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詩歌名。一首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年輕時所作的一首抒情散文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 外文名稱:When we two parted
  • 創作年代:19世紀
  • 文學體裁:抒情散文詩
  • 作者:喬治·戈登·拜倫
  • 別名:昔日依依別
詩歌內容,作者介紹,

詩歌內容

這是一首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年輕時所作的一首抒情散文詩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內容為: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默默無言地流著淚,
預感到多年的隔離,
我們忍不住心碎;
你的臉冰涼、發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預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清早凝結著寒露,
冷徹了我的額角,
那種感覺仿佛是
對我此刻的警告。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你的行為如此輕浮: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我聽了也感到羞辱。
他們當著我講到你,
一聲聲有如喪鐘;
我的全身一陣顫慄——
為什麼對你如此情重?
沒有人知道我熟識你,
呵,熟識得太過了——
我將長久、長久地悔恨,
這深處難以為外人道。
你我秘密地相會,
我又默默地悲傷,
你竟然把我欺騙,
你的心終於遺忘。
如果很多年以後,
我們又偶然會面,
我將要怎樣招呼你?
只有含著淚,默默無言。
When we two parted
George Gordon Byron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And light is thy fame:
I hear thy name spoken,
And share in its shame.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A knell to mine ear;
A shudder comes o’er me-
Why wert thou so dear?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Who knew thee too well: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
Too deeply to tell.
In secret we met-
In silence I grieve,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Thy spirit deceive.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作者介紹

喬治·戈登·拜倫(1788年1月23日-1824年4月9日)是英國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有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唐·璜。其中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拜倫是蘇格蘭貴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於倫敦。他天生跛一足,並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勳爵。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正規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方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後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和其他詩篇,並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妥協。他自早年就自到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於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象《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袋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義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反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 哈洛爾德遊記》(1816-1817)、故事詩《錫雍的囚徒》(1816)、歷史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鬆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面、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讚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象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聖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唐璜》寫完第十六章,拜倫已準備獻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一業。他既憎恨發動的“神聖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治。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二十一天。
拜倫一生放縱揮霍,債台高築。與妻子分居以及亂倫指控使他受盡非議。回顧他的一生,他的詩,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應的人相信:拜倫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世界上總會需要的一種詩人,以嘲笑其較卑劣的,並鼓舞其較崇高的行動。
拜倫是多產詩人,1833年出版的拜倫詩集,有17卷之多。拜倫著名的詩有:《閒散的時光》 、《當初我們兩分別》 、《給一位淑女》 、《雅典的女郎》 、《希臘戰歌》 、《她走在美麗的光彩里》 、《我見過你哭》 、《我給你的項鍊》 、《寫給奧古斯塔》 、《普羅米修斯》 、《席雍的囚徒》 、《給托馬斯·穆爾》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 、《堂·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