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秋長中學,位於惠陽區秋長鎮學林路。校園占地面積59651m2,建築面積22000m2,校園環境優美。 學校現有38個教學班,其中初一13個班、初二13個班、初三12個班,學生共有2662人。在編在職教職工162人,其中正式工142人;臨工20人;離退休職教職工26人;有中學高級教師1人,中學一級教師74人,會計師1人,高級技工1人;有中共黨員60人,其中在職黨員4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陽秋長中學
- 創辦時間:1760年
- 所屬地區:惠陽區秋長鎮
- 類別:公立中學
- 主要獎項:十佳文明學校
學校介紹,辦學承諾,歷史沿革,學校榮譽,創始人介紹,
學校介紹
惠陽區秋長中學的前身是挺秀書院,創辦於1760年。二百多年來,學校造就了無數的英才,早期學生的傑出代表、北伐名將葉挺將軍曾就讀於此,惠陽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縣委就成立在我校。她是東江流域革命的搖籃。在惠陽區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關懷下,在秋長鎮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學校不斷壯大,形成具有一定辦學規模的初級中學。近幾年來,在全校教職工勤奮努力、團結協作、銳意進取下,取得優異的成績,多年來國中升高中考試上線人數穩居全區鄉鎮中學第一。二OO三年度被惠陽區教育局、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文明學校”、“綠色校園”光榮稱號,二00三至二00四連續兩年榮獲惠州市“國中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 二00五年五月經惠陽區編委批准更名為惠陽葉挺中學、同年十二月被評為惠州市一級學校。
幾年來,堅持抓好隊伍的三風建設,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相結合。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辦學效果好,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爭取早日實現“葉挺中學”掛匾。
辦學承諾
一、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實幹興校,讓制度當家,用制度管人。
二、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開齊課程,開足課時。
三、抓好安全工作,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四、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不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五、嚴格執行物價部門的收費標準規範收費。
六、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師資素質,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設備設施水平。
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九、加強法紀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使師生守法意識不斷加強,道德水平不斷提高。
歷史沿革
秋長中學,位於葉挺將軍的故鄉——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學校創辦於公元1760年(乾隆25年),幾易其名,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一年歷史,經歷了秀凝象嶺、策源引路、艱辛創業、探索開拓、規範發展的過程,現在已是桃榮李茂,碩果盈枝,成千上萬的校友正在現代化建設中譜寫壯麗的詩篇和華章。回顧二百多年的歷程,大致可分以下四個階段:
一、挺峙南天,秀凝象嶺(1760-1958)
秋長中學的前身是挺秀書院。公元1760年,秋長沙坑葉氏家族在象山創辦了挺秀書院。此史料有 公元1789年(乾隆53年)惠州府頒發給挺秀書院的碑示。一九二五年,根據廣東省區委,兩廣工委、省委指示挺秀書院改名為象山高級國小,—九二八年改為象山中學,一九三二年又改為象山鄉村師範,一九三五年被國民黨迫害停辦。一九三八年又改名為象山中心國小。學校從一九二四年黨在這裡建立起惠陽第一個黨小組,成立了黨支部、特支,後來建立惠陽縣委領導機關,領導秋長人民建立各村的黨、團支部,並組織農會和農民武裝赤衛隊進行革命鬥爭,直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期間,省委領導多次到校指導工作,如省委書記馮文晃、李海籌、符大興等,就親自到象山作過政治形勢報告,傳達省委指示,指導黨的活動。二百多年來,學校造就了無數英才。北伐名將葉挺將軍曾就讀於挺秀書院,他是早期學生的傑出代表。秋長人民和象山學校的學生先後參加革命的一千多人,現在連同他們的家屬分布在全國各地部門的有二三千人。這裡是東江流域革命的搖籃。
二、鵬下創業,澤及秋長(1958-1961)一九五八年五月,因地方發展需要,政府在鵬下嶺(即現在的學林路)建起“惠陽縣秋長華僑技術中學”。1958年,是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代,為秋長大躍進的需要,培養初級技術人才,在—無校舍、二無設備三無師資的情況下,由歸國華僑何錫純先生牽頭,組織發動海外、港澳同胞捐資擴大了象山中學的辦學規模,當時“惠陽縣秋長華僑技術中學”屬民辦性質。當時的鵬下嶺是荒山野嶺,一片荒涼。他們採取先招生,後建校,邊上課邊建校的辦法,先招收初一生兩個班100名學生,借新龍國小課室(會龍樓)上課,由於教室緊張,只得安排上課上午,下午就建校。下半年又招生兩個班100名學生,新龍國小教室已容納不下,為方便建校,學校搬到桃李村,後又搬到發水米祠堂上課。建校所需的磚瓦泥沙,行條桷子,都是全校師生利用業餘時間一塊塊,一條條搬來的。當時的艱辛可想而知。經過—年的艱奮鬥,終於建成了混合牆瓦頂式的教室8間,結束了“游擊式”的上課生活。秋長華僑技術中學,這個大躍進時代的產物,是這個特殊的歷史年代留給秋長人民唯一的澤及後人、福及子孫的一樁好事。為以後秋長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探索開拓,福及後代(1961-1965)1961年9月,惠陽縣淡水華僑中學合併過來,校名改為“惠陽縣秋長華僑中學”。1962年,省僑委為加強華僑委辦中學的管理,確認了全省36所重點華僑中學,秋長華僑中學被列入36所重點華僑中學之一,校名又改為“惠陽縣華僑中學”。為加強學校的管理,成立了學校董事會。董事長歸僑事縣長鄭維勝擔任,副董事長由何錫純、黃非君擔任,校長由秋長公社副書記葉成斤兼任,葉洪麗同志負責主持學校全面工作。這時,學校已經升級,和縣的重點中學同級。學校性質已經改變,民辦改為公辦,教育經費由省僑委及教育直撥,教師由縣教育直接調配,學生由縣教育局招生辦面向全縣統一招生。1963年,學校由初級中學改為完全中學。開始招收高中兩個班。1964年,調整學校布局,把兩個高中班又合併到橫瀝中學。在此期間,秋長籍馬來西亞華僑李南燕先生捐資4萬元,作為校舍建設,共建了禮堂一幢(瓦面)、廚房、學生宿舍三幢,建築總面積為1077㎡。
這短短的幾年,是學校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學校的發展已有實質性的變化。為了加快學校發展,加強學校的領導,1965年,上級委派鐘伯芳擔任學校校長。
四、規範發展,再寫輝煌(1965-2007)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蓬勃發展的學校遭到了“校名帶有資產階級色彩”,改名為“五一中學”,完中降級為國中。學生鬧革命,教師受到無辜衝擊,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搞亂。1968年,中央提出“複課鬧革命”。工宣隊、貧宣隊進駐學校,領導和管理學校的工作。但課程及內容已經改變,嚴格的考試和升學制度被取消,改為貧下中農推薦上學,教育與生產密切結合,搞起了校辦農場、小工廠、小五金廠 。1971年,張冰同志調來當校長。1973年,學校又改名為“惠陽縣秋長中學”,這個校名沿用至今。這時的秋長中學改辦為高中班,因為國小全部辦起了附設國中班。當時,象山中學的高中班,新墟中學的高中班都合併到了秋長中學。
從1958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二十年間,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校舍全是瓦房,破爛不堪,全校建築面積僅為2745.5㎡,教學設備更加簡陋,規模小,只有7-8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最多時有400人左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十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的路線的指引學校不論在辦學規模、校舍建設、教學設備,還是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等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語,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1981年開始,學校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苗頭,大力加強德體教育,開始運用贊可夫、蘇霍姆林斯、葉聖陶等中外教育家思想進行教育教學。
1986年開始,學校大力提倡探索創造總結具有我校特色的課型和教學方法。除組織教師外出取經外,還組織中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練兵比武活動,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使我校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
1993年中學被列為惠陽縣5間重點國中之一。學校開展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關係的大討論,統一了認識,要求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基礎,又要重視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引導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學科活動和文體活動,鼓勵學生搞小創作、小發明,舉辦各種科學知識講座,開好職業技術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改革開放,讓秋長中學如沐春風,1991年至今,鎮政府先後撥款約437萬元,建起了教學樓、禮堂、教工宿舍樓、科學樓。學校共有建築總面積20000平方米,教育教學設施基本完善。近十年來,秋長中學的紅旗飄揚在各鄉鎮中學的前頭,成為初三中考、學科競賽、教師獎項、集體榮譽的排頭兵。在歷年市、縣級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中學生籃球賽、中國小文藝匯演、中國小書法繪畫比賽活動中,連年榮獲前三名,多次代表教育系統參加市、縣級重大慶典活動的文藝演出。今年中考,我校再創佳績:中考各項指標(實考百分比、優秀生百分比、特長生人數等)僅排在四所完中之後,名列初級中學第一。
學校榮譽
時間 獎項 授獎單位
1982 省級“先進集體” 廣東省教育廳
1982、1983、1985、1986 先進學校 惠州市
1983、1985 先進黨支部 惠陽縣
1991.12 惠州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五名 惠州市教育局、體委
1993.12 惠陽縣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 惠陽縣教育局、體委
1993、1994、1995、1996 先進團委 惠陽市團委
1994.09 惠陽市中小學生“百歌頌中華”歌詠比賽一等獎 惠陽市宣傳部
1994.12 惠陽縣農民運動會我校女子籃球隊代表鎮府出賽,榮獲第一名 惠陽縣委、體委
1994.12 惠陽市中學教職工籃球邀請賽榮獲男子第一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1995 田徑項目傳統學校 惠州市教育局、體委
1995.12 惠陽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三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1995.12 被命名《田徑基礎項目傳統學校》 惠州市教育局、體委
1996.12 惠陽市中學生籃球賽榮獲國中女子第二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1996.04 文明校園 惠陽市教育局
1997-2004 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惠陽市教育局
1997.12 惠陽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三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1997.12 惠州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四名 惠州市教育局、體委
1999.02 廣東高等師範院校教育實習基地 廣東省高等教育廳
1999.12 惠陽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三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1999.12 惠州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四名 惠州市教育局、體委
2000.12 惠陽市中學生籃球賽榮獲國中女子第二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2001.12 安全文明單位 惠州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1 被審評為惠陽市一級學校 惠陽市教育局
2001.12 惠陽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四名 惠陽市教育局、體委
2002.01 惠州市安全文明校園 惠州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2 文明單位 惠州市
2003.10 國中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 惠州市教育局
2003.12 惠陽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四名 惠陽區教育局、體委
2004.03 被評為惠陽區十佳文明學校 惠陽區委、區人民政府
2004.06 綠色學校 惠陽區人民政府
科任教師獲獎情況(2-1)
時間 姓名 性別 獎項 等級/主辦單位
1996-1998 劉小平 男 6篇論文選入《物理的教與學》 省教廳教研室文編
1996.09 范素群 女 1篇論文選入《中國小外語教學》 西南師大主編
1996.11 王宋輝 男 1篇論文選入《惠州日報》 惠州日報文編
1998.07 林國磷 男 1篇論文在廣東省化學教研會 廣東省二等獎
1998.07 劉小平 男 2篇論文在全國第八屆中學物理教研會 全國二等獎
1999.05 林國磷 男 全國國中學生化學素質和能力競賽 優秀輔導員獎
1999.12 李華 女 1篇論文選入《中國小教師論文集》 《人民日報》理論組
1999.04 鐘雪花 女 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1999.09 盧偉祥 男 中學教學教研論文 二等獎
2000.06 鐘冰雲 女 1篇論文選入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學院報主編
2000.04 陳四超 男 第六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2000.04 李渝 女 第六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2000.04 葉永曉 男 第六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2000.04 鐘冰雲 女 第六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2000.04 莫麗金 女 第六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獎
2000.12 劉小平 男 論文發表 《廣東教學報》
2001.01 劉小平 男 論文發表 《廣東教學報》
2001.04 鐘雪花 女 中華聖陶杯第七屆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員獎
2001.04 王貴珍 女 中華聖陶杯第七屆中學生作文大賽 優秀指導員獎
2001.04 魏玉玲 女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優秀輔導員獎
2001.06 楊振方 男 “華羅庚杯”全國少年數學邀請賽 惠州賽區指導三等獎
2001.06 劉偉榮 男 “華羅庚杯”全國少年數學邀請賽 惠州賽區指導三等獎
2001.06 黃靜妮 女 “華羅庚杯”全國少年數學邀請賽 惠州賽區指導三等獎
2001.06 劉建中 男 “華羅庚杯”全國少年數學邀請賽 惠州賽區指導三等獎
2001.06 翟志強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盧偉群 女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黃勝培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劉小平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科任教師獲獎情況(2-2)
時間 姓名 性別 獎項 等級/主辦單位
2001.06 溫朝輝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易國良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蔡丁友 男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指導二等獎
2001.06 魏玉玲 女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指導一等獎
2001.06 蔡麗洪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指導二等獎
2001.08 易國良 男 論文發表 《華南師大繼續教育》
2001.09 葉德安 男 惠州市優秀教師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01.11 盧偉祥 男 論文評選 惠州市二等獎
2001.12 周薇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指導三等獎
2001.12 葉麗容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指導優勝獎
2001.12 朱國涉 男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指導優勝獎
2001.12 沈江秀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指導優勝獎
2001.12 盧偉群 女 教師優秀論文 惠州市二等獎
2001.12 李渝 女 中學生課外閱讀 惠州市優秀輔導員獎
2002.01 彭桂松 男 論文發表 《廣東教學報》
2002.02 曾藹靈 男 論文發表 《惠州教育》
2002.02 黃勝培 男 論文發表 《惠州教育》
2002.02 張四超 男 論文發表 《惠州教育》
2002.02 李華 女 論文發表 《惠州教育》
2002.02 沈江秀 女 論文發表 《惠州教育》
2004.06 陳四超 男 論文獲獎 惠州市二等獎
2004.09 黃錦堂 男 優秀教師 惠州市人民政府
三、學生學科競賽獲獎情況(2-1)
學生學科競賽獲獎情況(2-2)
時間 姓名 性別 獎項 等級
1999 劉冰瑩 女 全國英語競賽國中組 惠州賽區三等獎
1999 李偉彬 男 全國國中生化學競賽 廣東二等獎
1999 周睿 男 全國國中生化學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1999 葉偉成 男 全國國中生化學競賽 惠州賽區一等獎
1999 陳劍騰 男 第七屆全國“華羅庚”少年數學邀請賽 三等獎
2001.12 林恬春 女 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初三級組 三等獎
2001.12 鄔禮 男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初三級組 三等獎
2001.12 溫麗婷 女 首屆中學生閱讀競賽國中組 惠州市三等獎
2001.12 薛茂易 男 首屆中學生閱讀競賽國中組 惠州市三等獎
2001.12 吳海雄 男 首屆中學生閱讀競賽國中組 惠州市三等獎
2001.12 林恬春 女 首屆中學生閱讀競賽國中組 惠州市三等獎
2001.12 鄔禮 男 首屆中學生閱讀競賽國中組 惠州市三等獎
2002.04 黃建妹 女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2.04 林恬春 女 全國國中數學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2.04 鄔禮 男 第十二屆國中物理知識競賽 全國三等獎
2002.07 廖碧羊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2.07 鐘廣和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2.07 簡乾雄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2.07 張秋珊 女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2.07 葉雅富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2.07 鐘秋宜 女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2.07 黃海航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2.07 吳麗華 女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2.07 黃志權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2.07 鐘坤林 男 國中生物知識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2.12 鐘秋誼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惠州初三年級組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2.12 葉學行 男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惠州初三年級組 惠州賽區一等獎
2002.12 葉靜園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惠州初三年級組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2.12 鐘麗美 女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惠州初三年級組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2.12 易澤宇 男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惠州初三年級組 惠州賽區三等獎
2003.04 易澤宇 男 第十三屆國中物理知識競賽 惠州賽區一等獎
2003.04 黃海航 男 第十三屆國中物理知識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3.04 葉學行 男 全國國中數學聯合競賽 全國三等獎
時間 姓名 性別 獎項 等級
2003.06 黃坤喜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3.06 葉錦旋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一等獎
2003.06 鐘振業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3.06 陳宇騰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3.06 羅建華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二等獎
2003.06 吳玉鋒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三等獎
2003.06 鄭漢志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三等獎
2003.06 李瑞 男 國中生物競賽 惠州市三等獎
2003.06 陳宇騰 男 全國國中生化學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3.06 易澤宇 男 全國國中生化學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4.01 陳玉嫻 女 全國英語能力競賽 惠州賽區一等獎
2004.01 葉冬冬 男 全國英語能力競賽 惠州賽區一等獎
2004.01 李曉敏 女 全國英語能力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4.01 童冠群 男 全國英語能力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2004.01 李瑞 男 全國英語能力競賽 惠州賽區二等獎
創始人介紹
創辦惠陽秋長華僑技術中學(秋長中學前身)的牽頭人
——何錫純先生
何錫純,男,校董事會副董事長兼副校長,學歷:高中,任職時間:1958年5月至1965年7月。(已故)
何錫純先生是惠陽區秋長鎮茶園人,1910年出生。他是秋長中學(原華僑技術學校)創辦的牽頭人。
何錫純先生因家境貧困,青年時單刀匹馬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謀生。在馬來西亞期間,長期從事工人運動工作,曾是雪蘭莪工會主席、馬來西亞共產黨員。由於搞進步活動,不受當地政府歡迎,是當時排華的對象,因此於1948年被迫離開馬來西亞返回家鄉。
何錫純先生回鄉後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深知“科教興國”之道理。主張在秋長興辦第二個中學,他一邊認真從教,一邊積極同馬來西亞華僑和香港同胞聯繫,不辭勞苦,往返香港,取得他們的同情和支持。1957年的鵬下嶺還是荒山野嶺。但在何先生的帶領下,大家不畏艱難,同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開始興建校舍課室。同時,採取先招生,後建校,邊上課邊建校的方法,先招收初一級學生兩個班共100名學生。1958年5月1日,惠陽縣秋長華僑技術中學正式誕生(屬民辦性質)。
後因學生人數增多,教室已容納不下,為方便建校,學校先後搬到桃李村、發水米祠堂上課。建校所需的磚瓦泥沙,行條桷子,都是全校師生利用業餘時間一塊塊,一條條搬來的。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建成了混合牆瓦頂式的8間教室,結束了“游擊式”的上課生涯。
如今,秋長中學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風華正茂,桃李滿園。秋中人永遠忘不了帶領大家艱辛辦校的人——何錫純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