)發現,和熟悉面孔相比較,陌生面孔能夠更快的突破抑制而達到意識層次;而名人面孔、同學面孔和自我面孔間並沒有發現這種差異。這種基於第一層次(陌生面孔vs.熟悉面孔)的差別,我們認為主要是由於人類長期以來進化而來的保護機制在起作用:因為當人類在面對陌生人時,需要快速判斷出來者是否具有威脅性並立刻作出反應;因此相較於熟悉面孔,大腦對陌生面孔的處理的時間更快。而對第二層次(熟悉面孔之間)的無差別,也更進一步證明了我們的推論。 進一步從電生理數據(ERP)分析來看,和意識上相比意識下的面孔圖片誘發的ERP波峰較小、潛伏期較短。這說明即使“看不到”的面孔圖片仍然到達了視覺皮層,只是沒有達到意識層面,而沒有進一步的信息處理過程發生。對比四種熟悉度面孔圖片發現,對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的差別並沒有存在於由連續閃爍抑制而實現的“意識下”。只有名人面孔和其他面孔間表現出差異,其他三種面孔間沒有表現出差異。因此這種差異是名人效應在意識下的表現,而不是熟悉度的表現。因此我們推論出在意識下,大腦對面孔熟悉度的認知是依賴於意識的。 總的來說,本項目的研究一方面對推動意識下認知活動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另一方面,開展具體的意識下面孔熟悉度效應認知研究,是對面孔認知研究的必要補充,同時也可以加深對人類智慧型的認識,促進認知科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套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