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縣誌

惠農縣誌

惠農縣寧夏最北端的縣。寧夏古稱朔方,歷史悠久開發較早,春秋戰國就有了行政建制,秦漢時即興修水利,發展農牧業,隋唐時已有“塞北江南”的美譽。然而地處寧北的惠農,處於賀蘭山盡頭,黃河之濱,處寧夏即西北門戶之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故戰事頻繁,兵禍連綿,一直未能修志。惠農縣開發早,建制晚,變動多。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1941年首次設縣,名曰“惠農”,依境內主幹渠惠農渠得名。後一度省廢,至1987年建縣至2013年撤縣並區。此前特殊經歷使該縣一直未能修志,1988年,成立縣誌編委會,後經過四屆領導努力,終於定稿出版,填補空白。本志記載自1941年建縣至1996年定稿之間惠農縣即惠農地方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惠農縣誌》
  • 又名:《惠農縣地方志》
  • 作者:惠農縣誌編篡委員會
  • ISBN:7-227-02086-X/K·224
  • 類別:地方志
  • 頁數:744
  • 定價:168.00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年12月第一版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1092       1/16
  • 後續方誌:《惠農縣續志》、《惠農區志》
修志始末,文章目錄,其他,

修志始末

1988年,惠農縣成立縣誌辦公室,開始蒐集資料編寫《惠農縣誌》。由於惠農1941年建縣,1960年撤縣建立石嘴山市,歷史檔案、資料全在市檔案館。1960-1976年設立郊區,現境域屬石嘴山市管轄,這裡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從1976年開始組件郊區辦事機構至今,因沒有檔案館舍,各種資料、檔案又散存在個個部門。加之區域幾經變更,資料匱乏且不好用。編修縣誌困難極多,蒐集資料只能靠修志人員辛勤努力,四處奔走,實屬艱辛。縣誌辦一方面指導督促各單位編修部門志,一方面編篡縣誌初稿。到1991年,共蒐集資料文獻500多萬字,編寫部門志42部,編篡縣誌初稿13編。為了加快修志速度,新任編委主任劉尚文、副主任孫遠明、岳亞東商定,在組織志辦人員加快編篡進度的同時,聘請文字功底較高的外單位人員和中國小教師利用業餘時間和寒假編篡縣誌初稿9編。經過刪補、調整、加工,到1994年初,26編,124章,373節,近70萬字的縣誌初稿全部列印裝訂成冊,並開始修改工作。後因編委會主要領導和志辦主任工作調動,未及時調整,修志人員相繼離去,縣誌編修工作停滯。
1996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再次啟動《惠農縣誌》的編篡工作,成立新的惠農縣誌編篡委員會。11月底,縣政府召開縣誌編篡委員會成員會議,研究編委分工,確定了修志任務,編修縣誌的工作重新啟動。同時決定將縣誌下限的1990年改定為1995年。
1999年春節前後,送審。1999年4月15日,縣委、縣政府主持召開《惠農縣誌》稿評審會。1999年12月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目錄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制
第一章 政區
第一節 位置境域
第二節 建制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縣城鄉鎮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鄉鎮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質變遷
第二節 地層
第三節 區域地質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賀蘭山地
第二節 山前傾斜平原
第三節 黃河衝擊平原
第三章氣候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洪澇災害
第二節 冰雹災害
第三節 風災
第四節 其他災害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
第二節 環境污染
第三節 治理保護
第三編 資源
第一章 土壤
第一節 分布類別
第二節 土地利用狀況
第三節 植被
第二章 礦產資源
第一節 能源
第二節 金屬礦產
第三節 非金屬礦產
第三章 生物
第一節 植物
第二節 動物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資源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節 湖泊山泉
第四節 地下水
第五章 旅遊
第一節 文物遺址
第二節 自然風景區
第四編 人口
第一章人口源流
第一節 來源數量
第二節 分布密度
第二章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機械變動
第三章人口構成
第一節 民族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性別構成
第四節 文化構成
第五節 職業構成
第六節 殘疾人狀況
第四章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五章計畫生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節育措施
第三節 節育效果
第六章人民生活
第一節 農民生活
第二節 居民生活
第五編農業
第一章 農業生產關係
第一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第四節 人民公社
第五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章 生產條件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農業勞動力
第三節 農業機具
第四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三章 農作物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油料作物
第三節 瓜菜作物
第四節 其他農作物
第四章農業耕作
第一節 耕作制度
第二節 肥料施用
第三節 病蟲草害防治
第四節 保護地栽培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六編水利
第一章 灌溉系統
第一節 乾渠
第二節 支斗農渠
第三節 抽水灌溉
第四節 山泉引灌
第二章 排水系統
第一節 乾溝
第二節 支斗農溝
第三節 電排站
第四節 機井
第五節 暗管排水
第六節 明溝暗管排水
第七節 河道塌坡治理
第三章 洪災防治
第一節 河洪
第二節 山洪
第四章 水利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灌溉管理
第三節 排水管理
第七編林業 漁業
第一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資源
第二節 採種 育苗
第三節 植樹造林
第四節 林木管理
第五節 病蟲害防治
第六節 林業科技
第二章 畜牧業
第一節 草場資源
第八編 工業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九編 交通 郵電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編商業 糧油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一編 財稅 金融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二編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三編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四編 經濟管理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五編 政黨 群團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六編 政權 政協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七編 公安 司法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八編 軍事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九編 民政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編 人事 勞動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一編 教育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二編 文化藝術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三編 醫藥 衛生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四編 體育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五編 風俗 宗教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六編 方言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二十七編人物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光能
第三節 熱量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向風力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限外輯要
附錄
修志始末

其他

2014年12月24日,惠農區地方志辦公室送書到“黨員下社區活動”的聯繫單位——河濱街道辦事處荷花社區。贈送的《惠農區志》《石嘴山史話》《石嘴山區志》《惠農縣誌》《惠農風情》等地情書,為“社區書屋”補充了民眾喜聞樂見的史志類書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