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孩子

想做好孩子

《想做好孩子》一書講述了巴斯塔布爾家的六個孩子與他們的兩個朋友之間的故事。他們在鄉村暑期成立“好孩子”協會,想為大家做些好事,實際卻做了不少讓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但孩子們也在充滿歡樂與純真的童年中逐漸得以成長。

基本介紹

  • 書名:想做好孩子
  • 作者:伊迪絲.內斯比特
  • 原版名稱:THE WOULD BE GOODS
  • 譯者: 任溶溶
  • ISBN:9787532466184 
  • 類別:少兒
  • 頁數:263頁
  • 定價:13.8
  •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7
  • 裝幀:簡裝本
  • 開本:32開
簡介,關於作者,目錄,媒體評論,語言在細節中充滿童趣,細節體現人物的優秀品質,細節表現人物的性格成長,

簡介

書中充滿了極有童趣的場景細節。比如說:想撈起落入水中的牛奶瓶,卻反而被鱷魚(其實是罐頭)咬了腳;想表演馬戲團雜技,結果一會兒追豬一會兒追羊亂成一團;去野外探險學做“海狸”壘壩,卻讓河水淹掉了價值七英鎊的新割大麥,等等等等。
作者內斯比特非常富有童心,她寫的作品不僅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而且貼近孩子們的情感、思想。
讀這本書,你可以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感受到童年的清新、純真和美好。在繁忙瑣碎的學習、工作之餘,你的心靈會從中獲得清涼可人的滋補。
本書獻給那些內心渴望歡樂、友情、自由的孩子與他們的父母。
許多時候,想做好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呀!
內斯比特寫現實生活的家庭冒險故事一點也不比她的魔幻小說遜色,這類作品中兒童性格刻畫鮮明,家庭生活描寫真切動人,能給人經久的打動與感染。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 任溶溶
每個孩子都不願意做壞孩子。等孩子們從閱讀中收穫了童年的陽光後,我相信,即使今後遭受挫折之雨,他們的心靈仍舊會晴朗地歡笑。
——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生 錢淑英
這些想做好孩子的孩子們勇敢、善良、機智,敢於冒險和創造。和他們一起分享童年的快樂吧!相信這本書中的一切將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最好的禮物。
——上海師師範大學碩士生 劉雅萍

關於作者

伊迪絲·內斯比特(1858—1924),著名英國女作家。生在倫敦,父親是農業化學家。伊迪絲是五個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她先後在法、德和英國接受教育。
伊迪絲一生經濟拮据。她二十一歲結婚,後來丈夫做生意破產,又長期生病,她便一直靠賣文為生。1915年,由於她在文學上的成就,英國政府發給她養老金。
伊迪絲的兒童文學創作大體分兩類:一類是小說,寫現實的家庭冒險故事,代表作是描述關於巴斯塔布爾一家的《尋寶六人組合》、《闖禍的快樂少年》、《想做好孩子》和《鐵路邊的孩子們》,這類作品中兒童性格刻畫鮮明,家庭生活描寫真切動人;另一類是童話故事,代表作有《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魔堡》等。這些故事懸念重重、曲折離奇、想像豐富,給孩子以如臨其境、真實可信的感覺。
伊迪絲一直對她寫給大人看的文學作品充滿自信,但萬萬沒有想到,使她獲得國際聲譽的卻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們已經成為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
伊迪絲出版過包括各種文體在內的一百來部書,她一直看好她為成人寫的作品,尤其是詩歌,但最終她是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大獲成功、名聲遠播,歐亞諸國紛紛譯介她的代表作。伊迪絲的第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出版於1890年,是本兒童詩集,叫《兩季的歌》。她的兒童文學創作大體分兩類:一類是小說,寫現實生活的家庭冒險故事,代表作是描述關於巴斯塔布兒一家的《探寶的孩子們》(1899)和《鐵路邊的孩子》(1906),這類作品中兒童性格刻畫鮮明,家庭生活描寫真切動人;另一類是童話,神奇故事,這類作品更為著名,代表作有《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1902)、《沙妖》(1903)、《不死鳥(鳳凰)和飛毯》(1904)以及《四個孩子和一個護身符》(1906)等。這些故事懸念重重、曲折離奇、想像豐富、卻理趣結合,給孩子以如臨其境、真實可信的感覺。 伊迪絲的兒童文學作品受到英國大作家、著名的科學幻想小說家、《隱身人》和《未來世界》的作者H.G.威爾斯的賞識,他起初還以為她是位男作家,因為她用了伊·內斯比特的筆名,不知道她叫伊迪絲·內斯比特。她聽後大為得意,因為她小時候長得又高又大,像個男孩,而且淘氣搗蛋。 伊迪絲一直對她寫給大人看的文學作品充滿自信,特別是詩歌,萬萬沒有想到,使她獲得國際聲譽的卻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們已經成了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

目錄

⒈叢林
⒉要做好孩子的孩子們
⒊比爾的墓碑
⒋神秘塔
⒌水的災難
⒍馬戲團
⒎做海狸的探險家
⒏出身高貴的嬰兒
⒐獵狐狸
.
⒑假古董事件
⒒慈善吧檯
⒓坎特伯雷朝聖者
⒔龍齒(又名:軍隊種子)
⒕艾伯特的

媒體評論

細數童年快樂的繁星(劉雅萍)
當我閱讀《想做好孩子》的時候,許多童年的感覺復甦了。內斯比特把兒童的生活寫得那么豐富多彩、充滿樂趣。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喜歡它裡面的語言、故事和故事裡那群可愛的孩子們。你全感覺非常親切。
在讀這本書時,你會看到書的開頭有一個“人物表”,其中.奧斯瓦德也就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跳出來當了講故事的人.而且“我”說奧斯瓦德怎樣怎樣,這種寫法非常獨特,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整本書的敘述的語調和情感,也就完全是一個孩子的語調和情感。內斯比特的兒童小說總是會讓人真心喜歡的。
讀《想做好孩子》,我認為還應該注意細節的閱讀。你會得到粗略的瀏覽所得不到的感受。

語言在細節中充滿童趣

比如:“諾埃爾告訴霍·奧,說只要別咬到核,李子會重新長出來,就像不刺穿心臟的傷不會致命那樣。因此他們兩個把夠得到的李子全咬一口。當然,咬掉的地方沒有重新長出來。”再如,當公牛發出怒吼時,“艾麗絲和奧斯瓦德不由自主地轉身就逃”。顯然他們是由於害怕才這么做的,然而他們卻找了很好玩的藉口,是為了“好不讓其他人等他們”,還說“我們對牲口應該善良”。讀到這裡你一定會會心微笑,因為孩子的心態顯露無遺。“艾麗絲跑第三,她提起那梳妝檯檯布,跑得很好。”你看,即使是在要救下綿羊的危急時候,孩子還會注意到跑步的名次。再比如,如果你仔細閱讀,便會發現奧斯瓦德總是在悄悄地進行自我表揚。

細節體現人物的優秀品質

我非常喜歡內斯比特筆下的孩子們,孩子們有時看上去很淘氣,但卻從來不故意使壞,而是讓人真心喜歡。這本書可以說詳細描寫了孩子們做遊戲的過程。孩子們很會開動腦筋,時不時會產生一些機智的念頭,比如,“就讓他當御花園裡噴泉的銅像吧”。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接下來他開始要哭了,迪基和奧斯瓦德只好也塗成棕色陪陪他”。他們禮貌、懂事,“奧斯瓦德覺得對她好是自己的責任,因為她是個客人”。他們善解人意,在“神秘塔”一章中,奧斯瓦德讓丹尼走第一,自己“小心地照顧著他”,絲毫不計較丹尼得了金色鉛筆盒而自己卻沒得到銀色鉛筆盒作為獎賞。他們鎮靜、勇敢,在被困在神秘塔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哭叫”;被誤會殺害了狐狸時,“他(諾埃爾)的牙齒還在打架,可他說話像個男子漢”。他們誠實,遵守“有錯事全盤托出的好行為準則”。他們富有同情心,說是去獵狐狸,可是對死去的動物充滿愛心。遵守誓言,“如果我泄露這個秘密,我就是一個該死的告密小子”。他們好心,為了不讓古董收藏家失望,在泥土下埋藏了一些東西……
具有這么多好的品質難道還稱不上是一個好孩子么?小讀者一定會思考,怎樣做一個好孩子呢?書里的孩子們,決心要做好孩子,甚至成立了“做好孩子協會”,可是總是把事情弄得亂糟糟。我想也許做好孩子並不一定要局限於某一種形式,或者非要安上某一個協會的名號。“好孩子”本身不是一個單一的標準。具有一些好的品質、關心周圍、給予別人關懷,其實就是好孩子了。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好孩子。

細節表現人物的性格成長

這裡以丹尼為例子。他起先被奧斯瓦德稱作“白老鼠”,意思就是深受大人控制的、能力不強的、不好玩的人。但後來丹尼變得勇敢了。在“神秘塔”一章里,丹尼握住孩子們的手,念詩給他們聽,使他們得到安慰。(這也是做好事,因為他付出友誼,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給別人幫助。)“輪到他揮旗時,他揮得像個男子漢”,“絕不像只白老鼠”,“丹尼的尖叫像鐵路上吹的哨子,我們以前誰也不知道他會這一招”。這是團結和勇氣的體現。後來丹尼還和奧斯瓦德合夥買槍,這說明他的性格、愛好發生了變化。
四、從細節中獲得感動
《想做好孩子》顯然是富有冒險精神和樂趣的傑作,然而也時常讓人感動。比如第三章“比爾的墓碑”是讓人感動的;艾伯特的舅舅給予孩子們理解時是令人感動的;奧斯瓦德把走第一的機會讓給丹尼,絲毫不妒忌他所獲得的獎品;丹尼在“朝聖”時在鞋子裡放了豆子,想要認真地做遊戲,想要比別人變得更好……
內斯比特在自傳中寫道:“我小時候常常流著眼淚,虔誠地祈禱,希望長大以後,永遠也不會忘記童年時的想法、感覺和所受的痛苦。”親愛的小讀者,你正擁有童年,你的生活也許與作者筆下的鄉村生活不同,但不要忘記使你的生活變得豐富。並且請你在仔細閱讀本書以後,注意周圍的朋友們,看看他們有怎樣的閃光點,然後把這些優點化為自己的。
最後,祝你成為一個好孩子。
(作者是上海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做好孩子的快樂(錢淑英·2005年09月)
這群想做好孩子的孩子們,是巴斯塔布爾家的孩子。他們善良、誠實、機智、勇敢,當然,有時也會因為淘氣而惹禍。
巴斯塔布爾家的孩子們下決心要做好孩子。事情緣於那次從林遊戲,孩子們在扮野獸時嚇昏了從福克斯家來的客人戴西。懲罰隨之而來,孩子們的爸爸要求他們住到鄉下去,直到變成好孩子為止。
住到鄉下對孩子們來講,簡直就跟度假一樣,所以他們能夠坦然接受。讓他們煩心的是,好孩子可不是變出來的,需要大家花心思才行。於是,在細心的女孩子們的建議下,他們像大人們經常做的那樣,專門成立了一個“好孩子協會”,為了幫助自己更快地成為好孩子。孩子們議章程、選會長、安排人選,還時常開會碰頭,可見他們的決心與誠心。
. 可是,就像男子漢奧斯瓦德說的那樣,要一下子做好孩子是不可能的,做事總得一步步來。況且,想做好孩子和能做成好孩子真不是一回事。你知道的,願望和結果之間的距離有時就是那么遙遠。
這不,孩子們分明是滿懷熱忱地想要做好事,卻經常被莫名地牽到壞的一端去。
把牛奶鍋子推到壕溝里並不是迪基的本意,他明明是為了修理牛奶室的窗子,才讓它掉下去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們為了打撈鍋,不僅弄壞了床單、木板和黃油桶,還弄傷了多拉的腳。
寡婦辛普金斯太大的兒子比爾身在戰場,生死未卜。孩子們經過鄭重商議,決定為這位可憐的寡婦做點事情,就是幫助她除去花里的野草。他們拚命地大幹了一場,結果卻迎來了辛普金斯太太咆哮和怒斥,因為他們鋤掉了她種的蘿蔔和捲心菜。
最慘重的無疑是那次水的災難了。孩子們用撬桿打開水閘,是要拯救一條陷進爛泥的駁船,好讓它能夠在水上漂浮起來。當他滿心希望得到船員們的感激,並準備把這件事記錄到好事冊上,卻得知由於他們把蓄水放完而攪亂了釣魚比賽,同時,駁船在里升起來時翻了身,把裝著的煤沉到了河底。讓爸爸賠償挖煤的錢和煤錢,可不是孩子們的初衷。為此,他們是多么愧疚和沮喪啊。
真是好心辦壞事。可這怎么怪得了他們?就像孩子們自己說:“這樣的禍,就算你把自己管得再好也是會發生的。”
你也許忍不住要替這幫孩子擔心了。擔心他們一個不小心就受懲罰,擔心他們因此就失去了做好事的熱情,更擔心他們因此泯滅了孩童的天性。
幸好,大人們都很寬容。不論是孩子們的爸爸,還是當作家的伯特的舅舅,以及壕溝大宅的女管家佩蒂格魯太太,他們大多數時候對孩子們的調皮行為都是忽略不計的。即便是懲罰,也是象徵的,沒有真正的惡意。大人們真應該向他們學習。其實做到這也不是那么難,只要記得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就足夠了。
也幸好,孩子們的很多善良願望最終得到了實現。他們為戰場的比爾立碑寫詩,撫慰了辛普金斯太太受傷的心;他們為口渴的過路人架起慈善吧檯,使一位流浪漢找到了工作;他們收養過一個“棄嬰”,充分體現了愛心與耐心;他們還在“坎特伯雷”朝聖的路上找回了“印度奶奶”,就是後來成為艾伯特舅舅的未來太太的阿仆利小姐……孩子們做著這些的時候是快樂的,這足以讓人欣慰了。
當你隨著孩子們見證“陣亡”的比爾“死而復生”時辛普金斯太太的喜極而泣,當你看到那個鬧得異常生猛的嬰兒在奧斯瓦德懷中安靜下來的那一刻,當艾伯特的舅舅因為孩子們得以與失散已久的戀人重逢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美妙,帶給你那么多的喜悅和感動。
巴斯塔布爾家的孩子是令人羨慕的,不管是貧窮,還是做錯事,都沒有扼殺他們的自由心性。奧斯瓦德清楚地記得,他們做所有有趣的事情都碰上了晴天。他們的整個假期實際上都在遊戲中,即便是做好孩子那么枯燥的功課,也充滿著愉快的想像。讓孩子們保留晴朗天氣里的活力多好哇,當他們收穫了童年的陽光後,就算有時被挫折淋了雨,心靈也會在晴朗中歡笑。
做好孩子其實是大人對孩子的要求。好與壞、對與錯的標準也是成人世界確立的,孩子們難以把握其中的規則。難怪丹尼說:“你喜歡做一件事,你總說不準它是不是對,可你如果不喜歡做,你又很清楚它是對的。”教條、規範無法捆綁孩子們想像的翅膀和飛翔的心靈。
“好孩子協會”解散的時候,奧斯瓦德覺得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強烈地想要做個模範少年,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更實實在在地想做好孩子和做好事。
那么,我們不妨來聽聽作者的勸告:“不用為了做好孩子去成立個什麼協會。沒有協會,做起來要容易得多。”做好孩子關鍵得自己,靠自己的承諾。巴斯塔布爾家的孩子們,因為在一顆善良心裡存儲了美好的願望種子,所以一定能夠成為真正的好孩子、快樂的好孩子。
每個孩子都不願意做壞孩子,這是一定的。
(作者繫上海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